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增加船的载重量》执教视频1</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增加船的载重量》执教视频2</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执教者:婺城区白龙桥镇中心小学 钱建峰</div>【教材简析】<br>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体验了造船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的形状,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本节课学生要向实际船只靠近,思考如何设计并且制造出这样的船,它能增加船的载重量。<br> 聚焦板块通过提示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与引入部分现代运输用的货运船图片相呼应,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任务---“造船的技术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造的船如何增加载重量的,我们可以怎么设计、制作。调动学生的前认知,解决新的问题。<br>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前一课的学习活动,已经知道“把铝箔做成船型,容易漂浮在水面上”。这节课增加了比较船的载重量的要求,教材给出了边长是12厘米的铝箔,要求学生思考、运用材料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和制作不同底面积的船,比较它们的载重量。将小组的作品进行实践尝试、有效记录。<br>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船的载重量和什么有关?”以及“怎样提高船的载重量?”这2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探讨中思考,如果根据其他组的实践进行改进自己组制作的船,增加其载重量。<br> 拓展板块,从“弹珠会滚动,容易导致船侧翻”入手,引出船舱分格结构,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视频观看或者交流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船舱的作用。<br>【学情分析】<br> 学生已经在上节课中将橡皮泥和铝箔做成船的形状,能使原本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那怎么做更容易使橡皮泥和铝箔船浮、更容易使船平稳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怎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增加船的载重量的方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亲身体验并不多。<br> 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如果让他们去计算生活中常见船型的体积显然是有难度的。所以,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这样的操作,一方面便于学生结合所学学科,能实际计算船只体积的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也是实际指向船舱的雏形概念,可以为本课后面拓展、研讨船舱做一个铺垫。<br>【教学目标】<br>科学概念目标<br>1. 使学生了解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br>2. 通过对船进行分格,让学生了解船舱的作用,合理放置重物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br>3. 知道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也越大。<br>科学探究目标<br>1. 能够运用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和制作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br>2. 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br>科学态度目标<br>1. 乐于对铝箔船载重实验进行探究。<br>2. 真实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根据数据开展交流研讨。<br>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br>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br>【教学重难点】<br>重点:通过实验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br>难点: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了解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越大。<br>【教学准备】<br>教师: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弹珠、全班记录纸、正方形KT板一块等。<br>小组:三张12×12厘米的铝箔(厚度70微米以上更易操作)、水槽、水、垫圈、刻度尺、记号笔、科学作业本等。<br>【教学过程】<br>一、引入课题<br>师:同学们好!这是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后会怎么样?<br>生:会沉下去<br>师:把它做成船型呢?<br>生:可能会浮起来,也可能会下沉<br>师演示,学生发现浮在水面上,教师示意放入垫圈测试载重情况,结果放2枚垫圈小船沉没。<br>师:还是这块橡皮泥,要增加它的载重量,可以怎么做?<br>生:做大一点<br>师:哪里大一点<br>生:地面变大、扁平(师板书学生的猜测)<br>师:还有吗?<br>生:做高一点(师板书船高)<br>师:这些方法可以吗?底做多少大,高多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增加船的载重量”(板书课题)<br>二、探究实验<br>1.师: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选择铝箔纸来做实验。(展示铝箔纸的尺寸12×12厘米正方形)<br>师:怎样把这张平面的纸做成立体的船呢?我们先来看看底可以做多大?(教师演示画设计图,并沿着虚线尝试折出底面和高)<br>8×8×2=128<br>师:这个底面还可以是多大,高是多少?展示另外两个设计图,并计算底面积和高。<br>2.制作小船<br>师:现在我们根据大家设计的小船的大小,把三种船进行编号,按体积大小分别叫大号船、中号船和小号船。<br>师:设计地很好,制作小船中要注意些什么呢?<br>生:不能弄破、不能裁剪否则会影响船的重量<br>师:那应该怎样做,保证这些要求呢?请来看看制作方法(教师PPT演示制作步骤和要求)<br>学生分组制作,教师适时辅导。<br>3.测试小船<br>猜一猜哪种船的载重量大。<br>师:船是造好了,在测试之前,你们认为哪种船载重量最大,哪种最小?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猜的。<br>生:底面最大的载重量最大,因为底面大,在水面上占得大<br>生:船舷最高的载重量大,高比较高,进入水中要深。<br>生:两个数值中间的载重量大<br>师:现在我们来比比看哪种船载重量大。你们认为测试中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br>生:放垫圈要轻轻放、放得均匀<br>师:怎样算均匀?<br>生:每个角落都要放。<br>师:一层不够怎么办?<br>生:叠加,叠加也要均匀。<br>师:考虑得很周到,还有要注意的吗?<br>生:垫圈进入水中后,拿出来要擦拭干净再做实验。<br>师:太细致了!为了方便记录和统计,我准备了一张全班小组数据统计表,比比看,哪个组又快又准确,但是要注意,你填上来的数据一定是你们小组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的。(展示记录表)<br>教师发放垫圈,学生拿出作业本记录表、测试填表。<br>4.展示交流<br>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数据已经在黑板上了,我们先来看看小组中有没有记错的。(学生一个组一个组检查)<br>师:哪一个组来分享一下。(注意这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组对他们组有意见的,等他们汇报结束,可以提问)<br>生:我们组的数据是这样的,根据我们组的数据,我们认为。。。<br>师:其他组有不同想法吗?<br>师:我们来汇总一下各组中载重量最大的是几号船。(汇总10个组中每个组载重量最大的船)<br>师:最大承重船有什么特点?<br>生:底面大、体积大。<br>师:同意吗?<br>师展示底面是10×10,船舷高1厘米的铝箔船,请学生预测载重量怎么样。<br>师生演示测量结果。<br>师生再次讨论影响船载重量的因素,引出体积概念。<br>师:看到这种现象(底面是10×10的载重量并不大),同学们有什么想法?<br>生:看来船的载重量大小不能只看底面,还要考虑高。<br>师:为什么?<br>生:因为高很小的话,很容易进水。<br>师:也就是说底面不仅要大,高也要大一点,这样它们所占的空间就会更大。这个空间大小,在数学上叫做体积。<br>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材料做的船,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br>如果我们还想造更大的船,可以怎么做?<br>生:体积做得更大<br>师展示用铝箔纸做的一艘更大的船。<br>师:你们觉得我这艘船的载重量怎么样?<br>生:很大,比我们的肯定大。<br>师:为什么?<br>生:体积更大。<br>师提示学生比比看。(师用玻璃弹珠代替垫圈作为承重物做测试)<br>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br>生:船是变大了,但是玻璃弹珠会滚到一边,船会倾斜。<br>师:难道更大的船只适合装垫圈?谁有想法?(短暂停留,让学生深思后再回答)<br>生:可以把它们隔起来。<br>师:说说你们的想法。<br>生演示。<br>5.介绍船的龙骨结构。<br>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很久很久以前,造船的师傅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是和你们一样想到一块去了。<br>展示船的龙骨图片,介绍航母等大型船只铺设龙骨,增强船的刚性和载重量、稳定性。<br>三、小结延伸<br>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要增加船的载重量,要增大船的体积,要使船足够平稳,可以铺设龙骨。你们还想研究更大的船吗?<br>生:想造更大的船。<br>师:今天我们做的仅仅是模型船,真正的船不仅设计要合理,在建造上还需要材料和工艺的改进,不过相信未来更大的船一定出自你们之手。(展示航母、世界上最大的船、最大的风力船、地效飞行器)<br><br>板书设计: 增加船的载重量<br><br>高 × 底面积 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