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中青,了解中医文化,呵护身体健康

丁慧琴

<h3>——记浐灞欧亚中学2024届职业生涯随影</h3> <h3>2022年5月4日,浐灞欧亚中学2024届敏行五班、扬帆三班的孩子们走进陕西中青健康调理体验中心,近距离了解中医文化,感受中医治疗和养生之道。</h3> <h3>樊晋华院长亲自给孩子们进行了讲解。</h3> <h3>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h3> <h3>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型的文化,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的肯定与发扬。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卷无非是在表明我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执著,我们既是传统的捍卫者,也是文化的诠释者。如此强烈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造就了中医学浩瀚的注释、发挥之作。这种寓创造于解释,寓革新于继承的发展模式,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千百年来的医学理论及其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有着系统的统一性。</h3> <h3>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h3> <h3>中医本身的特点(望、闻、问、切)。<br>望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舌象、指甲以及排出物等,对其目前状况做一个初步诊断。<br>闻诊主要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有无咳嗽、咳痰、呼吸不畅等;闻体味、口腔味道、痰液、大小便的气味等。<br>问诊主要是通过询问患者疾病的发生过程、治疗经过、自觉症状以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br>切诊主要是脉诊与按诊。脉诊是通过脉搏,而按诊是在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与体表反应。<br></h3> <h3>樊院长给孩子们还介绍了艾叶的制作方法。</h3> <h3>并给孩子介绍了其比较有特色的药物辅灸疗法。</h3> <h3>讲述了艾草三大基地:<br>河南 南阳艾 最早;<br>湖北 蕲艾 名气大;<br>陕西 秦艾 质量最好;<br>艾叶因其叶子向上生长,属于唯一纯阳植物,最补阳气。<br></h3> <h3>孩子们还体验了中医的拔罐,小小年纪,湿气不少呢。<br>切记不要吃冷饮、熬夜,这些都是导致身体湿潮的原因。</h3> <h3>在医生的鼓励下,孩子们自己上手一试。</h3> <h3>气罐与火罐都进行了动手实操,体验感满满⊙∀⊙!</h3> <h3>这位同学作为今天的第一位体验者,享受了气罐、火罐后,还体验了一把药物辅灸疗法。</h3> <h3>活动持续两个小时,孩子们兴致勃勃,主动提问,积极动手。</h3> <h3><br>在看到同行伙伴身体拔罐后出现的紫、青、黑,纷纷表示以后要远离冷饮,多喝温水,守护身体健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