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百年象棋明信片杂感

张超英

<p class="ql-block">明信片于1869年首次在奥地利发行,距今已有150多年,是地道的舶来品。在百年前的外资明信片出现了中国象棋题材,是比较少见的。对于 那个时代热爱制作风光明信片的投资人来说,似乎他们的视角不是研究一项棋类运动的,那么为何要把焦点紧紧对准象棋呢?笔者现与大家分享几张收藏的老明信片,谈谈自己的杂感。信口开河,敬请批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用两位道人在道观前下棋照片制成的明信片。我的英文早已归还老师,只好拿出手机用翻译功能扫描了一下。大概是某个国外教会组织制作的用于介绍中国的宗教—道观场所、生活之类吧</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寺庙、道观中僧人、道士热衷棋道者众多。各类文学作品中也颇为常见。 </p><p class="ql-block"> 比较熟悉的有 唐代李商隐 《即目》</p><p class="ql-block">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p><p class="ql-block">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两道人激战正酣,茶童在侧伺候茶水,凝神观棋。身后可见高大汉白玉栏杆的建筑,道观规模之大不难判断。</p><p class="ql-block"> 介绍道观,镜头焦点对准象棋。可谓烘云托月,珠联璧合。</p><p class="ql-block">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此片首先想到的竟是阿城《棋王》的句子“棋是道家的棋。”</p> <p class="ql-block">这幅明信片主体是三位戏装的女子。其英文的说明是介绍中国戏剧。具体是什么戏种无法判断。</p><p class="ql-block"> 三位年轻女子在照相馆拍的戏剧古装照,场景中象棋十分醒目。中间是主角小姐以示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之修养和身份。</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象棋与戏剧颇有相同之处。在戏剧中一根马鞭千军万马,三五步走遍天下。象棋中方寸盘中演金戈铁马,世事万象。其大写意的美学设计是共同的。用象棋作道具来提示烘托演剧美人之韵致,可见制作人颇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髓。</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幅明信片的似乎是画作。选取了中国特有的物件。比如灯笼,乐器,象棋和面具等。意在表达一个中国的娱乐休闲场景。但是以一个棋具爱好者的笔者来看,棋子被画成立体的,与中国象棋不合。应该是作者没见过真正的中国象棋,竟误以为它与国际象棋一样是立体的。这是令人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  我对上述明信片的观感是:首先我们姑且不论明信片制作者们初始目的意图。但就画面而言,无论是介绍神秘的宗教道观或是魅力无边的中国戏剧抑或是纯粹中国式的娱乐场景。他们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借力中国象棋,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国象棋在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她是对外交流中最中国的美丽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 张超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