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邵夫子,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真名士。李太白若晚生三百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一定是写给他而不是孟浩然。</p><p class="ql-block"> 这次洛阳访古,我先到了北边的孟州,那是韩愈出生和归宿之地。当我看到那壮阔的韩愈墓园,不由想到他生前科考的艰辛,仕途的蹭蹬,甚至险些被斩于独柳树下,以至发出“宁耕十亩地,不取万乘相”的喟叹,我想,或许那正是古代读书人真实的人生况味吧!</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韩愈,邵雍选择的是另一种人生。他幼时随父母从祖籍迁居衡漳(今河南林县),12岁时,即北宋真宗乾兴元年又到了共城(今河南辉县),在苏门山下的百源湖(今名百泉湖)畔结庐而居。因天资聪颖,又发愤读书,15岁即能诗善文。16岁外出游历,对前人所言的道有所顿悟,决计放弃科举,不求仕途,而埋头研究历史。恰巧,数术家李之才到共城任县令,邵雍拜其为师,成为陈抟的四传弟子。李之才临终前传以《先天图》,自此,邵雍“冬不炉,夏不扇”,“昼夜危坐以思”,开始了对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图像长期而深入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因钟情于洛阳山水,或许还因为洛阳一带是河图洛书的源出地,于是,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举家迁居于此,时为39岁。</p><p class="ql-block"> 初到洛阳,他住在城东北云溪观的土窑洞内。生活拮据,一边打柴做饭侍奉双亲,一边设馆教学。资料上说,旧时的云溪观,在如今东新安街第十一中学校园内。驱车前往,果然在瀍河西岸,见到了这所学校,而云溪观早无踪影。原来,抗战时期云溪观遭日机炸毁。云溪观又名三井洞,现在瀍河上有座三井洞大桥,也算历史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因天宫寺住持宝月大师请邵雍入寺授徒,邵雍遂移居寺内。随着声名日隆,学生增多,43岁时,娶门生之妹为妻,生子伯温。</p><p class="ql-block"> 天宫寺位于洛河上的天津桥南端,紧邻隋唐时的里坊区,之前是唐高祖李渊登基前的故居。到嘉祐七年(1062),王拱辰任西京留守,见邵雍居所简陋,就在寺西道德坊的荒地上,为其建房30间。后由富弼、司马光等一众名臣,集资买下产权相赠,邵雍取名为安乐窝。他对儿子说,“名利不可兼也”,表示可以接受大家的好意,但不愿得到宅园的所有权。</p><p class="ql-block"> 我根据隋唐洛南里坊图,经比对,得知邵雍故居原址早已被洛河淹没。站在河边,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一千多年前,邵夫子被人用小车推着,悠闲地行走在树下和坊间,时而与人攀谈,时而为人卜卦。又似乎听到邻家的少年在高声吟诵,吟诵的是那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p><p class="ql-block"> 邵雍在洛阳生活了28年。他几次婉拒旁人的举荐和朝廷的征用,埋首书斋,潜心研究和写作。先后完成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著作,成为著名的易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运用易学原理,编制出世界历史年谱。总结五代以前三千年的社会政治变化,编制出中国历史年鉴。其研究成果的哲学意义,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开创性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p><p class="ql-block"> 邵雍还是一位颇有特点的诗人。他的诗随感而发,随性而咏,不限声律,不落俗套。其《伊川击壤集》辑诗1500余首,大多近于口语,近乎民歌,风格颇似贯休和尚,却多了几分道家气,人称“康节体”。从其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睿智、洒脱又风趣的老夫子。难怪辛稼轩说:“饮酒已输陶靖节,作诗犹爱邵尧夫”。</p><p class="ql-block"> 为了寻找现存的邵雍遗迹,经当地人指引,我从洛河边径直往南走,在龙门大道东侧路边,果然见到了后人所建的邵雍故居。说是故居,其实是祠堂。史料记载,邵雍去世后,其故居在北宋末年被金兵焚毁。后人为祭祀他,在原址附近修建了祠堂,却于清道光年间被洪水冲毁,后由洛阳知县马恕另选新址,即往南约一千多米的现址重建,民国时期再由军阀吴佩孚扩建。</p><p class="ql-block"> 故居南侧小广场立有牌坊,上书“宋儒邵康节夫子天津故居”,前有雕像。进到故居,是宽不及20米的四进长方形院落,殿宇简朴,后有硬山式“皇极书阁”,并有数方明清和民国碑石。最惹人注目的,要算北门外紧贴院墙的一棵古槐,应有几百年了,枝干如盘虬卧龙,顶上的新叶却茂密苍翠。</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槐下,轻风拂过,枝叶飒飒作响,邵雍雕像那垂眉敛目、若有所思的样子闪现在面前,我不禁又想起老夫子当年在天津桥畔的身影,心中生出几分感慨。古代中国,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士占了大多数,他们以科举入仕,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在频繁的党争权斗和随时可遇的迁谪中,挣扎一生;在人格尊严与功名利禄、精神自由与人身依附之间纠结一生。此外,也有一些人选择隐退避世。其中,既有欲仕故隐、沽名钓誉、待时而动的“假隐”,也有倦于争斗、心灰意冷、先仕后隐的“逃隐”。邵雍则是另外的一类,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甘于清贫,甘愿一隐到底;他固守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平视权贵,达观知命;他身居市井,却毅然放弃科举放弃仕途,潜心学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为真隐士也!</p><p class="ql-block"> 邵雍深谙易理,善观世变,临终有嘱:“丁未岁子孙可入蜀”。果然,就在丁未(1127)的前一年,靖康乱起,北宋灭亡。其子伯温已于两年前入蜀,得享安宁,后定居嘉州犍为(今四川乐山市犍为县)。长孙溥于南宋赴临安为官,定居浙江,有后人显名于当世,即邵雍之33世孙邵逸夫。</p><p class="ql-block"> 至于所谓暗含十大预测的《梅花诗》,恐与《黄帝内经》假借黄帝之名一样,是后人的托名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