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1):立陶宛

渔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维尔纽斯</b></p> <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24日下午,我从俄罗斯圣彼得堡,飞往立陶宛首都维尔钮斯。</p><p class="ql-block">立陶宛,1940年被苏联占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又被德军占领,1944年再次被苏联占领,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后加入欧盟和北约,是欧元区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从今天的版图看,立陶宛很小,国土只有6.53万平方公里。而在15世纪,立陶宛曾是欧洲版图最大的国家,涵盖今天的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和波兰。</p><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机场挺小的。没有从机场直达市区的大巴,只有一路公交车。车站站牌上写着公交车的班次。距离下一趟班车还有40分钟。等车时发现,等车的人只有两个,包括我。</p><p class="ql-block">公交车准时来了。上车问司机,我该在哪站下车。这是一位女司机,不会英语,我出示一张我预定的客栈所在位置的简易示意地图。女司机连说带比划,意思是到站后告诉我。人还是挺容易交流的。</p> <p class="ql-block">所住酒店离涅里斯河很近,早晨来河边走走。</p><p class="ql-block">在圣彼得堡5天,都是阴雨天。来到维尔纽斯,终于又看见太阳了。</p> <p class="ql-block">我参加的“波罗的海三国游”旅行团,明天集中。我提前一天来到维尔纽斯。</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入住旅行社指定的酒店。这个旅游团是个小团,一共4人,其中有一对上海夫妇。一辆商务车,司机兼导游是一位60岁开外的男性,姓龙。这是我遇见的年纪最大的导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尔纽斯的教堂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大教堂,坐落在维尔纽斯老城区,门前的大广场,称为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是折射维尔纽斯历史和文化最主要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广场上看到四块暗红色的矩形石块,原以为是供休息和玩耍的。</p> <p class="ql-block">后来经导游介绍,才知道这是摄影人在这里放置的石头,被称为摄影石。只要把相机放在这四块石头的任一块上面任意位置(只要相机前留出一些石头的表面就行),所拍出来的图像都会被对称地倒映在石面上,如同镜面一般。</p><p class="ql-block">神奇吧?</p> <p class="ql-block">在维尔纽斯,第一次见到黑色的冰激凌,纯黑的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安娜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尔纽斯大学教堂里的婚礼</span></p><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大学始建于1579年,比莫斯科大学早建176年,东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维尔纽斯大学的教堂时,教堂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当我走进教堂时,婚礼已近尾声,在我眼里,却是进入高潮,最精彩的部分。</p><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几分钟后,神父主持的仪式结束。参加婚礼的宾客往教堂外走,新娘新郎也开始往外走。此刻歌声响起。别看唱歌的姑娘只有三位,她们的嗓音组成了绝美的小合唱,她们胖瘦不一高矮不齐的身形,充满乐感地摇摆着,惹得新娘也唱了起来,与新郎一起,一边往外走一边摇摆着。也根本不在意我这个外国人对他们的拍照。</p><p class="ql-block">那氛围真是好极了。</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口蹲着一只带着“项链”的猫,当新娘新郎走到门口时,它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对新人,一脸的羡慕嫉妒恨。</p> <p class="ql-block">在维尔尼亚河,分割这维尔纽斯的新旧老城。河边站着一座教堂。一座桥跨在河上,桥上挂满了同心锁。</p> <p class="ql-block">维尔尼亚河对岸,有一个区,叫乌祖皮斯区。</p> <p class="ql-block">这个不起眼的小区,是一个有故事的小区。</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前,据说每年政府讨论财政拨款时总把这个区忘记(如果是真的,这政府也太失职了)。这个区的一位有威望的人一怒之下,宣布乌祖皮斯区独立,成立乌祖皮斯共和国,并立刻得到乌祖皮斯居民的响应。很快就有了乌祖皮斯内阁和议会,连乌祖皮斯共和国宪法都有了。</p><p class="ql-block">该宪法被刻在一块石头上,后来该石头被收藏了。如今乌祖皮斯共和国宪法用28种文字写在了不锈钢板上并挂在了一条小巷的墙上,被称为“宪法墙”,还有中文版的呢!(见下图,因为是不锈钢的,像镜子一样,拍照时人的影子躲不掉,也算给自己留个影)。</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个区最后并没有独立,导游说是因为政府派人整天好言相劝,独立的事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宪法墙”如今成了景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加瓦尔湖 特拉凯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拉凯城堡,位于加瓦尔湖湖心岛上,是古代众多城堡中仅存的一个,是立陶宛最著名的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由红色砖瓦建造的特拉凯城堡,被加尔瓦湖环绕着,只能通过一座浮桥进入,现在做为立陶宛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黎明门</span></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曾有9座城门,黎明门是现在仅存的一座城门,建于1522年。1671年,天主教徒在城门上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以供奉圣母玛利亚。</p><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4日,教皇若望保禄二世曾访问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Belmontas水磨坊</span></p> <p class="ql-block">乌祖皮斯河上游的Belmontas,是一家建于1838年的家族企业,原来是立陶宛最大的用水力磨面的磨坊。导游介绍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杀了很多有钱人,磨坊被没收,磨坊主人逃到了国外。立陶宛独立后,磨坊归还原主。主人将其改造为休闲胜地,请人来经营,造福于人们,不要一分钱的回报。</p><p class="ql-block">2003年,该水磨坊被列入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条河叫乌祖皮斯河,河水是金黄色的,看上去像啤酒🤭🤭</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很适合家庭郊游、朋友聚会、举行婚礼以及户外活动,每年夏季更是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天气已经渐凉,户外的餐厅已经停业。我们是在室内吃的晚餐,晚餐是烤猪肘。在这里,我喝到了我自己觉得最好的啤酒,没有之一,还有最好的格瓦斯,也是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另外,或许正是因为这里的主人不要一分钱回报,这里餐厅的价格相当便宜,真是一个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字架山</b></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山位于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p><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立陶宛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在这里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44-1990年期间,立陶宛被苏联占领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十字架山成为他们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尽管苏联政府曾搬走十字架,并至少三次(包括1973年和 1975年的两次尝试)用推土机推平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27日,一个下雨天,我来到这里。这里实在不是一座山,仅仅是一个小土堆,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土堆。</p> <p class="ql-block">至今这座山仍然无人管理,人们可以随意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p><p class="ql-block">我离开时,看见有人正在安放一个很大的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上刻着教宗讲的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