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门和门楼的变化是农民走向富裕的缩影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古人常云:“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在各式各样的建筑中,大门是踏入院子的第一关,自古人们就特别注重“大门文化”,在我们沂蒙山区自老一辈人就讲究个门高户大,只是那时候条件有限,没办法达成自己的意愿,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我们这里大门越来越宽敞,越来越体面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单扇门,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小门楼已经塌了,门框都是用土坯矶垒的,门是用木头做的,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仍然在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好像一位老奶奶在守望着自己的孩子回家来。</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带,门框上一座早一点是用土坯矶垒的,下一座门框是用青石垒的,门是用木头做的,上面的门楼都是小型的,也都饱经风霜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门框是夯土墙,上面的门楼就比四五十年代的大一些,门是用木头做的,整体上也排场也一些。</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上世纪八十九年代,就有点讲究了,门沿上有绿色的图案,门框是用黑砖垒的,门是用木头做的,上面的门楼也比较大。</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建于建2002年,门框都是红砖垒的,外墙用水泥又涂了一遍,第一座门楼是混凝土做的平房,第二做门楼红瓦的,门都是铁板做的了,基本接近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做是2020年建的小青年的新婚房,门框是用红砖砌的墙,外墙用水泥涂的,房顶是水泥混凝土做的,门是用铁板做的,一看就是新房有朝气。</p> <p class="ql-block">旧的大门和门楼逐渐成为记忆,但并不意味着遗忘,它承载着一段历史,也有它的艺术价值,从日新月异的大门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沂蒙人靠自己辛勤的劳动逐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