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学】防疫情不忘防诈骗

黄埭实验幼儿园憧憬分园

<p class="ql-block">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抗病毒、战疫情的进程中。但是就在这个特殊时期,犯罪分子却盯上了这个热点、焦点,利用人们对防护用品的迫切需求,甚至是人们的爱心、善心,大发不义之财。为切实帮助大家提高防诈骗意识,防范日常生活中各类诈骗陷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疫情防控期间多发的几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和防范建议吧~</p> <p class="ql-block">一、以“爱心捐赠”的名义进行诈骗</p> <p class="ql-block">  诈骗分子冒用“红十字会”、“慈善会”等公益组织或医院的名义,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通过网络发布为疫情防控“捐款献爱心”等虚假信息,进行金融诈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防诈骗小贴士</i>在捐款捐物献爱心时,应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认准正规捐赠渠道,正规募捐均需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相关信息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网址,捐款前需核实对方账户名称与受捐公益组织的名称是否一致,不轻易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避免上当受骗。</p> <p class="ql-block">  二、以售卖口罩、防疫药品等进行诈骗</p> <p class="ql-block">  诈骗分子在网上发布口罩、防疫用品或预防新冠肺炎特效药的代购信息,诱骗受害者购买,以先付款后发货为由要求转账,付款后骗子便会消失。</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防范小贴士</i>密切关注官方发布信息,不买特效神药,不信非专业机构信息。网上购买口罩等防疫用品时,要在正规网购平台进行,不要盲目相信代销代购信息,收到提及汇款、转账等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轻信!</p> <p class="ql-block">  三、谎称亲属感染需入院治疗进行诈骗</p> <p class="ql-block">  诈骗分子冒充受害者的亲戚、朋友、同学等,来电称患上新冠肺炎已被隔离,并以救治、缴纳住院费等为由要求转账,骗取受害人钱财。</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防诈骗小贴士</i>接到陌生人来电称亲友感染、需治疗等消息时,先保持冷静,一定要与亲友本人进行多渠道确认,切莫心急汇款、上当受骗。</p> <p class="ql-block">  无论骗子冒用任何机关的名义,骗局的最后一步一定是诱导填写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甚至直接转账。所以,不要点击可疑链接,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切勿上当。</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防范一</span></p> <p class="ql-block">  诈骗者冒充防疫中心工作人员,以受害者是“密切接触者”为由,向受害者发送钓鱼链接短信,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他们还会询问受害者最近接触过的相关人员姓名和电话号码,索要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对其他人进行骚扰。</p> <p class="ql-block">  警方提醒居民们要警惕,疫情期间有不法分子冒充“权威部门机构”,将钓鱼短信包装成各类防疫提示,或谎称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而开展核酸检测,不会要求您填写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防范二</span></p> <p class="ql-block">  “快递检测呈阳性,需要销毁,同时可以进行理赔。”有不法分子假冒快递公司来电,进而引导事主下载软件填写银行卡号,验证码以及支付密码。</p> <p class="ql-block">  在此警方提示大家,这是典型的客服退款诈骗,诈骗分子假借疫情之名,给骗局披上新冠的外衣。</p> <p class="ql-block">  网购商品有任何问题,一定要通过官方App或网站进行联系,涉及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和密码等信息,务必谨慎;也可拨打各快递公司官方服务电话咨询,千万勿听信所谓的“客服”人员,随意添加其微信、QQ,听从对方进行转账、汇款、扫码支付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防范三</span></p> <p class="ql-block">  诈骗分子冒充学校老师、教职员工“潜入”班级群,在群中发布二维码或者提供银行账号,以交纳班费、学费、教材费等为由,通知家长转账付款购买“教材”, 或者在网络课堂中插入链接,引诱学生点击从而套取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密码,骗取财物。等到真正老师核实澄清或家长与老师沟通发现破绽时,诈骗分子已得逞。</p> <p class="ql-block">  在此提醒大家,对确有需要通过网上支付的合规收费事项,建议学生和家长要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确认,不可盲目进行网上支付。</p>

诈骗

防疫

信息

转账

疫情

验证码

银行卡

受害者

进行

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