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日,受西安市黄岩商会戴会长、徐会长的邀请,我和几个邻居老友前来蓝田县华胥镇“西安擎天实业公司”品尝姜汤面。戴会长说起家乡姜汤面的来历和口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迫不及待中,徐会长亲自操刀的姜汤面出锅了。一大碗散发浓郁海鲜味的姜汤面下肚后,大家说,果然名不虚传,不愧为台州市名牌小吃。戴会长说,这次吃汤面,下次再来吃饺子。我说好,等到秋天枫叶红了的时候,咱们吃一次红苕馅的饺子。大家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一段美好且痛苦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75年的2月,那时我在关中农村插队落户。我所在的村子座落在泾河河畔,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是著名的产粮产棉之地,被当地百姓称为“泾三高的白菜心”。村里的社员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几乎每年都是粮棉大丰收,但由于公购粮的任务太重,所有的棉花都被收购,碾出的第一茬麦粒都缴到镇上的粮库。村里一般家庭仍生活困难。我们知青初来乍到,没有家底,不会计划,每年分配的麦子根本不够吃。一年有八个月都是以包谷作为主食。所以,只要说那一天吃面,大家不由得喜笑颜开。</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二月,对农村人来说是最难熬的一段日子,春寒乍冷,青黄不接。我们知青的日子更是过得艰难。我村知青小组一共六人,住在村口饲养室隔壁的知青之家。房子盖好后,“马眼”没有塞,窗户没有玻璃,拿张废旧报纸糊到窗框上。寒风嗖嗖,房子内外一个温度。由于家庭都不富裕,大家的棉衣单薄,特别是我穿着早些年的衣服,袖子和腰长太短,一冬天都冷的瑟瑟发抖。每个人早晚缩着脖子,没有了年轻人的精气神。整天以包谷面裹腹,早上包谷糁,中午烩搅团,晚上“水围城”。一天三晌工,劳累加上饥寒交迫,个个都病怏怏似的。饲养室的张大伯说,“个个瘦得像根葱,一阵风吹来都能把娃们刮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天,有一女同学无意中说了句想吃饺子,惹得大家口水长流。几人的眼光齐刷刷看着我,作为知青小组长,顿时如坐针毡,只好起身厚着脸皮跑到生产小队长王顺吉家里,好说歹说,磨破嘴皮,借了100斤麦子。把一桩子小麦扛回来时,大家见状,蜂拥而至。不用下达任务,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个提两大桶水淘洗麦子,那个把自己床上铺的凉席放到院落的地上擦拭干净,这个拿着干毛巾不断揉搓凉席上晒晾的麦粒,那个背起装满麦子的布袋跑到电磨坊去磨面。面粉有了,难题接踵而来,饺子馅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 在“以粮为纲”时代,集体大田里种什么?队里说了不算,要按照公社统一下达的棉粮指标来种植。全村300亩土地,没有一亩菜地。社员家里的几亩自留地几乎都种了庄稼,个别人在房前屋后种几溜大葱。去镇上买菜,我们身无分文。眼看着吃饺子的愿望要泡汤。一位女同学急中生智,突发奇想,去隔壁二婶家借了一筐红苕,提了回来。红苕馅儿的饺子,大家想也没有想过。吃饺子心切,大家立马动起手来,有的和面擀皮,有的剁苕拌馅,有的劈材烧锅,有的引吭高歌“西安啊我的故乡“,悲催的歌声随风飘进隔壁的饲养室,圈里的牛马也跟着嘶鸣起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个人忙的不亦乐乎,两个小时后,四尺长的梨木案板上摆满了形状各异的饺子。第一批饺子下锅后,大家围站在锅台旁,眼盯着锅里上下翻腾的饺子,每个人都流露出期待的眼神。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后,都忙不迭地拿出自己的碗。此时,我不慌不忙地拿起笊篱舀起饺子,均匀的分发到每个碗里。瞬时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没有了歌声和言语 ,只有食物滑入嘴巴时那细微的声音。第一批饺子进肚后,有了一点底气,一同学开始评述道,天下最美的食物就是饺子。那天,大家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开怀畅咥,每个人把肚皮吃得滚圆。</p> <p class="ql-block"> 故事讲完了,众人一时无语。朋友中有下过乡的,有在农村长大的。王兄动情地说,抚今追昔,蹉跎岁月。没有改革开放,那来得岁月静好。梁兄道,红苕馅的饺子,哪有大肉馅的饺子好吃。人在饥饿的时候,只要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是好吃的。戴会长表了态,秋天到来时,一定做一次大肉+虾仁+红苕的饺子,把当年你们一个小组的知青都请来,好好品尝一番。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这掌声送给豪爽大气的戴会长,送给那难以释怀的苦难岁月。</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4日 ,写于西安市经开区景园。共计1625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