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护士日志〈二〉</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8日 周日 阴 </p><p class="ql-block"> 分配到外科工作后,我即搬进了外科女宿舍,这是搬得最近的一次家,从医院家属楼同一单元的四楼搬到三楼,搬进吴运捷护士住的房间。我与吴运捷同年参军入伍,她入伍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生产大队的妇女主任。新兵训练时她任副班长,在电话班时她是我的班长。由于吴运捷工作踏实肯干,处事稳妥,我们这批兵里她提干最早。医院电话班组建时有三位成员,吴运捷、沈小婴和我,现在都分配到了外科。小婴比我小三岁,工作积极肯干,思想单纯质朴。相比之下,遇到问题时我会请教吴运捷,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 </p><p class="ql-block"> 新搬入的房间里,南窗下盘着个土炕。炕上住着年青的妇产科女军医生曲新萍及护士吴运捷,她俩共同承担着医院妇产科的工作。本来不大的房间里,除了土炕还有一张小床头柜,我睡的单人床搬入后,只剩下床头柜宽窄的一条空间。仨人一起下班时,只能一个人先进屋上炕或坐在床边,其他人才能依次进来。虽然狭小的房间毫无装饰,可洒满阳光的炕上,被褥叠的整整齐齐,床头柜上摆放着一叠业务书,墙上挂着一排黄挎包和军帽,简单的生活用品全都放在木床下。宿舍里的女兵们无暇塗脂抹粉,但充满青春的活力中,自带着兵姑娘们特有的温馨气息。外科未婚的女干部和战士都住在宿舍里,官兵之间亲如姐妹,相处的十分融洽。节假日聚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尽的趣事,时常会爆发出哈哈哈得大笑。偶有说到悲伤的往事,说的人眼中饱含热泪,听的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既浩瀚又微妙,有时相识的人近在咫尺不得相见,而分别多年的人会不期而遇。聊天时才得知,我与曲新萍医生曾在南京海军军事学院的海鹰小学读书,是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后来她的家搬到北京,我的父亲转业回安徽老家。虽是儿时的同学,成长的经历不同,眼界和能力也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宿舍里没有取暖设备,我们下了班都会在外科办公室里看书学习,直到熄灯号吹响后才回宿舍。仨人躺在各自的被窝里,吴运捷和我就请曲新萍医生讲故事给我们听。新萍很会讲故事,她无论在专业水平或文化知识上都比我高出很多。</p><p class="ql-block"> 我当然也不甘落后,常常要求自己也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20日 周五 晴</p><p class="ql-block"> 外科的女宿舍里,住着几位年轻的女卫生兵。那个皮肤白皙、性格开朗,干炼稳重的是大连姑娘林琳。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是上海姑娘郑玲。郑玲善于动脑筋找窍门,能轻松的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身材娇小、随合可爱的河北姑娘李翠华,啥时候都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与大家都相处得很好。浓眉大眼、快人快语的青岛姑娘李晓红,是个乐观善良的热心人。她们的年龄都比我小,军龄与我相似,在外科工作了几年,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外科的护理工作。就连交班日志上书写的文字都娟秀工整、简明扼要。与她们相比我常常是自叹不如。李翠华与我同年入伍,她的家在秦皇岛昌黎。抗美援朝时,我父母所属的部队在河北山海关一带集结,我是黎明时分出生在昌黎的,父亲为我起名一一孙黎黎。我与翠华的关系一直挺好,也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一种缘分吧。</p><p class="ql-block"> 宿舍里年纪最小的卫生兵,是上海姑娘万云。1975年入伍的万云,身体单薄个头比我略矮,工作时却能吃苦耐劳。我与万云一起上班时,她总是抢着到锅炉房去挑开水。先挑一担到二楼,为病房里的伤病员灌暖瓶。再挑一担送给三楼的伤病员和医生办公室。每天光挑开水一项工作,就分早中晚三次,要挑六趟开水上楼。为伤病员开饭前,要到病号灶抬回装饭的大饭桶,小万总是把大饭桶的吊绳拉到靠近她那边,以至上下楼梯时饭桶底部常磕碰到她的腿脚。我很怜惜瘦弱的小万,可她总是坚持着让我分担轻的一方。</p><p class="ql-block"> 能在四零七医院服役是值得庆幸的,能遇到这么多的好领导、好战友,是幸福和快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28日 周六 阴</p><p class="ql-block"> 有一项简单却让我犯怵的护理工作,就是给眼科病人点眼药水和眼药膏。这些天我几次操作都不到位,查看过教课书,也口头请教过老同志,可总是不得要领。经常把眼药水滴得病人两眼直流。上眼药膏时,看似挤进了眼睛,可伤病员一闭眼,药膏就全粘在眼睫毛上。我只得用棉球帮病人擦净眼部,不好意思的离开。</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班时,恰好踫到眼科护士李瑞芳,便请她教我如何点眼。李护士放下手中的工作,洗净双手后跟着我来到病床前。她先让伤病员仰卧平躺,然后轻轻地拎起他一侧上眼睑,只滴入两滴眼药水便放下眼睑。点好另一侧眼后,将备好的棉球分别放在伤病员两眼内侧,让他拇指与食指轻按棉球闭目休息。五分钟后李护士又教我点眼药膏。她弯下身子,,一手轻轻地翻开伤病员的上眼睑,另一手拿着金霉素眼药膏,顺着眼睑内侧穹窿部的弯曲挤入一长条药膏。然后拎起上眼睑轻轻合上,双眼均上好药膏后让其闭目,再上下左右地来回转动眼球,使药膏均匀的分布到眼球的各个部位,尽量延长闭目时间以达到治疗效果。李端芳真不愧是眼科护士,她那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精准的手法,让我不敢轻视任何一项细小的护理操作。</p><p class="ql-block"> 医院外科属于综合性科室,做为大外科的护士,要熟练的掌握24项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必须掌握脑外、胸外、腹外、普外以及骨科伤病员的术前准备和术后观察护理。也要掌握一楼分属的五官科、眼科病人的术后观察护理,还要掌握妇产科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当手术室器械护士人手不够时,外科护士也常常会临时抽调到手术室,完成器械护士的工作。妇产科人手不够时,也会临时派到产房协助工作。大外科收治的伤病员种类较多,护理组的任务也较重。护士班次分为:主班、治疗班、小夜班、大夜班和护理班。每个班次分工有所不同,各班护士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班班交接,共同完成由24小时为一个工作日的护理任务。</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每天上班都有新鲜感和紧迫感,都能遇到未知的新问题,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如同绷紧着的弦,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下班后也要抓紧点滴时间,带着问题查阅教课书,或是向老同志请教,以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