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本记录着江苏商校和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学子们青春岁月的煌煌巨著正式发行了!这本书凝聚着商校、商专人的情感,更见证着你我青春的年华和浪漫的岁月……我荣幸地受编辑组的委托,为这本书写了序言。情感之系,摹拟校友。谬误之处,敬请指正!</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扬州市盐阜路,是现代扬州最早的“马路”之一。</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前,苏北解放之后,国家成立了苏北行政公署,公署治所先在泰州,不久移至扬州。1951年,扬州拆除古城墙,依墙基修筑泰州路、盐阜东路、盐阜西路、南通东路、南通西路。这几条路连通原有的淮海路,形成了“口”字形城区,成为扬州最早的环城马路。而这些路名,则是这段时期扬州作为大苏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盐阜路又被扬州人称赞为最有魅力的一条路,她北面傍着护城河,河中流水清澈,路边林木参天,有槐树、榆树、水杉、梅花、杨柳、银杏等。随着季节的变化,花叶呈现出不同色彩,春天绿柳如烟,夏日槐花飘香,秋来银杏金黄,冬季腊梅傲雪。</p><p class="ql-block"> 盐阜东路与泰州路相接处,原本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不仅办学历史悠久,而且经历曲折传奇。今天,它原先的大多数楼宇已被拆除,但是,尚有两座建筑依然屹立着,像两位历史老人,在对人们讲述着它往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08年,由美国教会创办的一所中学——美翰中学(初名美汉中学),从扬州左卫街迁到便益门大街北段,在此播撒了教育的第一炬火种。1910年,复名为美汉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扬州城沦陷,美汉中学一度成为日本人关押欧美盟军侨民的集中营。抗战结束后,又进入内战时期,故该中学维持到1948年,即停止办学。</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古城扬州宣告解放,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培养建设人才,各级各类学校陆续恢复或新办。1951年春,美汉中学更名为扬州私立群力中学。后来,此处又相继设立过好几个机构。</p><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江苏省镇江商业学校搬迁至扬州便益门内街131号办学,同年11月改校名为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隶属于江苏省商业厅,1965年10月更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人们习惯称之为“省商校”。</p><p class="ql-block"> 1967年学校大门从便益门迁移至朝北的马路边,是为盐阜东路一号。</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省商校因文革停办。</p><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省商校在原址复校。</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江苏省将原设立于南京的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搬迁到扬州,与省商校合并办学,成立新的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由此开启了扬州商科高等教育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92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当年5月,原国家教委批准同意设立扬州大学,下设师范学院等七个学院,原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改成扬州大学商业学院。此后,扬州大学所属学院和管理机构进行过若干次调整,盐阜东路一号也随着每次调整而数度更名。后来最通行的名称叫“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前几年,根据扬州城市建设和扬州大学发展需要,经省政府批准,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上市置换,其土地现由扬州市收储。</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p><p class="ql-block"> 盐阜东路一号,一处由扬州几代人耕耘了一百多年的教育园地,如今书香不再。只有每逢礼拜天,神在堂中传出的唱诗班的歌声,仿佛将此处曾经延续了一个世纪的缕缕书香直达天国。从此,但凡在此工作过、学习过、甚至寄居过的人,无不对它充满了怀念之情。每当走过它昔日门前,心中不免生出些许失落。然而,却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p><p class="ql-block"> 2022年,是扬州大学建校120周年,合并办学30周年。修史建志,是校庆最重要的形式与内容之一。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从1955年江苏省商业学校在扬州办学开始,到扬州大学合并办学为止,经历近四十个春秋。四十年寒来暑往,四十度春夏秋冬,从扬州古运河畔的便益门,从扬州市盐阜东路一号,走出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的远渡重洋,创业海外。但是无论他们何时求学于此,也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心中都有一种浓浓的,并且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愫,那就是他们的母校——扬州便益门,亦或盐阜东路一号。</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商业学校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以及后来的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都已经走进了尘封的历史。但是,从这个校园中走出来的很多人还在,所培育的文脉还在,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还在。为了庆祝扬州大学建校120年,合并办学30周年,更为了纪念那个已经消失的校园,当年江苏省商业学校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的部分同仁和校友,发起了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编撰一本书,书名为《盐阜路岁月》。他们说,要为广大校友留一份念想;要为江苏省商校暨江苏商专留一本属于自己的“校史”;更是为这一片播撒过教育种子的土地树立一块无形的“纪念碑”!消息甫出,知情者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于是,在扬州大学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杨家栋教授为牵头人,《盐阜路岁月》编辑小组很快成立,并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今年95岁高龄的袁松岩老先生,自1960年从江苏省商业厅调到扬州,在江苏省商业学校、江苏商专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历任团委书记、政工科长,学生科长、校办副主任等职,被人们称之为“省商校的活档案”。袁老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对江苏商校暨江苏商专的许多人和事如数家珍,给编写组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线索和珍贵的历史资料。今年已85岁的杨敬亭先生,是江苏省商业学校最早期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也是江苏商校最资深的员工;担任过教研室主任、江苏商专副校长,以及扬州大学合并建校后商业学院党委书记等职,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对这次编写《盐阜路岁月》一书,极为赞赏和支持,并且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建议。老校友、江苏商校会219班的张承瑶先生,曾担任过江苏商校学生会副主席,闻知编书的消息,主动请战,要求参加编写小组,并在沟通、联络江苏商校老校友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实实在在、极有意义的工作。在本校学习、工作,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组织部长的马援先生,征集了数百张老照片,精心挑选出近百张。这些老照片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历史时空感。同样是毕业留校从教,担任过系支部书记的沈桂林先生主动承担起业务统筹的任务。他联系编写组成员,安排各类事务,与出版社沟通,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戴学礼、周云鹏、王强等校友,奉献了精美的绘画、书法和篆刻作品编入此书,既体现了校友们多才多艺的风采,又增添了本书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盐阜路岁月》,兼有史志性质,而又非纯史志之书。全书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校史简编、学校大事记、校友风采、校友文苑等。</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是“校史简编”。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原江苏省商业学校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没有一部完整的校史。故而,这一部分内容就成为本书的“重头戏”。担纲校史和大事记编写的主要执笔人是杨家栋教授。杨家栋教授1962年毕业于江苏省商业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历任江苏商专教务处副处长、计统系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扬州大学合并办学后,担任扬州大学副校长,是由江苏省商业学校到扬州大学合并办学这段历史最权威的见证者和知情人。作为商校的学生、教师、后来江苏商专的领导,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也是编辑这本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以年近八旬之躯,于春夏烟雨之际,几乎每天泡在扬州大学档案馆里,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精心寻找与江苏省商业学校暨江苏商专相关的每一份资料。两个多月时间,查阅的档案近千万字,收集到有关江苏商校暨江苏商专的资料近百万字。此外,他还无数次电话联系相关校友,甚至不顾年事已高,多次登门拜访当年同事和校友,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然后爬罗剔抉,择善而用,使我们今天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江苏省商业学校暨江苏商专的来龙去脉,以及那些尘封而又有价值的历史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学校大事记”,以编年方式记述了从江苏省商业学校、江苏商专创办,到扬州六所院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为止的四十多年间,江苏省商业学校暨江苏商专所发生的重要和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 四 </p><p class="ql-block"> "青春回眸″,是本书中最具华采的篇章。无论是早期的江苏省商业学校,还是后来的江苏商专,由于办学质量高,吸引了很多优秀学子。这些学生进校后,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大多能够做到全面发展,其中很多人文学水平很高,写作能力很强。这次编写《盐阜路岁月》,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板块,收录部分校友以及在商校、商专工作过的部分同仁们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都与当年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有关。许多校友闻讯之后,积极踊跃撰稿。其中,江苏商校会124班的蔡群校友,撰写万字长文,对母校的回忆充满深情;江苏商专财09班的王乐乐校友,一口气转来了6篇稿件,每一篇都文采飞扬,感情真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曾经在江苏省商校、江苏商专担任过副校长的郭兴华先生,早在1985年就从江苏商专调到上海大学工作,且今年已经90岁高龄。但听说要编辑江苏商校校史,他特别高兴,亲自撰写了一篇既饱含感情,又有大量宝贵资料文章,读来令人感慨万千!透过这些精彩的文字,深情的回忆,我们仿佛又见到广大校友们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身影;更感受到当年校园文化的基因,至今仍在广大校友身上熠熠生辉。但遗憾的是,由于本书篇幅所限,所有稿件不能做到全部采用,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校友风采”是本书最闪光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江苏省商校暨江苏商专,办学四十余年,为国家财经、商贸战线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这里,是早在1958年就首倡华东地区同类院校协作的策源地,后来拓展为全国商校、商专协作联盟;这里是全国重点中专,毕业生以又红又专,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为社会称道,被业界人士誉为江苏商界的“黄埔军校”;这里是全国第一所商业专科学校,并且在1982年首创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专业。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的成为业务精湛的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烹饪大师;有的成了杰出企业家;有的是享誉全国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中有省级、地市级、县处级领导干部;涌现出了全国劳模、新长征突击手、巾帼英雄和三八红旗手;有的甚至还成为知名艺术家。但由于编写时间与篇幅的限制,本书仅仅选取一部分校友的业绩与大家分享,更多校友的精彩人生和成功故事,有待今后更多采集,继续编撰《校友风采录》专辑。</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时光虽然悄悄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和青葱岁月。但我们知道,昔日莘莘学子们对母校的拳拳之心与眷念之情一刻也没消减过。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广大校友们只能将对母校的思念深藏在心底。当每一次同学聚会时,既是言笑晏晏的欢海,更是热泪奔涌的汪洋。虽然同学们人生成熟了,见识宽广了,但是,母校在你们眼里,在你们心中,永远都是最美的一道风景,都是你们青春时代最温馨的家园。后来,有了网络,有了智能手机,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班级群,所谓“人人都有微信,我们天天见面。”但是,母校的容颜,却依然是每个校友时常的牵挂;便益门、盐阜东路一号,成了你们来扬州出差、探亲、朋友聚会必谈的话题,成了每一届校友回扬州聚会必到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校友们常常组织返校聚会,虽然明知当年校园已不存在,但大家仍然坚持要回母校的旧址看看。驻足在已被拆得空荡荡的校园里,心中涌动着潮水般的深情回忆和无限惆怅。</p><p class="ql-block"> 今天,从物理空间上说,江苏省商校和江苏商专校园确实不存在了,但在校友们的心中,她却是永远的存在。甚至,这种存在会显得更加真实与珍贵。</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原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财13班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同学们给母校捐赠了一座四角亭,取名“春晖亭”。亭上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手书楹联,联云:</p><p class="ql-block">睦州一去,无心再吟二分月;</p><p class="ql-block">东野重来,有义唯报三春晖。</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长河,流走了我们青春的岁月,但流不去人生的美好记忆。人生如梦,但往事并不如烟,对盐阜路的记忆,对母校的怀念,记录在每个人情真意切的美文字中,定格在每一张青春回眸的老照片中,更深深铭刻于每位学子的心灵里。这份情,这份爱,这份时时的牵挂与永恒的眷恋,一如盐阜路上秋天的银杏树叶,虽然泛黄,但仍金光闪闪,常忆常新。</p> <p class="ql-block">(春晖亭楹联注解:睦州,唐代诗人徐凝,睦州人,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名句传世。同学们毕业于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返校时,却见母校校园已被拆除,不免伤感,故有“无心再吟二分月”之慨。东野,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名句传世。校友们念及母校培养之恩,赠送亭台,故作“有意惟报三春晖”之赞!)</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华干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