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亳州老街

一抹清辉

<p class="ql-block"> 雨中的老街</p><p class="ql-block"> 值周末,闲无事,便想去老街转转。</p><p class="ql-block"> 出门时,天色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的样子,便回屋披了一件夹克。今晚即使下雨,也不能阻止我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在老街巷口喝了一碗嘛糊,吃了两个素馅包子。嘛糊,是亳州的一种清真小吃,用大米和大豆制作而成,白白的浓浓的像是粘稠的奶糊。在过去的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很少能吃到奶粉或者奶制品类的东西,为了给缺奶的婴儿补充营养,勤劳慈爱的母亲便想着法儿制作了这道糊糊状的食物,很像奶又营养丰富。所以,它最早应该叫“妈糊”,因不雅,遂改名“嘛糊”,读音没变,字变了。因其营养又美味,大人们也喜欢喝,久而久之,便成了亳州的一道名吃。</p><p class="ql-block"> 我在来亳州之前,是不知道有这道食物的,来亳州之后,经同事推荐,第一次品尝了它,便爱上它了。入口滑滑的绵绵的,似有似无的一股淡淡的纯纯的清香,若再撒上一点腌制好的豆子或咸菜,脆脆的又有嚼头,那便美味无敌了。</p><p class="ql-block"> 嘛糊看起来简单,但要做的好吃,便非那些用心又讲究的老手才能做的出来。材料的配比、火候的掌握,都是精细活儿。我曾吃过亳州不少家的嘛糊,好吃的也就寥寥。老街的这一家,味道还行,只是黏了点。嘛糊是一种小摊食物,在华灯初上的晚上,路过某个路边摊,喝一碗嘛糊,看着路边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听着隔座的大声嘈杂或窃窃私语,便是一种生活的感受,一种实在的享受。不必在意已吃过饭还是没吃过饭,也不用担心减肥或减脂,只喝一碗,口有余香,胃留余位,下次再喝。现在因城市美化的需要,路摊文化已悄然消失,不知他们都散落在何处了。</p><p class="ql-block"> 饭罢,我闲适无聊的溜达,信步而行。脑子里有一些斑驳的想法,又似乎什么都没想,理不出头绪也没有头绪。走走停停,不觉走到了洪济桥街口,街口有一家百年老店,名叫“王老九甜食店”。他家的糕点也是亳州的一种名吃,特别是月饼。每逢中秋节,店门前便排起了一条长龙。店外的长龙等的心急如焚,店里的人忙的不亦乐乎。最后,总有悻悻而归者。前年中秋节,我在同事的推荐和怂恿下,去买了几斤月饼,买的也是同事推荐的两种馅,带回了老家。父母尝了之后就说好吃,却不再吃。我也吃了半块,味道还行,油油的甜甜的,却也不想再吃。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味道的感受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过去贫乏的年代,像油啊糖啊肉啊这类物质属于奢侈品,平常能沾上一点荤腥,便是幸福的享受。这种大油大糖的食品,在过去那种久旱逢甘霖的味蕾下,自然是垂涎欲滴,大快朵颐,意犹未尽。如今物质丰富,油和糖已是最常见的基本物质,甚至人们开始提倡少吃油少吃糖,传统食品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才能继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亳州有很多街名都很奇怪,像什么牛市街、驴市街、羊市街、马场街、花子街、大有街、老砖街、打铜巷、爬子巷、翠花巷、筛子市、干鱼市等等。洪济桥也是神奇的一条街巷,没有桥,没有河,没有沟,连个坑也没有,倒是街口有个地名叫熟皮坑,现在是一个停车场,名字就叫熟皮坑停车场。我想这些地名在过去应该都是名副其实的,也许还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只是我不知道。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们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徒留一个名号。</p><p class="ql-block"> 从洪济桥往北走,有一个十字路口。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西段为里仁街,东段是爬子巷。直往前行,便是著名的南京巷了。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心,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雕梁画栋的老式阁楼,便尽收眼底了。</p><p class="ql-block"> 街巷是城市的掌纹,掌纹里留存着千百年的记忆,流淌着绵延不休的历史传说。亳州老街素有“一街一传奇,一巷一故事”的称号,可惜孤陋寡闻的我,却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爬子巷的传说我是听说过的。古时,这条街上住着一对母子,母亲眼盲,儿子瘫痪。儿子每天就沿着这条街爬着乞讨,以便养活母亲。后人感念儿子的孝道,就把这条街命名为“爬子巷”。这是一个关于“孝道”的传说,中国关于孝道的故事和传说成百上千。随着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变迁,“孝”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孝”仍然是中华民族第一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p><p class="ql-block"> 里仁街听说过去是药材街,是中药材交易的地方,是亳州最早的药市。从我来亳州之后,亳州的药市已经几易其地了,这么一条小小的街巷,被历史遗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是这条街见证了亳州药市的兴盛,使亳州名扬天下,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首,这也算是居功至伟了。</p><p class="ql-block"> 南京巷在过去是一条最富庶的街道,听说大小钱庄有十余个,我现在只知道一个,就是南京巷钱庄,这便是古时亳州被称为“小南京”的由来吗?我有幸进去过一次南京巷钱庄,那是我老家的同学来亳(他的名字也带“辉”字,我们是中学三辉之二),我陪他游玩。时值夏天,太阳当头,他又赶时间,我们只是匆匆在里面逛了一圈,几分钟完事。没有导游,无人讲解,也没有其他游客。我现在只记得一片新翻旧的楼台、院落,和一个高高的涂的漆黑的柜台。</p><p class="ql-block"> 夜幕已完全降临,天空一片青黑色,阴沉沉的天空更沉了。街道两旁廊檐上的六角铜灯已经点亮,透出昏黄的光线,为这古老的街道更增添了古远的意境。原本路上还有寥寥的行人,现在也消失了,只余我一个。我感到脖子上的丝凉了,春雨姑娘你来了吗!人说春雨来的慢,走的也慢,我现在知道你来的慢了,但你终是迈着小碎步姗姗的来了。希望你走的也慢点,这样我就不是一个人孤寂的站在这街口,感受这份古远和苍茫,聆听那遥远的钟声。在自我感觉中,平添了一种捉摸不定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在路口的一侧,依着街角有一个半圆形的两层亭楼建筑,名曰“承庆堂”。周围的建筑中,只有它别具一格,凤立鹤群,金碧辉煌。看名字就知道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却不知道它的来历。很想去了解,但却不敢上前敲门询问,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憎恨我的怯懦和内向来。如果我是个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再者是个记者或导游,最不济哪怕我是一个外向的人,勇于尝试善于攀谈,都会比这样的我好千百倍,我都会了解更多的故事、学到更多知识。春雨嘶嘶拍打着窗棂,是你在为我敲开那一扇窗吗?</p><p class="ql-block"> 春雨丝丝绵绵,像一只柔弱温暖的小手,抚慰着我的脸颊。春风也料料峭峭的来了,春雨变得更欢快了,开始淅淅沥沥了。我伫立良久,感受着这微风,感受着这轻雨,感受着这份清寂,感受着这种诗意。</p><p class="ql-block"> 我感到有些凉了,拉上外套的拉链,继续向北行进,没出几步,便到了南京巷钱庄的门前。大门紧闭,五个烫金的大字在六角铜灯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那威严的门楼,烫金的大字,遒劲的笔力,似都在诉说着它往日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雨势渐大,已经是淋淋漓漓的了。雨水打在六角铜灯顶部镶嵌的蟠螭上,迸出万点水珠,恰似龙在戏珠。昏黄的灯光在雨水中摇曳,摇曳出一片迷蒙幻境,铜灯顶部的六条蟠螭生动起来了,与雨珠斗的更欢了。</p><p class="ql-block"> 地上的青石板黝黑的发亮,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清洌可鉴。石中灯影交错,踩在上面,就像踩进了一片笼着轻纱的梦,仿佛与古人相通了。欧阳修诗云:</p><p class="ql-block">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一枯。</p><p class="ql-block">一夜四郊春雨足,却来闲卧养明珠。</p><p class="ql-block"> 走在前人走过无数遍的青石板上,我踽踽而行。又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手老砖街,右手纯化街,往前兴隆巷。我继续前行,铜灯越来越少,小巷愈加昏暗。不见一个人影,不听一丝虫鸣,雨水的吧嗒声更显此方天地的孤寂与冷清。我心有惴惴,于是加快脚步。又是十字路口,左边有一个木制小门楼,上书“小花子街”,右边墙上贴着一个标牌,上写“永和巷”,前面青灰色的建筑整齐划一,是羊市街。在街角的一户人家,门前种植着满地的绿植花卉,上方正好挂着一盏六角铜灯,灯光映照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给这方幽暗清冷的天地带来了一抹艳丽、一线活力。于是我孤寂惴惴的心有了安慰。我轻轻的走上前去,静静的欣赏着这些花。在雨水的滋润下,它们更加娇艳欲滴。其中大多是月季、蔷薇,五颜六色,开的正旺。还有一些栀子花、茉莉花、金银花,也在盛开,香气袭人。其它的还有一些已过了花期的植物和一些观叶绿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一株瘦瘦的丁香,枝头的花朵正绽放。它立在灯影的暗处,紫色的花朵藏在阴影里,如果不是我看的仔细,还真不容易发现。在雨水的打击下,瘦弱的枝条弯曲着,紫色的花朵耷拉着,落下一珠一珠的水滴,像一个哀怨的小姑娘在默默啜泣。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戴望舒那首著名的诗——《雨巷》。</p><p class="ql-block">撑着油纸伞,独自</p><p class="ql-block">彷徨在悠长、悠长</p><p class="ql-block">又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我希望逢着</p><p class="ql-block">一个丁香一样的</p><p class="ql-block">结着愁怨的姑娘</p><p class="ql-block">她是有</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样的颜色</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样的芬芳</p><p class="ql-block">丁香一样的忧愁</p><p class="ql-block">在雨中哀怨</p><p class="ql-block">哀怨又彷徨</p><p class="ql-block">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撑着油纸伞</p><p class="ql-block">像我一样</p><p class="ql-block">像我一样地</p><p class="ql-block">默默彳亍着</p><p class="ql-block">冷漠、凄清,又惆怅</p><p class="ql-block">她静默地走近</p><p class="ql-block">走近,又投出</p><p class="ql-block">太息一般的眼光</p><p class="ql-block">她飘过</p><p class="ql-block">像梦一般的</p><p class="ql-block">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p><p class="ql-block">像梦中飘过</p><p class="ql-block">一枝丁香地</p><p class="ql-block">我身旁飘过这女郎</p><p class="ql-block">她静默地远了、远了</p><p class="ql-block">到了颓圮的篱墙</p><p class="ql-block">走尽这雨巷</p><p class="ql-block">在雨的哀曲里</p><p class="ql-block">消了她的颜色</p><p class="ql-block">散了她的芬芳</p><p class="ql-block">消散了,甚至她的</p><p class="ql-block">太息般的眼光</p><p class="ql-block">丁香般的惆怅</p><p class="ql-block">撑着油纸伞,独自</p><p class="ql-block">彷徨在悠长、悠长</p><p class="ql-block">又寂寥的雨巷</p><p class="ql-block">我希望飘过</p><p class="ql-block">一个丁香一样的</p><p class="ql-block">结着愁怨的姑娘</p><p class="ql-block"> 雨巷,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多么惆怅、凄迷、梦幻的意境,我此刻不是一样的境遇吗!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谁人与说!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飘过了,消散了,还有希望吗!正所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p><p class="ql-block"> 我正胡思乱想着,感觉门里有人影晃了一下,我抬眼看去,有个人在门背后偷偷的打量我,那目光像是看一个贼或者一个傻子。如果是一个贼,他应该早就开门了,他八成是在看一个傻子。我在这雨中静立的太久了。</p><p class="ql-block"> 三条路,走哪一条?我选择了羊市街。羊市街更整齐、更干净、更明亮,更何况它直通咸宁寺的方向。羊市街的路面不再是青石板,是一块块青砖,并排斜立着,拼成一个个箭头的形状,这些“箭头”横着连接在一起,像一波波的水纹。雨水打在路面上,仿佛一道道水纹荡漾开去,正契合此时的情景。我惬意的走在水波上,不管那冷雨打在身上,且听那冷雨。</p><p class="ql-block"> 来到咸宁寺前,大门紧闭,栅栏紧锁,在我的印象中,它的门从来没开过,不知道里面供奉的是何方神仙,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僧人。</p><p class="ql-block"> 咸宁寺门前便是咸宁街,这条街太有名了,从我来亳州的那一天起,我的耳边就有它的名字。但我每次来这里都是冷冷清清的,不见什么人,咸宁寺里也没闻见过香火气。它曾经的繁华,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不知道,我是一个局外人,勾不起我的回忆,无法感怀和凭吊。</p><p class="ql-block"> 咸宁街的尽头就是赫赫有名的花戏楼,我与它有很多交集,其实就是我进去参观过多次。一直想写写它,但是我对它依然了解的太少,我单薄的笔触承载不了我对它想有的厚重表达。我不想再像这篇临时起意写的支离破碎的文字,都是小情绪,没有厚故事,没有强情节,虽然这也是我前几天来此游玩时真实的情景和心境,但是它的格局太小,太个人化,世上没有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从咸宁街走出去,来到了涡河大坝上。站在高处,回望来时路,只见鳞次栉比青灰色的屋顶。回首不见来时路,只有那六角铜灯透出的隐隐约约昏黄的光线告诉我曾走过。</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苏轼的那首词《定风波》正切合我此刻的心境,就以它作结吧。</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5.4</p> <p class="ql-block">这个五一假期有点长,因为戴口罩的原因,不能出去,只能在家养养花看看书了。</p><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做了这样几件事:</p><p class="ql-block">和三五好友约了一场酒</p><p class="ql-block">下乡随便溜达了一天</p><p class="ql-block">看完了一本书</p><p class="ql-block">在家侍弄侍弄花</p><p class="ql-block">完了!</p><p class="ql-block">我想这五天假期不能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呀,正好想起年后一直在心里酝酿的一篇文字《我与一中》二十年,看似标题很大,但前面有个“我”字,格局立马小了。</p><p class="ql-block">我在心里大概构思了它的框架,挑挑拣拣能写的一些人和事,一两万字就能完事。真正下笔了,才发现还是不方便写,虽然心里经过挑拣了,但毕竟是周围的人和事。总不能胡编乱造吧,只好暂时作罢。</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假期了,这样过去太可惜了。平时工作大事没有琐事繁多,这个人的指示那个人的要求,还有每天做不完的试题刷不完的试卷,从新学期开始还一直接三个班的数学课(现在已经结束),连个整壮的看书时间都没有,更别奢谈有心情写一写自己的个人笔记了。羡慕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p><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心情烦闷,一个人去老街溜达的事来,于是乎就把它支离破碎的写了出来。只是一篇个人的小情绪,没有主线,更别妄谈伏笔,走到哪想到哪,想到哪写到哪,权当自己的足迹记录吧。如果你不幸看了,嗤然一笑最好。</p><p class="ql-block">最后以苏轼的词作结,只是因为我想到了它,也贴合我当时的心境。但苏仙的人生际遇和旷达心胸是无人可比的,无人可望其项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