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

KM

<p class="ql-block">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他们的爱恨情仇,独特民风,与生死传奇,显示了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人的祖先,其实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美丽的拉穆湖(贝加尔湖)边上。后来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他们来到右岸的。</p> <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玛利亚</p> <p class="ql-block">  小说涵盖了极其深广的思想内容,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澜壮阔的剧情。让人读后陷入沉思、不自觉地回味,甚至掩卷叹息,难以自拔。大的方面,这部小说具有史诗性质;于细节上,她又呈现出女性视角下独特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描写了众多善良、淳朴的鄂温克人,沿袭着祖先的传统,在广袤的大兴安岭森林腹地,过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我时常想,若是没有迟子建倾注深情的写作,这样可爱的一群人,这个弱小的民族,可能直至消亡,还依旧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森林中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夏天与花草、蝴蝶为伴;冬天踏着白雪、骑着驯鹿,跟大人们一起狩猎迁徙。就这样快乐而顺其自然地成长,然后有了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后代。也有的孩子,因出生在寒冷的冬天而夭折,于是就像凋零的花朵,被装进白色布袋,安置在向阳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在大山里,他们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也饱受着一切自然条件下不利因素的影响,甚至灾难,甚至死亡。而死亡,也是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事件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鄂温克人比谁都懂得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每次搬迁营地,他们都会将生活垃圾深埋;建造“希楞柱”也从不砍伐大树,尽量不破坏植被。每次出猎,哪怕是冬天,够一个星期的食物储备后,便绝不贪多滥杀。他们的精神世界因自足而富足,并满足于“活在当下”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萨满教是源自渔猎时代的原始宗教,鄂温克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神灵,因而他们的生活随遇而安、从不抱怨,知足、简单。</p><p class="ql-block"> 萨满的跳神行为,却被赋予无比神奇的力量。尼都萨满的“神力”可以让一只驯鹿幼崽代替人死去;妮浩成为萨满后,每次通过跳神救活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 </p><p class="ql-block"> 自然状态下生存,并非想象中那般诗意、美好,实则充满艰辛。但他们脸上总会洋溢出发自内心最真挚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深夜为一个人哭泣,为一个故事哭泣,为一个歌声哭泣,因为,我们在乎。”</p> <p class="ql-block">  城市里长大的我们,很少认识山上各种树木、花草,以及不同的蘑菇、野菜、野果子等,森林里还有大量野生动物,如体型巨大的堪达罕,还有黑熊和狼,以及温顺的小鹿、狡猾的山猫、可爱的水狗、野兔、山鸡等。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才使得鄂温克这个有着“最后的狩猎部落”之称的游猎民族,长久地得以生存繁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p> <p class="ql-block">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p><p class="ql-block"> 读完全书,回头再看小说开头的这句话,便可体会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迷人境界。小说中描述的自然环境,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森林中交织着大大小小的河流,它们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 </p><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右岸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p><p class="ql-block"> 鲜明的色彩、形象化的声音和充满想象力的比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人与自然万物,在精神层面上高度融合。而描写死亡及苦难时,又能始终保持着哀而不伤的整体基调。</p> <p class="ql-block">  《右岸》的思想内容、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鲜为人知的古老民族、多彩的动物世界,以及和这一切息息相关的,那厚重的历史、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等,都是作家通过这种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仿佛不经意间娓娓道来,便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意趣盎然而又温婉细腻的艺术世界。</p><p class="ql-block"> 作者自述,在写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时,进入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好状态,达到令人着迷的奇妙境界。所以她说不忍心将小说写完,写完后便有一种特别的失落感。觉得是跟自己最想相处的一群人告别了。</p><p class="ql-block"> 尼采有一句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读《右岸》至最后一页,好似行走在额尔古纳河的岸边、穿梭在林间小道,拨弄着新鲜的苔藓,享受那温馨和原始的快乐!好久好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