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村志,搜集村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物,年代久远,当事人大多都不在世,只能从村民的口传中,后辈人的记述中,有限的文字资料中去发掘,去寻找。<div> 西贾村在民国时期出了个人物,名字叫赵逢冬,打开1991年出版的《襄汾县志-人物》,在第四节“民国时期官员”一节有这样一项记载:“赵逢冬(1900——1984)字筱三,西贾村人,曾任西北铸造厂厂长”。短短19个字的介绍,再无其他内容,为了了解赵逢冬的更多的历史,我问了西贾村在襄汾工作的赵志栋,他说他爷爷叫赵文彩,和赵逢冬的儿女是一代人,具体家族支系他也不了解。</div><div> 为了编写村志方便交流信息,建了一个群,民国时期青海商会会长赵墨林的孙子赵德广在群里说:建国后赵逢冬曾先后在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任专家、天津工业大学任教授至70年代退休。上世纪1975年夏赵逢冬去新疆看儿子返回天津途中,回到西贾村小住3天,就住在我家,我和他聊了许多。赵逢冬是留学德国的工学博士,出生于上世纪初,我叫他老人家五老爷,赵玉枝叫五爷。1975年夏回到西贾时约73岁,精神矍铄,谈吐儒雅,只可惜没留下纪念照,我当时25岁。赵逢冬在1974年曾回到西贾村。</div><div> 对于赵德广说的赵逢冬是留学德国的工学博士,他未能提供证据,这在后来查找到的其他文字资料中可以证实赵逢冬并没有留学德国。</div><div> 赵玉枝(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贾村幼儿园老师)从临汾回到西贾村,从赵逢冬的本家后人赵月玲那里翻拍了一张赵逢冬的全家福,她用微信发给我,还录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赵月玲和她的丈夫高根才对着镜头说:“贾老师好!”他们两口子都是我的学生。</div><div> 西贾村八十岁老人李汝泽先生说,赵逢冬1936年任阎锡山兵工厂总工程师,他母亲过寿时,阎锡山还派人奉送寿匾,那是何等风光,足见西贾人的厉害!</div><div>(下面照片是赵逢冬和他的两个儿子,两个个女儿。后排左起:次子赵少嵘,长子赵少崧。赵文郁,赵逢冬,赵文采。</div><div>前边小孩是赵逢冬外甥但不清楚名子。由赵月玲提供)</div> 襄汾县原文联主席杨志刚,我请他审核《西贾村志》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写一篇序。杨主席给我发来了著名散文作家赵瑜的文章《查找赵逢冬》,我打开百度在网上搜索到了赵瑜的这篇原文,发表在《大河报》,文章写作的时间是在2009年1月,记述的是在1936年有一位叫赵戴莉的少女给巴金写信,到1937年戛然而止。此赵戴莉究竟是哪里人?作者在2008年末寻找和巴金通信的少女戴莉的过程中,以为戴莉是赵逢冬的女儿,因为都是山西人,都姓赵,年龄也相仿。于是通过原山西《黄河》杂志主编张发联系上了襄汾文联主席杨志刚,杨主席回信赵瑜,襄汾西贾村在民国时期确实有个人物叫赵逢冬,确是阎锡山属下兵工专家,民国年间长期居住于太原城内中心地带。膝下二男三女。如今,至少有一人不难找到,就是赵家次子赵少嵘,曾任太原无线电二厂厂长,退休后仍住太原,只是地址不详。而赵家长子赵某,当年随其父疏散新疆,已经于乌鲁木齐去世。<br><div> 赵瑜根据杨主席提供的线索,在民警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赵逢冬的次子赵少嵘。</div><div> 赵瑜在文章中记述说:“2009年1月4日上午,雪后初霁。重案队长杨志强,换了便衣,显出另外一副瑰奇干练模样。我们手持一张警用户籍卡片,驾车前往桃园南路一带,找到了赵逢冬之子赵少嵘的家。</div> 我和志强,短发板脸,黑乎乎两条大汉。如此突然地敲开人家门子,生分得很,只怕会吓着赵老夫妇。然而赵少嵘老人开门后,见两条陌生汉子,并未惊慌失措。他神情镇定,对答如流。两只眼睛极端明亮,完全不像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他让我一下子感觉到,从事理工科的人,到老都比文人墨客聪敏冷静。<br> 我慢慢地说清来意,从容探问当年赵逢冬一家特别是子女们的情况。<br> 赵少嵘先生1940年9月19日生在成都,人到中年才转调太原工作。对于抗战前的家族生活包括“坡子街20号”,所知不多。但有一点可以忆定,其父赵逢冬离晋赴川之前,确实住在解放路中段坡子街、后营坊街一带。<br> 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赵家三姐妹的年龄以及学历。赵老肯定,三姐妹全都读过书。不是高中便是大学,尤嗜文艺类书籍。<br> 大姐赵文采生于1930年“属马”;二姐赵文郁生于1936年“属鼠”,小妹赵文慧生于1952年。大姐嫁在上海,二姐嫁在天津,小妹嫁在北京,都不在太原生活。 赵瑜的文章中提到一个人叫赵文英, 她是赵少嵘的堂姐,在太原读过书,是赵逢冬从西贾带来的。赵少嵘说我们叫她文英姐,后来她一直在老家教书。1965年去天津看望过我父亲,1984年父亲病重,她又来太原照顾过老人,和我家关系很好,尤其和大姐特别熟识。<div> 赵文英是其大伯父之女,自小聪颖。可叹这位伯父吸食大烟,把一座豪华大院吸得七零八落。赵逢冬看此女可惜,遂带到太原供她读书。上了女子师范学校,思想进步。迷恋文艺类书籍。后在赵逢冬主持下,赵文英与阎锡山帐下一位小官员成婚,住在坡子街!这堂姐夫姓董,是山西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生。抗战爆发后,太原失守,赵文英与丈夫追随阎府,坚决抗日,随晋军及省政府撤往黄河岸畔克难坡。这里是抗敌临时省府驻地。文英丈夫在什么什么厅做事,文英参加妇女劳动,纺布做鞋支援前线。八年抗战胜利后,随阎返回太原。1949年太原解放,赵文英夫妇返乡教书。1986年,这位赵文英去世,不久后,堂姐夫也去世了。</div><div> 我把赵瑜的文章发到村志编辑群,仪秉椿(原山西印刷机械厂党委书记)在群里发言说,赵文英解放后在汾城完小任教,他的丈夫叫董德明,是汾城中学语文老师。</div> 襄汾实验高中老师尚会强说,《襄汾文史资料》第四期上上有一篇赵逢冬传略,我在桌头书架上一找,果然查到了这篇文章,是赵逢冬次子赵少嵘供稿,高树帜执笔,原文如下:<br> 《赵逢冬传略》<br> 赵逢冬(1900-1984),字筱三,本县北西贾村人,幼年聪明诚实,十余岁考入本县南高私立高等小学校读书,勤奋好学。该校是清光绪末年刑部主事,戊戌维新派刘笃敬晚年退休家居后,以其家资创办的,师资多选聘大专院校毕业生及清季举人、拔页中思想新颖的爱国人士担任。逢冬受教中,了解到国家积弱不振,多年来备受列强宰割欺凌之耻,即萌发了读书报国思想,确立了毕生从事工业,改良工业技术的志愿,曾在一篇主题为《振兴工业说》的论文中写道。“欲求国家之富强、必先振兴国家之工业……,试观东西洋各国之人民学以技艺为重,以故工业发达,沿坚炮利,国家日富,遥强海外。……吾侪少年皆国家未来之主人……,岂可不努力求学,致力于振兴工业,以御外侮,而图富强哉”?在校以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未住中学即跳级报考太原甲种工业学校,一试即被录取。此后如鱼得水,胸襟视野开阔,更加虚怀若谷,毫不骄微自满。是以潜心埋头书案,学而不厌,造诣日深,颇为师友所爱重。此时,北洋军阀专横,国事日非。逢冬每念及此,辄深痛忿。因之“五•四”运动兴起后,在校即积极参与组织宣传工作及活动,名重全校。<br> 1920年,逢冬毕业于太原甲种工业学校,以名列前茅,即被学校保送,就业于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充任练习生,由于能够理论结合实际,潜心钻研不懈,之后在研制手掷弹、拉雷、钢弹(初期研制的--种简状单架炮用的炮弹)过程中,屡有创意,受到军工技术领导的器重。到1927年实习广扩建为太原兵工厂时,即被提拔充任该厂炮弹分厂技师。越一年,以成绩卓著,又被提拔充任该分厂主任。从此即经常出席山西省督军公署兵工委员会会议,参与军火制造规划和创制发明的审议与签定。<br> 1929--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发动反蒋介石战争期间,太原兵工厂扩建了炸弹厂及(炮弹)铜壳等两个分厂,逢冬即兼任两厂主任。当时炮弹铜壳的椿制,是由丹麦籍工程师掌握。所用铜饼一概只许用丹麦进口货,价格高昂。经逢冬至再研究,与之实地试验,才打破了只购用丹麦铜饼的限制,铜壳造价随之降低。<br> 阎、冯反蒋战争失败后,太原兵工厂被缩编为晋绥军工修械所,员工裁汰大半,逢冬以工作认真负责,效率离,仍被留用,<br> 1932年,该修械所改以壬申制造厂的名义恢复军工生产,逢冬被任为厂本部第三科科长,主管电 汽、铁工、熔炼、木样四个分厂工作,1934年,壬申制造厂将原有各分厂合并为七个分厂,逢冬调任铸造厂厂长,在手掷弹,炸弹等的设计、翻砂、完成(即装配)上均有所改进,<br> 1936年,壬申制造厂改组为西北制造厂,下辖分厂扩建为15个,军工生产扩大,兼产一部分农工民用器具,逢冬即被提拔,充任西北制造厂会办(相当于副总办),直至“七•七”事变前夕。<br><br> 赵逢冬在太原从事军事工业的十七年之中,爱国、近步思想突出表现有下列各事:<br>一、爱护进步青年工人。1929年,兵工厂人以群起质货该厂消费社发行有奖彩票午弊,厂当局欲以共产党分子的罪名拘捕工人代表。逢冬闻悉后立即一面先将在所辖分厂的工人代表李吉庭、高长顺以旷工为由,公开挂牌子指名开除,一面密令该二人逃避,故未遭迫害。抗日军兴后,李吉庭加入八路军,化名白云池参加抗战,“十年动乱”前被调任本省安泽县武装部长。“上年动乱”中逝世于本县城关三队被“安置”处所。<br>二、资励青年工人上学。工人刘谊有志升学而家贫难于遂愿,逢冬得悉后,以其资质不凡,求学心切,即慷慨允予资助。刘谊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以后,赵逢冬即资助直至刘谊毕业。刘谊现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br>三、爱国救亡思想见于实践。“九•一八’事变后,逢冬极为优忿。研制、督检军火生产更加积极,经常早出晚归,终日工作不懈,午饭后常常凭办公桌假寐片刻即恢复工作。他说:“日间休息是不需要多地时间的,一旦疲愈,闭目静息五分钟即可焕发精神”。特别是每值“九• -八”国耻之日他即全天绝食一日。以自惕励,一直坚指至抗战胜利。又,“九•一八”事变后,即不让其全家人服用日货,以示不忘雪址救国。<br>四、关心职工政治生活。日寇魔爪伸向华北,长城抗战开始后,逢冬为了满足职工关切战局发展变化的需要,即为厂内购买,装置了无线电收音和扩音器、早晚让职工收听广播。这在太原兵工厂是创纪录的。<br>五、为了充实抗战实力,竭力扩大重武器生产。逢冬升任太原制造厂会办后,不独以积极研究制民用工业品誉播当时,更值得称道的是,力主与极力肇划扩大军用炊具,特别是扼守要塞的山炮、野炮、加农炮和近距离歼敌的手掷弹的生产。绥东抗战和平型关以及忻口战役中,这些轻重武器都发生了一定威慑力量。<br><br> 1937年抗日军兴前不久,逢冬于西北制造厂遭受谗嫉,不得已离晋入川,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曾于出席全国工程师年会中提出扩产手掷弹及增强手掷弹杀伤威力的建议,被会议公认为必要和有益于抗战。此际,逢冬本有意参与国统区的军工事业,但目击与厌恶国民党政府官僚贪污腐化成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遂寄寓成都,设厂、采茶于邛崃山区,精研制茶工艺,收进茶叶生产。说:“邛崃茶农土法制茶,浪费叶料太多,质量太低,收人既少,亦外销不了,实在可惜!”因之自行设计工具,亲自领导操作,所制茶叶质量优良,即曾先后研制出青、红、花等茶叶多种,色、香、味皆具特色,很受市场状迎,中国茶叶公司与之合营后,产量扩大,产品即畅销国内外,为中国茶叶的国际声誉平添了一道光彩。<br> 。<br> 四川解放后,逢冬以眼见中共艰苦廉洁作风,真正为国为民,认为国家从此统一,振兴有望,自己决不能再独算其身。因之很快接受推选,发启出任成都市工商联、民主建国会常委、市人民代、四川省工业厅工程师等职。1953年奉调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任教于该部干部学校。1957年又调该部直属天津发电设备厂,任工师程。1963年被选任天津市河东区政协委员。后以身体欠佳,请准退休;但仍本着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教导,一面自学不懈,一面为文史单位撰写有关军工生产的不少历史资科。直至瘫痪卧床不省人事前,还在阅读报刊,致力撰写军工史料。<br>1984年11月18日赵逢冬因病治疗无效。于世长辞 大河报记者赵瑜说赵逢冬:此公很不简单,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他每逢9月18日这一天,都要宣布绝食一日,以记国耻,连续十五载,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开始不再于这一天绝食。为抵制日货,赵逢冬先生成批购买了本土纺织厂生产的国货“三龙牌”市布,供亲友们慢慢用,且常常做成衣服送人穿。赵说:“愿汝等从此套土布衣起,时时不忘帝国主义者武装侵略之余,又以其剩余商品倾销我国,吸我血液,吮我骨髓,凡我国民,自当敌忾同仇,尽其在我!”<br> 尚会强老师通过搜索,在文史资料中发现了一份“ 西北实业公司铸造厂建厂一周年纪念刊”,他把这份资料影印件发给了我,纪念刊上有赵逢冬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给纪念刊写的序,一篇是介绍工厂生产状况,下面文字是赵逢冬写的序的部分文字。<div> 發 刊 詞 (节选)</div> 趙逢冬<br><br> 本廠於上年九月一日成立以來,忽忽已一週年於茲矣!迥憶吾國在此一年過程之中,外受强隣侵陵,國勢危如罍卵;内有 ,禍患急於燃眉!近復江河泛濫,哀鴻遍野;農村破產,民不聊生!吾輩身爲國民,首當其衝,私人或團體之榮辱得失,固不足道;惟是國事如此之壞,病在國民之整個不振。所謂大廈將傾,縱有一二愛國憂時之士,出而撐柱,其如狂浪難挽,非一墙一木所能支持何?年來本廠經營,自愧才輇,毫無建樹!但同人等犹能不辭艱辛,慘淡經營,黽勉從事,得有今日,殊亦煞費苦心。故毎一迴憶過去艱難環境,與努力摶鬥之往事,雖無捍衞國家保障民衆之可言,即此力自振奮,一掃萎靡頹廢招亡致禍之社會惡風,凡我國人果能一一起而仿行,痛下工夫,则挽救危亡,當非不可能之事。因私念曰:是可不留一泥爪,以紀念已往,而策勵將來乎?於是發行本刊之議遂决。現稿已徵齊,行將付印,糲者以發刊詞屬余,余本不文,姑草此篇,聊當一闋前奏之。<br><div> 以上是编写村志查找赵逢冬资料过程中的花絮,至此有关赵逢冬的事迹已经是找的山穷水尽,希望能联系上他的嫡亲后人给我们提供更详细的实情。</div> 下面照片是1963年在天津劝业场赵逢冬与侄儿赵文琪合影。左起:后排赵文郁,赵文采,赵文瑛,赵文琪,赵少崧,赵少嵘。中排:赵文会,赵逢冬,右边的是赵文采儿子,不知道名子,赵逢冬怀里是赵文琪的儿子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