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天才,但并不是那种经天纬地,管仲乐毅,治国平天下之才,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政治舞台。李白之才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想象力无与伦比,时间与空间在他这里时而浓缩成一点,时而延申至无限大,大小、轻重、远近、情感的时空转换,用起来随心所欲、得心应手。醉酒与梦境一样,时空情景颠倒、错开,交织,灵感出自梦境,而在他这里,灵感出自酒景。只要将他在酒景中看到的、遇到的,写出来,便是惊天动地文,此文只应酒中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他的写诗仿佛与霍去病的用兵一样,收缩自如,神出鬼没,往往匪夷所思,已从文学的角度上升至艺术的角度,将文学与艺术融为一体。是集天地之势、日月之光、山川之秀、草木之灵为一体的天才。李白写诗大气磅礴、一气呵成、顺势成章,混为一体,不见雕琢之功,仿佛如天成一般,写出来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李白被誉为“谪仙人”,意思是仙人下凡入人间的意思。<div> 这就是天才,是天才就得孤独,曲高和寡,不是他想孤独,而是自然而然走着走着就孤独了,他达到的高度人家达不到,他的思维别人跟不上,不孤独也难。正如登山一样,越往上人就越少,也越孤独。(所以金庸先生会应用“独孤求败”一名,而不用“西门求败”或“欧阳求败”之类,看上去感觉就是不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在他的许多诗里都可以看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其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谁也不愿意孤独。<br> (图20:李白醉卧敬亭山)孤独的李白</div> <div> 正因为如此,所以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弥足珍贵。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仙”为先天而生,而“圣”则为后天雕琢而成,杜甫的路走得要比李白艰辛得多。</div><div> (图21:李白与杜甫)</div> 2年之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起再次到宣城,住李冰阳处。此时的李白早已是全国皆知的大明星,其风采与诗歌名动华夏,吸粉无数。泾县有豪士汪伦,字文焕、祖上汪华,初唐重臣,封越国公。汪伦曾为泾县县令,现在来说是个正处级干部,任满辞官,隐居在桃花潭。这汪伦不仅是个有家底的豪士,而且是个狂热的追星族,李白的铁杆粉丝,听说李白来到宣城,就想请李白来家中做客,知道李白喜酒、喜游、喜茶,就写信给李白,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现在看来,纯属“忽悠”,但李白单纯、素好饮酒,又好热闹,静极思动,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并不感到有丝毫尴尬,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汪伦可是粉丝的老祖宗,如要编一本《粉丝传》,汪伦肯定留其名。<br> (图22:桃花潭大门) (图23:桃花潭水深千尺)<div> 这就需要想象力了,这就是天才。</div> (图24:李白乘船渡口)<div> 李白乘舟将欲行。</div> (图25:桃花潭古镇) (图26:桃花潭内踏歌桥) (图27:万家酒店老门) 几天以后,李白要走,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岸上一片歌声。李白回头一看,顿时一愣,忽见汪伦带着一大群村民前来踏歌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连臂踏脚,踩着拍子,边跳边歌。这就是当地在欢庆良辰佳节或迎送宾客时候最隆重的踏歌舞。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啊!想象一下,印度歌舞片中的场景,一大片人,沿河依山,边唱边舞、踏歌而行,该是一个多大的场面啊!鼻子一酸,热泪盈眶,在孤寂和饱受打击之间,有这样的热情接待,难怪李白这么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完全是从心中流出,随感而发,平铺直叙、毫无雕琢,竟成千古绝句。 <div> 汪伦亦为诗人,但并不是一个好的诗人,写诗水平也不高,无诗词传世。但汪伦却是一个最好的粉丝,一个成功的追星族,依靠追星而一举成名。汪伦得诗,并不是他刻意求得,并不要求李白为他写上一首诗,如果当时他直接要求李白为他写首诗,想象当时的李白也不会拒绝的,但写得如何就难说了。但他没有,而是凭自己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了李白,让李白从心里流出了那首千古绝句。是果总是有因的。这就远超现代的那些粉丝,想象一下,一个现代邓丽君的粉丝,追星追到邓丽君深为感动,专为你创作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那该有多成功啊!这种在现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汪伦在一千多年前就做到了。是年汪伦34岁,比李白小了整整20岁。粉丝做到这个份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汪伦的手笔也大,白马一送8匹,换作现代,就是8俩轿车了,现代有几个粉丝能有汪伦这么大的手笔吗?!如要编写粉丝传,那汪伦肯定是师祖了。<br> (图28:桃花潭汪伦庙,桃花潭因李白而出名,靠的是汪伦,当然要给汪伦建庙了)</div> (图29:桃花潭内汪伦祠) (图30:汪伦祠内汪伦像) 以前一直认为是汪伦自己唱着歌来送行,现在看来是低估了踏歌送行的隆重性。踏歌是汉族传统群体歌咏舞蹈。源自民间,远在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歌舞时两脚踏地为节,多人挽臂围圈,无乐器伴奏。一般在农闲和节日时聚众踏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随后顾况(757年登进士,(725年-814年)),在夜宿桃花村听山鹧鸪中写道::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br> (图31:桃花潭内踏歌处) (图32:踏歌古岸思踏歌) 其后刘禹锡(772-842年)在踏歌词四首中也写道“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div> 更有此描述:“先天(玄宗,公元712年)十五,元夜不闭城门。于安福门外,作灯高二丈,衣以锦绣,饰以金银,曳锦绣,辉珠翠,施朱粉……少女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三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天上妲娥遥解意,偏教月向踏歌明。”(图33:现代踏歌舞)</div> (图34:天上妲娥遥解意,偏教月向踏歌明。) (图35:宋:马远踏歌图) 可想当时踏歌之兴,这样级别的欢送形式,李白怎能不为之感动呢?<br> 以前总认为李白与汪伦的故事离我们很远,想不到就发生在我们身旁,桃花潭离我们也不远,宜兴过去就是,但交道确实打得不多。宣城有青山(敬亭山),宣城有绿水(桃花潭),宣城有物产(宣纸),宣城有古镇(查济),宣城更有李白与汪伦,历史与故事,风景最好,没有故事也枉然。而今,宣城又有了我们的足迹。<div>(图36:在历史框架中的桃花潭)</div><div> 框架似乎有点偏,但这就是历史,历史又何偿不带偏见呢?</div> (图37:查济,溪水映月)<div> 宣城又一景。</div> (图38:小溪傍的洗衣姑娘) (图39:艺术学校的学生们,每天习画,却不知,自身已入画成景)<div> 他们已在此住了半年了,每天捕捉生活中的美,自己已经成为了美景。</div> (图40:青山绿水间的古镇,宣城古镇多) (图41:友谊天长地久)<div> 宣城是个好地方,隐于山水之间,有景有纸、有诗有画、更有酒。难忘宣城,同时在这里向各位同行致谢,谢谢你们提供了这次机会,提供了如此美图、美照、美景。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