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位于安徽的东南方,西傍黄山,东依无锡、常州,南接福建,从地图上看就在无锡的西南方,从无锡到安徽宣城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仅257公里,穿过宜兴就可以到达。<div> (图1:宣城地理图)</div> (图2:宣城到无锡的距离) 但实际上,两地直接交往历来并不多,一路多山,从无锡到宣城去,必须绕经浙江。金秋,受友人相邀,赴宣城旅游,一早从无锡出发,经2个多小时就到宣城。<br> 宣城顾名思义,最有名的当属宣纸,其实宣纸是产在宣城的下辖县泾县,因泾县太小,上贡乏名,所以就用了宣城的名号。唐天宝年间,宣城就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宣纸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中国字画,必用宣纸,方显得墨韵清晰,层次分明,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尽显中国字画的特色。<br> 到了宣城,自然就想买点宣纸回去送人,见一小店,装饰得干净宽敞,便走了进去,因自己不是书画中人,不懂宣纸。只能向店家咨询要买点宣纸,那店家是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男子,文质彬彬,并不直接向我们推销宣纸,笑眯眯地问我们购买宣纸作什么用处,是画画还是写字。原来画画的宣纸与写字的宣纸是不同的,这可以理解。想了一下,画画一窍不通,就选写字吧,好歹还认识几个字。但他并不罢休,继续问道,写什么体,是篆体、隶书、还是楷书、行书;楷书是柳体还是魏碑,一连串发问把我们都问懵了,不同的字,不同的体,需配不同的纸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原来买纸的学问怎么深,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宣纸学问深。那店家也是,卖纸就卖纸,谁知一不小心,就卖出这么多学问来。<div>(图3:宣纸)</div> 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如此贫乏,恶补一下吧,直接就去参观宣城宣纸博物馆,了解一下宣纸。馆位于山间,山清水秀,周围种满了草,周围群山上铺满了正在晾晒的宣纸。经介绍:宣纸按原料配比分为三类:特种净皮类、净皮类、棉料类。按工艺要求又分为生宣、熟宣与半生半熟宣。原料要求:需应用沙田稻草,取自泾县沙土上生长的纤维长、韧性强、不易腐烂的金黄色稻草,加上泾县特有的青檀皮,(三年左右青檀树的嫩枝韧皮)加上各种配方,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来之不易啊!<div> 学问也就其中:特种净皮:纸寿千年,书画均好;净皮单宣:宜书宜画;棉料单宣:一般的绘画和书法;绵连宣:用于托画芯;绵料夹宣:常用于书法;龟纹宣、罗纹宣:制作拓片;玉版宣:一般用作书法。看来讲究还是不少,一时是记不住的。只能在这里依样画葫芦了。<div> (图4:宣纸博物馆,后山上晾晒的都是做宣纸的原料)</div></div> (图5:宣纸介绍) (图6:宣纸生产车间) (图:7:宣纸原料加工) (图8:最后一道:宣纸裁剪)<div> 宣纸做好以后,裁剪也非常讲究,并不是如我们预测的机械化裁剪,而是全靠手工裁剪。裁剪师需培训多年,积累足够的经验后才能承担这一工作,要求一剪成形,整齐划一,干净利索,万一剪坏了,这一卷纸也就报废了。</div><div> 参观完宣纸博物馆,总算对宣纸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敬畏也就产生了。</div> 宣城不但有纸,还有山,叫敬亭山,诗多、茶多,号称《诗山》,山不在秀,有诗则名。远看与无锡的惠山差不多,高度也相仿,中间也是一个电视塔撑着,只是山上山下满种茶叶。有了茶、有了诗、更何况有了宣纸,于是画家就应运而生了,这次应运的是石涛。(图9: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 (图10:秀丽的敬亭山) 一方水土出一方人才,正如《二泉映月》只能出在无锡,《信天游》出自陕北,《二人转》出自东北一样,而敬亭山是为诗与画而生的,石涛就是画中的佼佼者。<div> (图11:敬亭山晨雾) <div><div> </div></div></div> (图12:敬亭山日出)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处境与八大山人朱耷相似,同为明朱皇族后裔,同为出家,同为画家,又同为一代宗师。但清朝统治者对明王朝朱氏家族的后裔显然不及元朝忽必烈对前朝赵氏家族的子孙那么宽容,石涛只好出家隐居。出家后住宣城敬亭山广教寺10年,作画为生,画风疏秀明洁,墨法淋漓,花卉潇洒隽朗,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百看不厌。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晚年到底还是弃僧还俗,云游四方,到了南京,卖画为生。<br>(图13:石涛) (图14:石涛仕女画) (图15:石涛罗汉册) 但宣城最出名的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与他的铁杆粉丝汪伦。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并不断参访敬亭山,李白为什么如此青睐宣城呢?一说是因为宣城风景秀丽,二说是因为倾慕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为唐玄宗妹妹,非常欣赏李白,后出家在安徽宣城敬亭山修道,李白与玉真公主关系很好,曾作诗,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可想而知对玉真公主的倾慕。<div>(图16:玉真公主像)</div> 其实李白与玉真公主还真有点事。李白出身平民,虽娶前宰相孙女为妻,但自己并不是豪门,尽管才高八斗,风流倜傥,但需出仕为官,还需贵人推荐提拔。而李白的政治理想也是“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人活一世,要想成就点什么,是需要贵人相助的,玉真公主就是李白的贵人。李白第一次去长安拜访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正好外出,李白在驿馆里等了半年,无聊之余写下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绝句。几年以后,玉真公主见到李白,为之倾倒,非常欣赏李白的才气,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贺知章也是推荐人之一)。这为后来唐玄宗以这么高的规格来召见李白不无道理。 <div> 李白意气风发入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唐玄宗只是欣赏李白的文才,认为李白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只限于写诗,他没有治国安邦之才,李白还很爱喝酒,经常醉汹汹的,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臣。所以只给了李白一个翰林院朝奉,并不是翰林院学士的头衔。而后来的经历也证明李白不适合在官场上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能做到能伸能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古今中外,有这样做臣子的吗?还好,玄宗能忍,但李白自己却忍不下去了。2年以后,李白就认识到这一点,主动辞官返乡,唐玄宗也不挽留,顺水推舟,赐金返乡。欲进不能、欲退不甘,这是多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结,李白也不例外。</div> (图17:玉真公主、皇姑泉记) 其实李白七游宣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白的叔父李冰阳(又称李阳冰)家在宣城,李冰阳尽管是李白的叔父,但要比李白小20岁左右,正是当年。初为缙云县令、当涂县令,后官至国子监丞、大小也是个官,李白到此也算有关有个落脚点地吧。(图18:李白醉酒图) (图:19:李白云游行踪图)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李白53岁,仕途失利后,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然而豪放、骄傲、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来到了敬亭山,独坐山间,想着往昔的热闹,而今的孤寂,有感而发。写下了《独坐敬亭山》一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颇有一点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味道。(图20:独坐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