<p class="ql-block"> 莫让等待,继续变老</p><p class="ql-block"> ——写在母亲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后天就是母亲节了!应是最不该忘记的节日吧,或许人到中年,每每听到同事推掉应酬,回家陪伴母亲,都会让我肃然起敬;还常听朋友聊起对逝去母亲的悲伤和遗憾,也让我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莫让等待,继续变老,写此记叙母亲的小作文,作为送给母亲节的小礼物。</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种岁月,她担负着最多的痛苦,背负着最多的压力,咽下最多的泪水,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 对着人生,对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最初读到这段文字时,非常喜欢,认真读了很多遍,说到天下母亲的共同特点,真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感慨和心痛,就是这几年回家时,发现母亲的腰越来越弯了,干家务时真的弯到九十度以下啦,但每天还要收拾家务为父亲做饭,毕竟都八十岁啦,却依旧不去城里跟我们一起住,兄妹四人都不在家住,我也只能期望工作单位离家越来越近。</p><p class="ql-block"> 该付出的都付出啦,能承受的都承受啦,这就是母亲。</p> <p class="ql-block"> 说母亲是一种岁月,一点不假,那是很早之前拿身份证给母亲看病时感受的,1942年3月8日出生,这日子不会太巧了吧,还有就是母亲的身份证姓名竟然是潘邵氏,这就有点太不可思议了吧,因为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名字是邵明兰,本是很好的名字啊,为什么不用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习惯于为家里小王子小公主过隆重的生日,却忽略了这是母亲的受难日,真正应该教育孩子感谢谁?我也很遗憾,如果那真是母亲的生日,也一定最好记忆,可我们兄妹从来没有认真给母亲庆祝过,一定是我这个当大哥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莫让等待,继续变老,已经错过的,不能一直错过。</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天学没上,一个字不认识,但依旧给我们童年最温暖最美好的记忆和陪伴。印象中父亲脾气暴躁,批评是小事,和二弟都挨过打,偶尔想买个糖块吃,只敢偷偷的向母亲要,后来外出上学去了,三弟和小妹也一定有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感受吧。</p><p class="ql-block"> 儿时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盛夏的夜晚,在屋外随母亲乘凉休息,满眼都是繁星点点,一闪一闪的如萤火虫,是那么小那么多,查也查不清。 后来稍大一点,母亲教我认识了“泉坝”和“三星”(后来知道其实是最亮的星座),还有“三星追泉坝,追上泉坝过一夏;泉坝追三星,追上三星过一冬”的说法,像是农谚吧,至今不懂什么意思。特别是被隔在银河两岸的牛郎星织女星,总以为那美丽故事是真的,还为他们难过和遗憾过。生活处处是学问,母亲还讲过黄鼠狼故事,很有灵气仙气,包括小蜘蛛,都不能害它们生命,否则好像蛇是它舅舅,会来报仇的。我因为弄死过蜘蛛等等,还担心害怕过好久,竟然真还遇到过蛇,太可怕啦。</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像现在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但她真正教的远比知识重要。</p> <p class="ql-block"> 后来考上高中,再到师专和曲师,再后来结婚生子,又到调入小县城,再后来在城里一所中学终于当个学校屁大的小官儿,却一直瞎忙,很少回家,除了帮助弟弟妹妹成家多回去几次,竟然很少知道父母是如何艰辛度日的。最小的妹妹出嫁时,我虽已工作多年,但那时乡镇工资很低,家里条件仍很一般,母亲年轻时受过旧伤的腿,一直错过最佳治疗期。就像今年近期连续干旱,就我们那三面环山的标准山村,那几亩薄山地,即便下雨,收成也要减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省吃俭用一辈子,再老也还是牵挂子女,即便身体不舒服,想说服看病仍还是不易。虽然现在家庭条件好多啦,最小的妹妹也能带孩子回家看看,但我知道,一个电话,一次回家,仍就是母亲的期盼,每次回家,母亲除做饭外总还是想着给我们洗个苹果,不停提醒着把茶杯倒满。</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张饱满的弓,儿女就是射出去的箭。</p> <p class="ql-block"> 单位离家越来越近了,中午也能常回老家一起吃饭了,最多的话题大致两个,一是父母讨论谁家的孩子是否孝顺,竟有儿子不当家,儿媳妇把父母骂的不敢在家住。一是父母争执烧汤做菜,自家的本地鸡蛋总舍不得吃,总是不论回不回家常熬一大锅绿豆汤等我(柴火熬的更好喝),终于让我懂得二点:一是百善孝为先,那些所谓朋友很多酒场很多却很少回家陪父母的人,真不适宜深交往,眼里连父母都没有,又岂能有朋友,看重的无非利益利用而已。二是无论我们长多大,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需要他们疼爱和关心。多听听他们哪怕重复好多次的唠叨吧,因为你还能再听多少年?娘在,家就在,没家啦想听也听不到啦。有几次回家后突然有事离开啦,事后才想到当时父母虽然口里催着去吧去吧,但眼神中难掩失望,真的很钦佩一个曾经同事孙老师,夜里不仅在家陪母亲,半夜还能常起床看看母亲,非常难得!</p><p class="ql-block"> 仔细算一算,我们到底还能听母亲多少次叮嘱,还能吃母亲多少次做的饭,还能陪伴母亲多少年。</p> <p class="ql-block"> 今年四月初的疫情,让父母特别担心和焦虑,因为二弟在青岛回不来,侄儿婚期必须后推,后来终于赶在四月底把婚事顺利办完,那天母亲高兴见到好多娘家人,父亲喝了好多酒,一天都合不拢嘴,直到三天后我回老家,父母仍然讨论不休,还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因为不到二年娶了两个孙媳妇,好像所有愿望都实现了。我边听边在想,其实幸福很简单,只不过我们欲望太多,所以才活的不快乐,那些拼命夺力,那些勾心斗角,那些是非成败,最终都如过眼云烟,有意义吗?听听内心的声音,活出真正的自己。 </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母亲很少走出峄城,也很少赶过集,逛过商店,到哪儿也不喜欢多说话,标准的与世无争,从没听说和左邻右舍吵过架甚至红过脸,直到现在,也很少见他驻过脚停过手,总是忙忙碌碌,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任劳任怨,为这个家默默奉献着所有,平凡而又不平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