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荣光与奢华--亨比古迹群游记

TK

<p class="ql-block">  2019年秋,在定下印度南部之行后,即开始了攻略,由于以前对南印度了解甚少,只好通过浏览各旅游平台的印度游记,狂补南印的景点信息,这才了解到亨比古迹群(Hampi)这个地方,它是印度的吴哥窟,凡是去南印旅行基本都去此地的!</p><p class="ql-block"> 图中的石质战车是亨比古迹群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印度历史上,14-16世纪有个维查耶那加尔王朝,鼎盛期疆土几乎为整个印度南部,其都城(也称维查耶那加尔)繁华程度为当时所有王朝之最。1565年秋,都城维查耶那加尔被北边的五个苏丹国联军攻占,洗劫了6个月,又纵火将其付之一炬,整个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遗址便是现在的亨比古迹群,198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17日晨由果阿马尔冈乘火车前往亨比 。</p><p class="ql-block"> 亨比不通火车,坐火车去亨比都是在附近的霍斯佩特(Hospet)下车,然后再坐半个小时的公交到亨比。</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二时许到霍斯佩特火车站(Hospet Juntion),车站不大,干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转乘公交大巴前往亨比,道路平缓,沿途一派南印景色。</p> <p class="ql-block">  大巴很快就到了亨比,亨比汽车站就在村外集市边上,环境杂乱,很印度。</p><p class="ql-block"> 南印度确实很奇葩,也许是世界文化遗产太多,许多有世界文化遗产头衔的景点居然免费游览。亨比古迹群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景区只有三处景点收费(联票)外,其余统统freeopen。</p> <p class="ql-block">  去预定民宿的路途所见,亨比村不大,约二百户人家,村落里一点看不出旅游致富的味道,一切都是那么原生态。</p><p class="ql-block"> 游览亨比一般需要两天以上,住宿有两种选择,一是住霍斯佩特,住宿条件好,但往返交通费时;二是住亨比村,方便游玩赏景,但住宿条件差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入住民宿,正在收拾东西,就有不速之客造访,先扫荡垃圾桶,没有收获后就登堂入室顺走个鸡蛋,惯犯一个。</p> <p class="ql-block">  转眼已日头西斜,观赏亨比落日不可错过! 出村不远,路过维鲁巴克萨神庙(Virupaksha Temple),该神庙是当年都城唯一留存下来仍在使用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维鲁巴克萨神庙边有路通往观落日点之一的赫玛库塔山(Hemakuta),登高回眸一望,夕阳下的维鲁巴克萨神庙九层塔门似熠熠发光。</p> <p class="ql-block">  赫玛库塔山上巨石林立</p>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有座废弃的两层结构的建筑,名曰二层神庙,算是个有身份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  举目之处,可见石质废墟。</p> <p class="ql-block"> 亨比相传是神猴哈努曼(孙悟空的原型)的原籍,所以在亨比的猴儿活得很自在,难怪到住宿房间顺走鸡蛋的猴儿一副老道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余晖下此景,令人百感茫茫 。</p> <p class="ql-block">  等待落日的人们,没看见国人。</p> <p class="ql-block">  亨比落日,人类在余晖、巨石与废墟中的思绪会丰富些吧!</p><p class="ql-block"> 亨比有好几处观落日的地点,赫玛库塔山并不高,视野上并不见得是观赏落日的好地方,但由于离村不远,便于登高,是最有名的亨比落日观赏点。</p> <p class="ql-block">  可惜没有碰上与哈努曼一起观赏落日(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返回路上,遇怀古幽思之人。</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1月18号)清晨,骑着昨晚租好的自行车前往名气最大的维塔拉神庙(Vitthala Temple)。</p> <p class="ql-block">  亨比游览大致分三个区域(见图),官方游览图列举了80个景点,游览景点完全自己取舍,没有吴哥窟约定俗成的几个圈。由于景点之间距离较远,需要借助交通工具。亨比村有自行车和摩托车出租,村外有突突搭乘, 十分便利。</p> <p class="ql-block">  选择了一条沿着栋格珀德拉河(Tungabhadra River)道路前行,听说景色不错,结果到河边发现有路上台阶,遂将车锁上放在路边,步行继续。</p> <p class="ql-block">  沿河景色,河不宽,水清不激。</p> <p class="ql-block">  有船(圆簸)的地方就是渡口。</p> <p class="ql-block">  乱石堆叠中见一废弃石屋,令人侧目,估计当年是个庙宇。</p> <p class="ql-block">  离开河岸,废弃的建筑举目可见,繁华落尽,断壁残垣。</p> <p class="ql-block">  绝大多数废墟没有标记说明,任凭想象。但从废墟的数量、规模、工艺上可判断出四百多年前这座都城繁华程度。</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是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  不久就到了维拉塔神庙。喔,还没有开门迎客呐!</p><p class="ql-block"> 神庙建于十六世纪,是为纪念当时国王开疆扩土功绩而建。</p> <p class="ql-block">  开门购票后, 走进维塔拉神庙高大塔门,一座雕刻精美的石质战车兀立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战车最前面由两头大象作牵引,中间部分是四轮车托起的神庙,殿后的是个群象托起的基座。</p> <p class="ql-block">  战车虽经历劫难,但留存完好,当年的荣光至今仍有闪亮。</p> <p class="ql-block">  战车正前方有一殿,被称为音乐宫殿,内有五十六根石柱,轻敲石柱能发出不同音调。</p> <p class="ql-block">  此殿内部石雕繁复精美,令人赞叹。现不允许人入内,照片是用远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  石柱近景,能够看出当年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  战车两侧均有殿,入塔门方向右侧殿呈黄色,左侧殿呈青色。</p> <p class="ql-block">  右侧殿内部雕刻</p> <p class="ql-block">  左侧殿内部雕刻</p> <p class="ql-block">  左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  从左殿望正殿,想见当年的荣华。</p> <p class="ql-block">  神庙的另一塔门</p> <p class="ql-block">  遇参观的印度学生,拍照时表情颇为丰富。印度学校有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的习惯,在其它景区经常见到参观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毕,回眸战车,不由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上午在维塔拉神庙购票是三个景点的联票(另两个收费景点是莲花宫和象棚,均在下区),当天有效。所以稍事休息吃饭就继续赶路游览,路况不错,一路骑行。此时已有些审美疲劳了,加上天气炎热,一般的废墟都不抬头了,直奔攻略好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到了象神庙(Sasivekalu Ganesha),离亨比村不远,庙建在一台上,没有台阶上去,人们在侧面搭了个斜板才了事,是不是象神庙的制式就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庙不大,脱鞋时一眼就看见迦尼萨(象神名字:Ganesha)腆个大肚子堵门端坐。</p> <p class="ql-block">  在印度,人们进行任何活动前均先礼拜象头神迦尼萨,因为它是创生和破除障碍之神,世人相信迦尼萨带来成功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参完象神,外廊厅凉风习习,遂小憩。远处黄色建筑是维鲁巴克萨神庙的塔门。</p> <p class="ql-block">  从象神庙骑行一个下坡就到了克里希娜神庙(Krishna Temple),神庙大门正在修缮,但仍能看见浮雕。</p> <p class="ql-block">  克里希纳(Krishna),字面义为“黑色的神”(黑天),被认为是毗湿奴神的第八个化身。在印度教里,克里希纳的形象是一个英俊青年,手握一横笛。</p> <p class="ql-block">  图为神庙正殿,呈长方形,前半部分是廊厅,后半部分是石殿。</p> <p class="ql-block">  廊厅立柱雕刻精美,太太忍不住留影。</p> <p class="ql-block">  廊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 廊厅到石殿的过渡部分。</p> <p class="ql-block">  石殿内漆黑,印象中摸黑走了一圈,克里希纳~黑色的神,自个神会吧!</p> <p class="ql-block">  石殿外观,有侧门,外壁雕有类似窗口的式样,实际上是铁壁一块。</p> <p class="ql-block">  正殿的顶部是典型的印度教布满雕刻的圆顶</p> <p class="ql-block">  正殿旁边有一个小石屋,顶部雕刻十分精美。由于没有标牌说明,只能遥想当年。</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出庙门,马路对面是一个集市遗址,长廊环绕。亨比有长廊遗迹地方就是集市遗址,看来南印炎热多雨,长廊是个建筑特点吧,与中国南方的骑楼多是一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  继续沿路前行,在个Y型路口处看见摊贩,转头一看,远处不大的两个建筑物静卧在椰林边,隐约看见那罗希摩神庙(Ugra Narasmiba Temple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瞧见一队小学生参观完毕正在上车。</p> <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那罗希摩神像,据说它是狮眼猴耳,瑜伽坐姿。此神像也是亨比古迹群的标志之一,遗憾的是此神一直风餐露宿野外,听说最近才弄上遮风的围挡。</p><p class="ql-block"> 印度先民在创造神衹方面确实有天赋,想象出各种神衹,难怪大唐兴西天取经。</p> <p class="ql-block">  与喜欢和老外合影的印度人民同框。照片里的印度人应该是达罗毗荼人种,我们所熟悉的宝莱坞里的演员基本上是雅利安人种。</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小矮建筑物好像人气更旺,凑过去一看,才知道是个巨大的湿婆林咖石(Shiva Linga),供奉在个水池里。</p> <p class="ql-block">  林咖是印度教湿婆派和性力派崇拜的男性生殖器像,象征湿婆神。印度全国各地湿婆庙宇和家宅湿婆神龛主要供奉林伽,拜人形湿婆像的很少。</p><p class="ql-block"> 林伽呈勃起状,以约尼为底座,约尼是女性生殖器像,象征湿婆的妻子。这种配合的含义是: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信徒用鲜花、清水、青草、水果、树叶和干米供奉林伽。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湿婆与妻子做爱时,一次就达100年之久,孕育了印度文明。</p> <p class="ql-block">  湿婆(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另两个是梵天和毗湿奴),毁灭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伽(男根)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图是湿婆的三面相。</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那罗希摩神庙后,约半个小时的骑行就到了下区范围,这里皇室建筑多,也有人把下区称为皇室中心区。</p> <p class="ql-block">  寻到了皇后浴池(Queen's Bath),它的外观像个古城堡,一点也不起眼,没有标牌指示,真看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  入内见环绕中央浴池是一圈走廊,呈伊斯兰风格。印度教王朝的皇后浴池居然是伊斯兰风格,说明王朝统治者不排斥伊斯兰教,后面许多皇家宫殿庙宇都有伊斯兰痕迹。</p> <p class="ql-block">  浴池不小,完全可以在里面扑腾。从修造风格和池内排水孔,说明这个浴池是很奢华的。</p> <p class="ql-block">  浴池的供水槽和排水槽。</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是浴后风干换装平台</p> <p class="ql-block">  皇后浴池北边二百米是个公共浴池的遗址(亨比有多处浴池遗址),水池模样不小,虽然是露天浴池,但从断壁残垣中仍端详出其当年的华丽。另一方面,沐浴是文明程度一个表现,这些浴池遗址反映出当时的城市文明已有相当水平。</p> <p class="ql-block">  公共浴池旁是一个阶梯水井(Stepped Wall),应是为浴池供水所用。阶梯水井旁有一引水槽,槽体基本完好,看来没人拆下搬回家垒猪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阶梯水井旁有一高台,叫玛哈纳瓦咪_迪拜(Mahanawami Dibba),它是印度教里最神圣的祭台,重大节日才由皇室使用,国内的天坛的作用与其类似。</p> <p class="ql-block">  高台内外部都有台阶登顶,四周均有雕刻。</p> <p class="ql-block">  高台不高但也没有兴致爬了,审美疲劳加天气炎热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高台四周密布各式遗址,登高看效果好(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终于看到了莲花宫和象棚的方向指示</p> <p class="ql-block">  按图索骥,验过联票就进入莲花宫的院落,一条土路的右侧看出来是莲花宫,左侧有个标牌,走近一看是皇后宫殿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莲花宫(Lotus Mahal),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宫殿,既然在皇后的领地内,肯定是皇后所用。虽然是收费景点,但与维塔拉神庙相比有天渊之别。</p> <p class="ql-block">  莲花宫不让入内参观,有些扫兴。</p> <p class="ql-block">  往回走,注意到院落的每个角落都有个了望塔,想来当年这里也算戒备森严。</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莲花宫,去象棚路边看见有个博物馆,遂进去浏览。博物馆展品都是遗址和或废墟上的雕刻物件,许多展品就摆放在露天,匆匆一晃就准备前往象棚,这时突然发现自行车没气啦,周围也没有打气的地方,也有些累了,截住个突突返回亨比村。</p> <p class="ql-block">  象棚没有去成,择取网络上象棚照片看看,算是给自己一个安慰吧。</p><p class="ql-block"> 象棚一溜十一间,建筑式样呈印度-伊斯兰风格,建筑水准当属豪华,国王给自己的坐骑安排待遇不错。</p> <p class="ql-block">  转天(1月19号)上午,去马堂加山(Matanga Hill)观景,此山离亨比村不远,沿着维鲁巴克萨神庙塔门前大路走到尽头就到。</p><p class="ql-block"> 维鲁巴克萨神庙外大路两侧一直都是长廊,是当年集市的遗址。在亨比,凡是主要神庙的外面都是集市长廊,是说明神主宰着人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马堂加山,山体由不规则的巨石堆叠而成,是啥地质活动形成如此山体?</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有一公牛南迪(Nandin)石像,与维鲁巴克萨神庙遥遥相对。</p><p class="ql-block"> 南迪是湿婆的坐骑。</p> <p class="ql-block">  上山的路由手写体指引</p> <p class="ql-block">  山不高,路可不好走!大凡登过此山的游客发帖时,无不吐槽路难行。</p> <p class="ql-block">  从山顶回望维鲁巴克萨神庙,黄色的塔门非常显著,大路两旁长廊历历在目,当年这个集市规模不小啊!</p> <p class="ql-block">  无限风光在高处。</p> <p class="ql-block">  马堂加山的东南侧是阿丘塔拉亚神庙(Achyutaraya Temple)遗址,居高临下整个神庙遗址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阿丘塔拉亚神庙外大道直通到栋格珀德拉河畔,集市长廊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放大看能辨识出大道旁有一大水池(已干涸),右上角位置甚至可看到维塔拉神庙的塔门。</p> <p class="ql-block">  换个方向,赫玛库塔山巨石映入眼帘,隐约能够看到山脚的象神庙。</p> <p class="ql-block">  上山容易下山难喔!下到山下已是如此这般。</p> <p class="ql-block">  逛完马堂加山,晃到维鲁巴克萨神庙旁边的水阶石畔,原意想到栋格珀德拉河对岸看看。水阶石畔即是码头,也是人们沐浴、火葬场所。</p><p class="ql-block"> 图中的人们都是沐浴换装后去维鲁巴克萨神庙参拜。</p> <p class="ql-block">  有人对着河中神牛像抛洒花圈和花瓣,与在瓦拉纳西恒河边所见一致。现场看到河中石头涂上白色条纹,很有宗教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河边盘桓许久,没有看见大象来洗澡,由于到对岸没有目的,又看到渡船秩序混乱,险象频出,放弃了到对岸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午退房,续租的房客是个中国人,在亨比第一次遇见国人,异国相遇自然多聊了几句,他是武汉人,三十七、八岁,资深背包客,单身一人浪迹天涯。也就是从他这第一次听说了武汉有肺炎的事情,当时没有往心里去。互相拜拜后,原路返回霍斯佩特,乘火车经班加罗尔前往迈索尔。</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感受世外桃源的气氛,你就来亨比吧!到了亨比,你就逛吧!这里一切都会给你一种质朴感,废墟与巨石共同筑建的历史字符等你来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