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独处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p><p class="ql-block">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喜欢与别人打堆这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我们只有建立了与他人的关系,才有信息来源,才能理解外部的世界。但人之为人,仅仅只支和别人相处这还不够。和别人相处时,你只有用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头脑云思考,自己的内心云感受,你才能够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真相,否则你所拥有的,永远只会是别人的东西。这就引伸出一个“自我”的问题。而拥有“自我”,就是首先要学会和自己打交道。可有的人就是不会和自己打交道,这样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找不到北,难受得要命,这样的人终究是肤浅的。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 寻找自己并和自己相处中,我发现我的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然后和自己交流与探讨,在交流与探讨中释放自己,获得满足和能量。这另一个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它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致无家可归。</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生长,你必须给它以充足的营养。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p><p class="ql-block"> 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够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能够从人生的全景出发给他以提醒、鼓励和指导。</p> <p class="ql-block"> “记住回家的路”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人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的。如果说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的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心生活,他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决不可能活得充实。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总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灵魂的永恒故乡。由此可见,“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灵魂的路。人当然不能不活在社会上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嚣中沉沦。</p><p class="ql-block">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一种官位,一种头头衔,一种虚名,唯独不是他自己。面对原则,他唯唯诺诺;面对分歧,他不知所措;面对别人,他点头哈腰;面对弱者,他是天王老子;面对自己,他成了一团迷雾。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处理事务的一台机器罢了。自我满足、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恰恰就是不能客观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独处的一种表现。这样的人常常唯有权有势者的马首是瞻,工作餐某某招呼他同桌吃饭,说了两句话,就要狂天狂地,仿佛做了一回三公六卿,得了一道圣旨,大会小会都要大吹特吹,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捧红踏黑,仗势欺人。一旦此公被追责了,自己也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仿佛一只绿头苍蝇六神无主、找不到北,撞来撞去,晕头转向,与昨天的拉大旗作虎皮和不一世成了一种可笑而强烈的对照!根源何在?这样的人由于某些机缘巧合而一路飚升,而把自己的幸运完全等同于自己的能耐,由此助长了自已的自负、自傲、自我膨胀和自私心理,他忘记了来时的路,忘记了人有时需要脚踏实地、仰望苍天,他没有了任何的悲悯心、同情心、敬畏心和关爱心,没有了任何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他无视别人曾经流过的血汗,付出的劳苦,担过的责,走过的路,在他的眼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应该和不应该”,他所“看齐”的是那些与他有真正依附关系的山头和主子,而他轮起鞭子抽别人时成天挂在嘴边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意识,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确保他自己撑撑撑扶摇直上的漂亮幌子和敲门砖!</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每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见贤思齐”,这是一种修养,一种豁达,一种从容,也是一种智慧,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知己知彼,避免落入自命不凡、不知天高地厚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挥霍时间,挥霍精力,挥霍表情,挥霍信任,当然也缺乏真正的慷慨,更不要说有什么奉献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