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今,已退休的我,疫情中呆在家里,很少出门。闲赋之余,萌发了撰写回忆录的念头,这样,既可排解无聊与寂寞,又不会浪费宝贵的光阴,还能作为纪念品珍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延长自己生命的另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2022年已满71岁的笔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至1987年的三年间,是我一生中最忙碌、最紧张、也是最充实的时期,我一边半脱产读电大新闻专业,一边在长沙市东区体委和东区政府机关劳动服务公司工作,一边学以致用,写新闻报道练笔。</p><p class="ql-block"> 每每见到“爬格子”的劳动变“铅字”,我都非常欣喜,疲劳顿时一扫而光,的确是累并快乐着,如今回忆起来,依然有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987年,我在东区体委办公室写作。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强力推动下,湖南围棋发展步入快车道。</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报考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学专业,我这个66届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还挺扎实,在湖南省重点名校长沙第五中学(现雅礼中学)初76班学习时,成绩在班上整体居中上游,其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文科类处上游;数学、物理、化学、俄语等理科类居中游。</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的我就喜欢写点小文练笔,作文常在85分以上,好多次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p><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到长沙市东区革命委员会宣传组工作后,便开始写新闻稿,经常在《长沙日报》和之后的《长沙晚报》发表,不久就被聘为该报的通讯员,到了八十年代初又被聘为特约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我主要结合本职工作写些体育稿件,给《长沙晚报》投稿基本上是每投必用。之后,又陆续为《湖南体育报》(体坛周报前身)、《湖南日报》等写稿,见报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p><p class="ql-block"> 1971年在长城汽车修理厂学徒时,恰逢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群众都推荐我入学,厂领导称,你是东区梯队干部培养对象,不能走,就改为推荐同班组蒋之捷,我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深造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于1977年要求参加高考,但被长沙市东区政府领导以工作需要为由劝阻而放弃。</p><p class="ql-block"> 到了1985年,区领导批准其他干部脱产读电大,强调工作原因,只允许我半脱产读电大,这让我觉得很不公平,加上对政治的厌倦,便下决心电大毕业后离开东区政府,到合适的单位专攻围棋学术。 </p><p class="ql-block"> 在读电大期间,我边读书,边写围棋新闻稿,大量文章不时见报,几乎每天都要到区政府收发室领取稿费汇款单,那时月工资48元,收入可观的稿费不时超过月工资,着实让同事们羡慕。 </p><p class="ql-block"> 回顾起来,那段时期既读了书,又练了笔;既宣传了围棋,又有收入,真是快乐得很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986年8月23日采写的《小小智多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2月25日,在湖南省围棋选拔赛中,刚进入省围棋集训队的东区少儿围棋班12岁吴新宇力克省冠军易和平,轰动赛场,我作为吴新宇的教练便写了几篇消息,特写,通讯予以报道,反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986年5月28日我发出的《钱宇平会再度“削发”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20日,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在日本揭开战幕,《长沙晚报》为此开辟专栏,特约我撰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我所写1986年12月5日,《“悬崖”边上压千钧》——聂卫平力克片冈聪。</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中,围绕擂台赛专题写了18篇系列报道,预测,棋评,特写,摄影一齐上,受到读者好评。其中《世纪大战见分晓 宇宙深处起旋风 ——聂卫平力克武宫正树记详》获得了湖南省体育新闻三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为1987年4月1日,我与刘庆南、赵文健共同采写的《世纪大战见分晓 宇宙深处起旋风》——聂卫平力克武宫正树记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987年4月20日我发出的《“旋风”能否拔大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后,聂卫平力拔日军主帅大竹英雄,中国实现大逆转,赢得了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胜利,我也及时发出报道,为中国围棋摇旗呐喊。 </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晚,新闻联播播发捷报后,举国欢腾,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通过新华社,向聂卫平表示祝贺,中央领导方毅、阿沛-阿旺晋美、李梦华、金明等到机场迎接聂卫平载誉归来。国家体委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国队举行了庆功会。神州大地围棋热一浪高过一浪。我也为完整报道了全过程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1987年6月10日,我采写的《他们为何能连胜?》——从中日围棋擂台赛看心理素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1987年7月29日,发出《“野战专家”刘小光》。</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0月7日我所写的《“九星杯”决赛观战记》。</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6日发出《纹枰好手争十强》。</p> <p class="ql-block"> 1988年4月2日采写的《“世界棋王”谁属?》。</p> <p class="ql-block"> 1988年5月11日撰写的通讯《弈林一支童子军》。</p> <p class="ql-block"> 1988年7月8日,发出的《谁能遏制“依田飓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2021年的《长沙晚报》赵文健老师依然神采奕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毕业论文便是《棋类运动新闻报道初探》。</p><p class="ql-block"> 那时,对我个人来说是人生又一拐点,半脱产苦读三年后,拿到了电大新闻学专业文凭,早就知道我弃政想法的新闻界朋友纷纷邀我加盟。</p><p class="ql-block"> 《长沙晚报》时事文体部主任王鸾章几次动员我入报社,王主任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博学多才,能与这样的能人共事求之不得。文体部记者赵文健更是被我视为新闻写作的启蒙老师,他个子小,才华高,浓眉,镜片后闪动着充满睿智的双眸,他不仅是我投稿的主要编辑和签发者,还经常与我合作撰稿,给予我很大帮助,我衷心感谢赵文健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体坛周报》总编辑瞿优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8年,隶属于湖南省体委的报纸《体坛周报》创刊,时年23岁的总编辑瞿优远找到我,盛邀我去报社做专职围棋记者。瞿总人生得英俊,才华横溢,创业能力特别强,之后把《体坛周报》办得风生水起,是我佩服的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与谢锐同为《 围棋报》的铁杆撰稿人,我没有去《 体坛周报》,便向瞿优远推荐了《益阳日报》社谢国芳与湖北的谢锐。最终,《体坛周报》瞿总录用了才华横溢的谢锐,也由此成就了一位中国围棋著名记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前排左一是笔者,左二为李昆仁,左四为李中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犹豫不决时,时任长沙市总工会宣传部体育干部的李昆仁和长沙市工人文化宫体育组组长的李中节一起约我谈话,告诉我,位于东塘,中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宫,长沙市新建的工人文化宫已落成,正在招兵买马,网罗人才,他俩竭力推荐我去竞聘体育部部长,成为我人生转折点的指路人。</p><p class="ql-block"> 《长沙晚报》和《体坛周报》确实对我有强大的诱惑力,我反复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放弃到新闻单位。理由是,报社虽与我学的新闻专业对口,但是到了报社就捆住了手脚,从事围棋培训,组织围棋活动都成了非本职工作,每天要完成采编任务,基本上没时间从事围棋活动了。而到了文化宫就可以放开手脚搞围棋,将围棋与本职工作挂钩,爱好与事业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再说,业余写稿不是工作任务,没负担,写稿自由,还是一种享受。如果在报社,采编任务很重,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我酷爱的围棋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庆幸我选择对了,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给我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而一个接一个的围棋赛事、活动又给我写新闻稿以取之不尽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20日发表的《谁将成为“王中王”》。</p> <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30日采写的《不以成败论英雄》。</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0月19日发出《中原逐鹿 “铁门”再显神通》。</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12日我所写《高屋建瓴 以势降龙 》。</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2日发出《九龄童力克老杯主》。</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18日撰写的《中日棋圣师生情》。</p> <p class="ql-block"> 1986年至1988年三年间,我创办了“九星杯”个人赛、“九宫杯”中国象棋个人赛、“九洲杯”国际象棋个人赛、“弈苑杯”象棋围棋团体赛、长沙市青少年业余棋类运动学校;组织了湖南省儿童围棋集训赛、长沙与日本鹿儿岛业余围棋对抗赛等一批赛事;还赴衡阳参与第11届“新体育杯”赛组织,赴杭州担任全国围棋团体赛裁判员,等等,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这也为我写新闻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那时期,真恨不得生出个三头六臂来应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我1988年12月17日采写的《聂孤帅羊城之行展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间,工作、读书、写稿三不误,努力工作有写作源泉,读电大提高写作技能,写新闻报道宣传了围棋,相辅相成,成绩显著。 </p><p class="ql-block"> 我所写围棋新闻稿被《体育报》、《棋牌周报》、《体坛周报》、《围棋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围棋》月刊等全国、省、市新闻单位采用600多篇,几乎每天都有稿费汇款单飞来,月稿费超过工资是常有的事。 </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期,我写得快,写得多,专门买了一台传真机传稿用,稿件被采用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被多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或通讯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1989年,我在长沙市工人文化宫体育部办公室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至1988年,是我确定以“宣传推广围棋”为毕生奋斗目标后的“充电和小喷发”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此,对这一时期给予我帮助的王鸾章、李昆仁、李中节三位故人表达深切怀念,对赵文健老师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末了,朋友们若对我之前的回忆录感兴趣,欢迎来美篇我的专栏做客,搜索智慧丛生(美篇号806427),即可登录详细阅读,恭候您的光临。谢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志存 </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