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记趣

颍川必琦

<p class="ql-block"> 春雨惊春清谷天,</p><p class="ql-block"> 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 秋处露秋寒霜降,</p><p class="ql-block"> 冬雪雪冬小大寒。 </p><p class="ql-block"> 地球公转,则有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多与农事相关。</p><p class="ql-block"> 立夏者,初夏也。农村人眼里的夏天,一般始于立夏,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至立秋结束。而就温度来看,江浙一带似乎公历7~9月更热。起止时点虽然因地域(纬度)因年景或有差异,但真正炎热时段大致都是三个月左右。 </p><p class="ql-block"> 农村小孩对季节的变化则有自己的标准,能够赤膊赤脚,光腚戏水。所以,小孩子眼里的夏天更长。</p> <p class="ql-block">  夏日之初,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庄稼人一年最繁忙的农事劳作也就此拉开帷幕。所以,农村人对立夏这个节气总带有一种浓浓的仪式感,各地习俗,虽有地域差异,但多半也与劝勤祈年相关。早年生活在农村,有关立夏的习俗记忆较深的有三个。</p> <p class="ql-block">  立夏这一天,老家风俗有宰杀六畜一说,其意一是祭天拜神,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是犒劳那些即将开始头顶烈日忙碌劳作的人们,希望强身健体,辛勤劳作,不违农事。当然,事实上宰杀的并非真的家禽六畜,而是清明节时妈妈们用米粉手工捏塑晾干而成的各种小动物。过去农耕年代,农村人辛苦一年能粗菜糠粮混个不饿肚子已是知足,哪来可能真的杀鸡宰猪来犒劳自己?而即便这些,家里有小孩的,大人往往也轮不到(也舍不得)自己吃,最后总是落进两眼巴巴的我们这些小孩儿嘴里。</p> <p class="ql-block">  那时清明节,老家农村家家户户通常都会做清明馃,一来用作供品上坟祭祖,二来难得也让家人打打牙祭换换口味。清明馃馃皮由梗米和糯米按一定配比掺和碾磨成粉加水揉搓而成,一般分青白两色。家里女人在做清明馃时往往都会预留下部分面团,然后仿照家禽六畜巧手做成各式形状不同颜色的小动物。这时,妈妈们一般都会呼儿将女一起动手。小女孩对此一般兴致勃勃,并很快就能花样翻新做出各有创意自己喜爱的各小动物。而小男孩则往往三分钟热度,胡乱捏上两个,早早溜之大吉跑出去玩了。这些做好的小动物放清明馃一起蒸熟,摊凉后用线串起挂窗口梁头晾干。晾这些小东西也有讲究,否则就有可能发霉或被老鼠鸟雀偷吃,那样立夏这天自家小孩就该伤心了。透过一家窗口所挂的面捏小动物,或可大致看出其家境殷实和主妇手工灵巧情况。有些心灵手巧的,小动物捏得栩栩如生,维妙维俏,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  立夏到了。经过一个月光景晾晒,干瘪甚至皲裂的那些面捏小动物虽然不再那么可爱,但对于那时物质贫乏早已嘴馋的我们来说,那可是一种不小的诱惑。时节一到,就各各吵着让妈妈“宰牛杀猪"。于是,妈妈们一顿忙碌,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小动物”被放在石臼粗暴地捣成豆粒大小,家境好些的再加进一些田塍青豆,上锅炒成脆熟。记得那时大人做小动物大多仿照十二生肖中的牛羊猪狗兔鸡做,一般较少做鼠虎龙蛇马猴的,当时不明就里,现在想想,大概是有所忌讳吧----或畏惧(如龙虎),或不齿(如鼠蛇),或不忍(如马猴)。</p><p class="ql-block"> 立夏天一大早,村里炊烟袅袅,左邻右舍灶台不时传来叮哩噹啷的锅铲翻炒声与缕缕米粉青豆脆熟的清香。今天看来这些确实算不上什么珍馐美食,但在那时,大人们忙上一阵,最多也就尝上几颗一小把,而大部分都让妈妈分装进了小孩的衣裤口袋。</p> <p class="ql-block">  立夏日的早晨,上学路上的小孩比起平时来口袋多是鼓鼓的,区别只在于家境殷实或家里小孩少的鼓大一些或多鼓几只口袋,否则鼓小一点或小鼓几袋,但口袋空空的几乎没有。小时我们家穷,清明可用来做清明馃的米粉本就不多,能预留立夏炒制的自然也多不到哪儿去。即使这样,妈妈也总是会变着法子捣鼓一些让我带上,妈妈是怕我在其他小朋友跟前难堪,尽管那年代农村小孩不如现在小孩好虚荣会攀比。还记得有一次,闻着灶头飘来的阵阵扑鼻香味,自己馋得实在忍不住,趁妈妈一不注意,伸手就从锅里抓出几颗往嘴里扔,结果被烫出几个水泡,疼得呲牙咧嘴。</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天上学路上,小孩口袋揣着美食,三五成群,时而用手撮出几颗放进嘴里,咯嘣几下,一脸陶醉;时而抓出一把数着个儿相互交换分享,还不时争论几句我家的好吃你家的不好吃。有些个女孩儿还会掏出一两只自己锺爱不忍心让爸妈捣碎而从石臼里抢救出来的可爱的小兔小猪什么的放在手里把玩炫耀。</p><p class="ql-block"> 无疑,立夏这天, 农村小孩心里是满足的幸福的。也许,对物质充裕的现时小孩看来,这并非什么好东西。即使我们自己回头想想,似乎也真的算不上什么美味,但它却真真切切地留给自己一个有关立夏的美妙记忆。</p> <p class="ql-block">  有关老家立夏的习俗,记忆中还有“称人”和“忌坐门槛”什么的。旧时农家多有门槛,或石或木,或高或矮,闲余也时常就便坐门槛上家长里短海阔天空地瞎聊。由春入夏,乍暖还凉,尤其是石质门槛寒意犹存。所以,忌坐门槛,大概寓意有二,一者心忧寒气侵入致人风湿骨痛;二者劝人多走田间地头,勤于劳作,勿违农时。而于我们这些小孩来说,更觉得好玩一些的是“称人”。</p> <p class="ql-block">  立夏这天“称人”之习俗,一般是由家族里长者组织,先是在梁上或树杈上挂起一杠大秤,然后呢挨个招呼大人小孩称量体重。大人直接双手抓住秤钩挂着称;而小孩则用箩筐兜住了称;半大不小的,箩筐坐不下,则搬条板凳倒着用绳子栓住四只脚,小孩往上一坐,稳稳当当的。顽皮一点的,故意用脚颠地,晃悠几下,仿佛荡秋千似的。就冲这一点,有些调皮男孩子甚至称完转一圈又去称一下。不过“称人”习俗似乎仅限于男人,几乎不见有女人尤其是成年女人去称重的。小时不太关注也不甚理解,长大后才了解,原来这与方言谐音有关。“称人”在我家乡方言中读作“称侬”,有羞辱女性之意,自然也不方便让女人尊此习俗了。据说“称人”习俗起源于蜀汉,与那个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有关。至于它又是如何久而久之演变而为农村立夏习俗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于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而言,立夏之日“称人”也好,“忌坐门槛”也罢,大多是图个好玩,凑个热闹而已,至于其间来龙去脉,寓意何在,本就不那么在意也更不会去刨根究底。而只有那看似酥熟泛黄,口咬咯嘣脆响,闻着清香扑鼻的炒制面食小动物小青豆,才是口惠实至的最爱。立夏一到,大人心想的是一年的稼穑农作该开始忙活了;而我们小孩一心巴望的是立夏节那脆脆酥酥喷喷香的炒青豆。更惦记的是立夏过后,天气渐热,山后各式野果次第成熟,用不多久更可以开始下水摸鱼嬉水了,那才是农村孩子们真正的自由幸福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说明:文中图照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