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党 不负人民 <p class="ql-block"> “下行货车已经接近了,大家赶紧下道,列队站整齐,面迎列车、目送通过后再上道。”唐古拉线路车间团支部书记冶如喘着粗气说,由于缺氧,这几个字几乎是两三个一停顿地从他嘴里蹦出来。此时的他正在海拔4823米的布强格站3道处理病害。</p> <p class="ql-block"> 唐古拉线路车间团支部位于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m的唐古拉地区,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零下40摄氏度,四季大风。</p><p class="ql-block"> 唐古拉“意为雄鹰飞不过的高山”,2006年当《天路》传遍祖国大地时,随着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开通,热血青年们相应号召,进驻了“生命禁区”的唐古拉,肩负起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冻土路基线路养护维修工作,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继续前进,在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下,创造了4700多天的安全记录,硬是将轨道质量系数TQI值控制在7以内,16年来他们在两根钢轨上工作,也在两根钢轨上生活,他们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确保“天路”畅通,如何提高旅客舒适度。在父母眼中,他们是还未长大的孩子,在妻子眼中他们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在孩子眼中,他们是奋战“天路”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35岁的青年职工马涛,是唐古拉线路车间设备检查组的工长,负责着管内125km线路设备和5个站场所有设备的检查工作,在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的唐古拉车站(海拔5068m)外,他正操作着轨道检查仪,边擦掉落在眉毛上的雪花,边用冻得通红的手指指着电脑屏幕说:“戴着手套操作电脑太慢,今天“天窗”时间90分钟,我得跟时间赛跑了,不然就芭比Q了!”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惯用的句式。今天他的工作任务是:“天窗”内将400米轨距精改地段的轨距逐枕写在700多根轨枕上(这是个考验腰的过程),然后推6km的线路(这个过程考验腿),作为检查小组的工长,他所秉持的信念就是“检查是线路养护维修的眼睛,一点都不能马虎”。检查完线路后,他还要利用点外计划测量唐古拉站的站线坡度,由于水准测量受天气影响后干扰较大,而高原上天气变化难以预测,因此他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预报,“今天下午4点半起有6级大风,我们要马上赶往唐古拉站,要赶在起风之前把股道测量完,麻烦大家辛苦一下,等测量完了再吃午饭”,马涛愧疚的对大伙说,“没事,工长,我们懂!”这是他和工友们长期以来建立的奇怪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 青年干部马宝青,34岁,是唐古拉线路车间的助理工程师,此时的他帮着向海拔4955m的唐古拉北站抬机具,内燃软轴高频捣固机整机重量175kg,我们这边路基高,高海拔和缺氧气使人走着都难受,抬的时候最少六个人一起抬,多一个人大家就轻松点马宝青喘着气说道;今天他要和35岁的唐古拉线路工区青年工长张延林处理唐古拉北站的晃车。每天作业时,都要跪在钢轨上俯身看钢轨高低,膝盖都磨出了老茧,张延林边看边笑着说道,此时,捣固机的轰鸣声,号子声响彻在唐古拉北站上空。</p> <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时代召唤青年,宏伟的事业造就群英,筑梦天路,梦想的脚步踏实且坚定,在“天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当代青年奋斗的身影。在瓢泼的大雨中瑟瑟发抖的进行防洪检查,在漫天盖地的白毛风中开展设备攻坚,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下艰难的取下被冻成冰棍的口罩;当列车平稳行驶在雪域“天路”上,旅客被窗外的旖旎风光震撼时,也会被这些活跃在“生命禁区”的青年吸引,看着列车窗户内疯狂挥手的人们,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是满满的自信和激动。</p><p class="ql-block"> 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唐古拉线路车间团员青年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嘱托,在党旗的指引下,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和共青团的光荣传统,在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让青春淬火成钢,在高寒缺氧的唐古拉,让青春的力量激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