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图片: 网络(致谢)</b></p><p class="ql-block"><b>编纂: 铁鹰芳华</b></p><p class="ql-block"><b>朗诵: 铁鹰芳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飞来峰上千寻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闻说鸡鸣见日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畏浮云遮望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缘身在最高层。</b></p> <p class="ql-block"> 要读懂这首诗先来了解王安石这个人。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策划并参与了 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 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结束的一场长达16年的“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变法”中王安石先后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疫法”,史上也称“王安石变法”。</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p><p class="ql-block"> 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变法,毫无疑问是为国为民,不管在这场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挫折,他从来没有低头,也从来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宋人曾经评论他其胸怀博大。</p><p class="ql-block"> 这场变法后来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新法失败,被迫辞官。次年复相,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p> <p class="ql-block"> 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多不可数,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继续来赏析这首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写作这首诗时,刚年满三十,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他自小即胸怀“矫世变俗之志”;登仕后在知鄞县任官时,曾尝试过自己某些政治主张,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p> <p class="ql-block"> 当他登上杭州飞来峰这座突兀的高山和巍然耸立的高塔时,不禁豪气满怀,浮想联翩,于是吟成这首托物言志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首句“飞来峰上千寻塔”,登上峰顶后,眼前突现一座千寻高塔——“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塔”,近千丈之高塔也——忽发奇想:此塔不同凡响,岂非天外飞来?</p> <p class="ql-block"> 接着“闻说鸡鸣见日升”,更进一层,自然地把它与五岳之首的泰山联系起来。杜甫之《望岳》诗,写登泰山之巅,胸襟之开阔,眼界之远大。这里用“闻说”二字虚度,把自己立足之地的气势写得十足,从而为下文发议论作了重要铺垫。</p> <p class="ql-block"> 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本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借登高以抒发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紧接前两句,既富形象感,又用“不畏”“自缘”等字眼 上下呼应,化实为虚,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并充分反映了他豪迈的气概与胸襟。此诗中一语双关,泛指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p> <p class="ql-block"> “浮云遮望眼”,飘来荡去的云彩会遮住人们的视线,作者或许用以比喻他所主张的新政难免会遭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但是,对此毫无所惧。后一句作了有力的回答:“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然是由于我站得高、看得远的缘故。这无异于向世人宣称:我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全局,不怕一切邪恶势力的阻挠和反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