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 谈书】“人书”俱老

广州一先生(铁马冰河)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p><p class="ql-block">James Galway《Tha?s - Méditation》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z7CkU9aLOcWa @QQ音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月找出一摞旧书,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线装书,这一时期主要的书还是以线装书为主;其中有一本是《罗念菴醒世诗》,给这册书写跋的书人落款是“大同林景星”,这位“大同林景星”到底是哪里的人,手头查不到这人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看看山西大同的沿革,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清末大同县辖580村。</p><p class="ql-block"> 这位林景星在跋里说:罗念菴诗翁者,乃清初之名士也,朝考得翰林编修撰…又说:请友人葛之覃君精草书之,刊成珍本。罗念菴不是清初的人,他是嘉靖年间的状元,嘉靖年间是1522年至1566年,一共使用45年。</p><p class="ql-block"> 罗念菴(1504-1564),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名,中状元,翰林编撰…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为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他由仕返学。</p><p class="ql-block"> 罗念菴一生主要的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他曾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著有《念庵集》22卷,此次书收录于《四库全书》。另有《冬游记》、《广舆图》传世。</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作为古地理研究者的罗念菴不大为读者所熟悉,清末民初时期,罗念菴的《醒世诗》倒是很流行的,有各种的版本,见过的有光绪七年重镌本的《罗状元醒世诗》、光绪庚子年的重镌本《罗状元醒世诗》,我手上有一卷写刻本的《罗状元醒世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书是“大同林景星”邀友人葛之覃所书,葛之覃,字子周,南皮人。光绪丙子进士,官高密知县。有《种蕉听雨轩诗钞》(光绪24年1898年刻本)。葛之覃当过莫言老家的最高行政长官,且进士出身,也善于诗。</p><p class="ql-block"> 我特意找出葛之覃的一首小诗《秋夕后园散步》:闲阶新雨霁,小坐扫莓苔。花影月扶出,雁声风勒回。湿薪双犬藉,枯叶一萤偎。到此成幽赏,孤吟孰与陪。诗里透着一股文人气与生活的闲适。</p><p class="ql-block"> 在孔网上见葛之覃的《种蕉听雨轩诗钞》,1898年的刻本,两薄册(六卷)出价2.4万元,今天也许觉得价钱很贵,但从今天看,这不仅仅是书,而且还是文物,从未来来看,如今这个价钱也就未必是贵了。</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位葛之覃手书的罗念菴醒世诗,交印书的人制成刻版,刻成写刻本的《罗状元醒世诗》。所谓的手刻本,就是用名家手写的书稿上版刻成的图书,就称之为写刻本。</p><p class="ql-block"> 自从雕版印刷术盛行之后,有官方和私人刊刻的图书,都是雇佣一些会写字的工匠抄写书稿,用于镌刻书版,久而久之,就形成 了一种结构方正、严整,笔画直硬划一、整齐呆板的字体。这样虽然容易形成一个时 期、一个地域的图书出版的风格特征,但字体却毫无个人的书法特色。</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变图书在字体上的千篇一律、死硬呆板的不足之处,一些聪明的书商就把一些名家的书稿,在保留其书 法风格的基础上,写样上版镌刻并印成图书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样的写刻本,唐、宋以后,历代都有,可 惜保留下来的不多。像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郑板桥写样上版的自己的文集《板桥集》,不仅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写刻本,而且,还具有作者独特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写刻本通常优于印本、翻刻本、刻本、初刻本。当然,凡事无绝对,这里讲的是一般情况下的大概率事件</p><p class="ql-block"> 在孔网上,我也看到了这一册写刻本的《罗念菴醒世诗》,书友的断代是1645—1911年(标价5000元)。我则倒估计应该大致在1898年的前后十年,即大概在1888年至1908年之间。</p><p class="ql-block"> 大同林景星在书后的跋上称罗念菴是“清初名士也”。&nbsp;其实,罗念菴实乃嘉靖年间的人,嘉靖一共有45年,从嘉靖元年(1522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罗念菴的生卒年是1504年-1564年,他大半生都在嘉靖年间。</p><p class="ql-block"> 要是与皇太极1636年把国号后金改作大清算起,最少也相距88年,由清兵入关的1644年计起,清初与嘉靖末年相距最少都有80年;也就是说罗念菴怎么都称不上是“清初名士”,这倒是清末民初之人数祖忘典(应该为数典忘祖)。</p><p class="ql-block"> 我修这书的时候,正值四月的下旬,疫情不时让人感到风声鹤唳,我园子的铜鹤却是悄然无声;一会说要全市、全员核酸检测,一会是停止堂食两个星期,中小学停止上课两个星期,一会又说那个片区被封控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反正都是赋闲在家里,我一会修书,一会种兰、养菖蒲草,把枯掉的草莓一根一根拔掉,拔着拔着,觉得盆里的草就像我头上的发;人已飘零,发已凋零。听着刘欢唱的歌《去者》,倒是想到孙过庭的《书谱》中说到的:通汇之际,人书俱老。我这也是“人书”俱老的时候啊。</p><p class="ql-block"> 我手上这本写刻本《罗念菴醒世诗》已经有百年历史了,书页是白纸黑字,每页都有一页托底的黄纸,白纸老化,薄如蝉翼,涂点浆糊都容易化掉…</p><p class="ql-block"> 书页和书页的边缘、天头地脚都有些破损,我得耐心、细心用不同的宣纸作些修补,硬是把一本百余年的老书修复,封面、封底包上牛皮纸,虽非专业,但尽了一个非专业修书人的力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整本书都修得差不多了,经过这么一次大修之后,能强身健体,估计这本书将比我活得更长久,我这书虽没有了封面、封底,但经我手加上牛皮纸做的封面、封底,虽不是完全的修旧如旧,但基本上也是接近原状“维修”。若干年之后,能得这书的人,还可以说这书是有“著录”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屋外遮阳的玻璃房开着空调修书,修修停停,主要是怕书页和书页抹了浆糊之后会粘合上,要等干了才往下修,放下了书就着手料理菖蒲草和兰花;买了两个五层的花架,把花架装起来,又把兰花、菖蒲草、不死鸟,一盆一盆地收拾好,用镊子把盆里丁点的杂草拔掉。</p><p class="ql-block"> 在“乱世”的日子不给别人添乱,在家修书、养花,那是修心养性,愿心向阳向阴也向静;不在这个世界创新,就在这个世界拾遗补漏;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乱世”的日子里,还能书</span>好、花好,岁月安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05-05 21-54</p><p class="ql-block">岛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