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名園冠》豫園

李雪冰

<p class="ql-block">攝影:李雪冰</p><p class="ql-block">豫園座落於上海黃浦區,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它建於1559年,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與設計風格。豫園於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它己經成為到上海觀光的國內外遊客常去的遊覽勝地,豫園被公眾認為《東南名園冠》。</p> <p class="ql-block">豫園原系潘允端私園。他是刑部尚書潘恩之子,造園的目的在《豫園記》中說得清楚:“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想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的退隱享樂之所。</p> <p class="ql-block">潘允端去世後,豫園數度易主,八國聯軍的英軍曾以園中湖心亭為指揮部,小刀會的城北指揮所就設在點春堂,嘉慶、道光後這裏行業會所蜂起,商業漸漸發達起來。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两片,古建築破漏敗壞得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别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p> <p class="ql-block">香雪堂在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被日軍炸毁,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樂壽堂、大假山和一些亭臺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豫園當時佔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精心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整座園林規模宏偉、景色佳麗。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p> <p class="ql-block">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内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对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現豫園佔地三十餘畝,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出明清两代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穿過走廊,如果没有提醒,很容易錯過【魚樂榭】。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凭欄可觀池中遊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牆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牆把小溪隔而為二,牆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满白色的小花。</p> <p class="ql-block">豫園雖然很小,但中國園林的四大特點,它一個不少。(石、木、水、楼)在這裏,設計師巧妙地運用了借景的原理,利用上實下空的牆,遮擋了原來流水較近的短處,產生了源遠流長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九獅軒是一敞開式建築,面臨大池,前置月臺,凭欄觀賞池中遊魚荷花軒西有一片杉樹,髙聳挺拔。軒東修竹萬竿,满目青翠,寓意九獅,有救世之意。</p> <p class="ql-block">積玉水廊南連會景樓,北達涵碧樓,因廊旁一石“積玉峰”而得名。廊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最長的一條水廊,漫步廊中古樹蒼翠欲滴,池中紅魚遊動,亭榭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穿雲龍牆位於點春堂西,龍頭用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片。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牆:大假山後有臥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内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上海豫園玉玲瓏與蘇州冠雲峰、杭州縐雲峰,並稱江南三大名峰。該石峰髙約3米,寬約1.5米,厚約80厘米,重量3吨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之美。</p> <p class="ql-block">往萬花樓景區走的時候,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這個細節,這個窗飾中的泥塑,出自一個典故,名為《梅妻鶴子》。</p> <p class="ql-block">梅、鶴,是中國文化中,髙尚品格的象徵。人們之所以喜歡傳唱這個故事,也許是因為人們對美好精神的追求吧。</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豫園這所上海市中心僅存的一處明代江南私家園林,遊客們常流連於小中見大的園林風貌,無不驚嘆於園内亭臺樓閣差的建築布局和湖光潋灩、山石嶙峋的秀麗雅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