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三线的又一张名片

路岐(沈嘉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上海七〇一三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撰文:路岐</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选自网络)</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事情的缘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五七道路,办好五七干校。</b></h3> <b>2022年5月1日8点多到9点多近一个小时里,在上海小三线联谊群里,由新光金属材料厂收藏爱好者宋建国,因为他看了《上海造币厂内迁至湘赣边深山里,留下大批的工业遗址》视频后,就对这个造币厂与上海航天局的上海7013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此,当他们说起上海7013厂时,就使我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我们原北方区海运局的一位宣传处处长(他的姓名,恕我就不公布了)。<br>在1969年的非常时期里,原北方区海运管理局,被“造x派”冠为“资本主义托拉斯企业”,故所要必须彻底铲除掉。因此,不久就被上层领导撤销了。原北方区海运局的干部,采取了“哪里来的,就会哪里去”的政策。于是,我们作为机关大班子(即闲散人员)的成员,全部被安排到上海工交“五七”干校,去“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要“狠抓活的思想”,“要斗私批修”,要狠斗“私心一闪念”,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所以,那时候,由上级派来的工宣队和军宣队进行监督,在“五七”干校最艰苦最繁重的场地去干活,以劳动的汗水来洗刷自己的灵魂,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将你彻彻底底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人。除了参加艰苦劳动外,每天还要写一份思想汇报,向工宣队和军宣队汇报自己每天“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思想过程。如果这个思想汇报通不过,第二天就会安排你到更重更累的地方去让你干活。同样,每天仍要写一份思想汇报。</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五七干校的五七战士在五七田里劳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五七干校的党员五七战士坐在宿舍门口办学习班。</b></h3> <b>那时候,在我们工交“五七”干校里,原北方区海运局政治部宣传处的处长,在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片红”运动中,需要一大批干部带领知识青年去上山下乡时,他因为感到自己身体多病,带队到黑龙江插队落户去,怕身体吃不消。于是,他提出:可不可以到近一点的地方去。结果,工宣队和军宣队就以“不服从组织安排,不愿意带队去黑龙江插队落户”为由,重罚他到工交“五七”干校砖窑场里去干烧砖、搬砖的苦活、重活,继续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br>1974年有一次,我被办公室派到上海出差。于是,一大清早,我就坐从屯溪开到上海的上海小三线班车。中午吃过午饭,从广德开车后,就直奔上海。结果,当班车经过浙江湖州市南郊时,班车突然停了下来。正当大家感到奇怪(因为根据规定,这里没有停靠站的)时,汽车门突然打开了。这时,有一个穿着干部服装的中年男子,手里提着一只行旅袋,跨上了班车。他上车后,径直向我坐的旁边空位上坐了下来。</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小三线长途汽车班车停靠在汽车站里候客。</b></h3> <b>班车起动后,因为大家都还不熟悉,故所,我们之间都没有交谈。不过,我总觉得这个人有点面熟。后来,当班车开了一段路程后,我就主动与他攀谈起来。我当时问他:“这里我们上海小三线班车是不停靠的。你怎么能让班车停在这里呢?”于是,他就回答我说:“因为我们也是上海小三线单位。”“哦!你们也是上海小三线单位?那是什么单位?”因为我是后方基地局机关的,知道我们上海小三线单位,共80多个单位,都是在安徽徽州、池州和宣城地区,就是在浙江的话,也只是在杭州临安县。而根本就没有在浙江湖州的。后来,他突然问我:“你是不是在北方区海运局待过?”于是,我就回答说:“等过。哪你是不是局宣传处的某处长?”他立即回答说:“是的!”于是,我就告诉他我是北方区局物资公司宣传科的。<br>这样,我们的谈话,就向更进一步发展了。最后,他告诉我说:他是在1971年从工交“五七”干校里,被组织派到7013工程建设工地去的。目前,7013工程已改名为上海7013厂。同时,他又对7013厂向我作了简要介绍。所以,当提起这个7013厂时,我也就想起了他。</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一张名片</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说:“三线建设要抓紧.”</b></h3> <b>上海的小三线职工及其家属背井离乡,扎根山区,在深山中开山炸石、架桥修路、引水通电。</b> <b>上海小三线的又一张名片——上海7013厂。<br>在这张名片上,写满了自豪、责任与奉献。军工壮士们告别亲人,舍小家顾大家,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执著地坚守在深山中,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豪情满怀、兢兢业业地为国铸箭。<br>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却为着不平凡的事业,默默地挥洒着心血和汗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哪怕青丝染白发,哪怕衣襟染霜华。当各类运载火箭发动机试车屡试屡成时,他们内心会油然而生一份庄重与敬意。四面八方传来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是他们骄傲与自豪的宣泄,喜悦与慰籍的表达。<br>在这张名片上,写满了历史、精神与向往。7013工程,是“山、散、洞”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航天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航天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多少人对此魂牵梦萦,因为那是他们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地方。多少人来了又走,但走了又来,无论他们是航天职工,还是航天家属,无论他们是专家、领导,还是普通职工,只有来了,才能体会她的神圣,只要来了就会一生铭记。</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落户金鸡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浙江省湖州金鸡山。</b></h3> <b>浙江省湖州市南郊钓鱼台旁的金鸡山,是一个以高山胜景、革命史迹为主,幽谷奇景点缀其间的山岳型风景区。在15km^2的山地上,分布着峰、山、溪、谷、岩、壁、瀑、村、碑、亭等50多个自然、人文景点,雄伟壮观,内涵丰厚。<br>金鸡山,原名巾子山,又名景致山。在湖州市区西北方向41.5公里,属洞宫山脉南支,主峰海拔1320.7米,是我市最高峰。遥望主峰,宛如一老者披巾端座,故得名“巾子山”,谐名金鸡山,双峰对峙,高耸入云。四周群山,或似游龙,或似卧虎,拱卫山下。山坡上怪石嶙峋,四周危崖峭壁,奇峰深谷,和漫山的花草树木,共同组成了动人的画廊。</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七〇一三厂大门。</b></h3> <b>就在这个金鸡山下,有一个沿陡峭大山而建的一个神秘的单位。在它的厂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上海七〇一三厂”。这样的厂名,是一般人所看不懂的。<br>湖州,自古以来都出产湖丝。然而,地处南郊的金鸡山,却因其特有的地形,与火箭有了交集。<br>196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上海市下达了制造人造卫星、运载工具的任务。1970年1月3日,上海市革委会工业交通组与上海机电二局讨论,筹建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于是,7013工程,由此而诞生。</b> <b>上海的小三线职工及其家属背井离乡,扎根山区,在深山中开山炸石、架桥修路、引水通电。</b> <b>最初,在地点的选择上,7013工程几经反复,不是交通不便,就是地形不利。有人说,担任过7013工程指挥组组长的原上海新新机器厂党委书记李杰,曾在金鸡山打过游击战。于是,在他的建议下,试车台才找到了自己的“家”。<br>1969年,来自上海的航天技术专家、来自老五院的骨干、来自内蒙河西指挥部的装药专家、来自165站的液体火箭专家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这里。那时,驻浙江军区的解放军战士们,也都齐心协力的投入到了宏伟的7013工程建设中。<br>那时,宿舍和食堂,都是用芦席和毛竹搭的。一天三顿吃的,都是咸菜和霉豆腐。在蚊帐顶上,时常有老鼠来串门……<br>“我们从来就没有感到苦,没有想过退缩,大家都是一条心!”这是第一批建设者们的心声。这还有什么能比为国效力的初衷,更让人们充满力量!</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时小三线职工工地食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时小三线职工宿舍。</b></h3> <b>1971年,张志良等160多名上海籍复员军人,加入到了工程的建设中。那时,工厂按军队编制,液体试车台的职工,都被编为一连,称为“八路军”;固体台的职工,被编为四连,被称为“新四军”。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号准时响起。晨练结束后,他们从零开始,认真学习新的技术,并在“宿舍——台上”两点一线地忙碌着。<br>1971年,在上海航天局20所从事调度工作的崔忠良,也加入到了7013工程的建设中。有所不同的是,他来这里,既是组织信任,也是主动选择。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终于能绕开将妻子从辽宁丹东调入上海的这道难题,在浙江湖州全家团圆。<br>1972年7月19日,新建的400吨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迎来了首秀——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动机,首次考台试车获得成功。不久,7013工程,被正式定名为“上海七〇一三厂”。<br>1984年,“上海七〇一三厂”,又更名为上海航天局806所。</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七〇一三厂厂区外景。</b></h3> <b>1994年,由于任务调整,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任务被取消,固体推进事业,成为806所的主业。<br>从1971年到1990年,7013厂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为各类运载火箭发动机试车113次。装有这些发动机的火箭,参与发射卫星15颗。<br>此后,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像一个钢铁巨人般沉默伫立,它喷薄而出的火焰、震彻山谷的怒吼,成为7013厂永远的记忆。<br>2007年,上海航天局810所和806所经过整合重组,成立了上海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这个诞生于湖州,但被冠名“上海”的单位,终于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核心办公区。<br>原806所,成为动力所湖州基地,承担着多型号固体发动机的装药和试验工作,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七〇一三厂工程工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试车台”入选工业遗产</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外景。</b></h3> <b>2021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通告》(工信部政法函〔2021〕332号)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6所“湖州七〇一三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榜上有名。<br>这部试车台,建造于1970年。它作为我国重要的大型多功能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试车台,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史。<br>从1972年起,开始承担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运载火箭发动机主机及游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等试验任务,为我国航天运载器的研制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br>这座建造于1970年的、试验规模可达400吨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试车台,虽然,历经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试车台风采依旧,像一个钢铁巨人沉默伫立在大山之中。<br>50多年前嵌入的“精心组织,精心试验”等标语,依然清晰可见。试车台部分房间内的陈设,也还保留着当时的工作原貌,到处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br>这里,也是航天人才成长的摇篮。多位航天功勋巨匠,与其结缘。任新民、梁思礼、孙敬良等院士专家,曾多次在此留下奋斗的足迹。在这里,凭着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他们突破了关键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br>1994年7月,由于任务调整,当时的航天系统管理机关,决定将试车台“暂以封存”。1999年8月,国防科工委批复同意对806所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作撤线处理。此后,液体台像一个钢铁巨人沉默伫立,它那曾经喷薄而出的火焰、震彻山谷的怒吼,成为七〇一三永远的记忆。</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内景。</b></h3> <b>2020年9月,试车台被航天科技集团命名为“集团公司航天精神教育基地”。2020年底,806所正式启动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并成立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各相关责任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召开碰头会,确保各项工作的落细、落实。2021年,试车台申报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和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加强对试车台的管理和开发利用。<br>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的《试车台上的航天历史课》,在人民网、党史教育网、学习强国等国内主流媒体刊登。 <br>现在,试车台,已成为航天系统以及地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场教学点。<br>回首那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历史,不变的是航天人爱国奋斗的初心。他们为国争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协同奋斗的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航天人永远传承学习。</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近照。</b></h3> <b>作者简介<br><br>路岐,原名沈嘉麒,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办主任、教师等。退休后,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学会顾问、上海小三线联谊会顾问、上海小三线建设史学者等。著有文学作品集11部;上海小三线建设史著作4部。长篇小说一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