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宜良天坑、三角洞

一花一天堂

宜良的天坑、三角洞是一条户外俱乐部难度系数定义为轻松级的一日徒步线路。前一天我们刚沿滇池南岸暴走了50000+步,5月3日我们安排宜良的天坑、三角洞作为放松游。上午10时许,我们从昆明出发,约一个半小时到达攻略中说的天坑草莓基地,据说天坑就在基地的路边。但我们放眼四望,除一个不起眼的小水塘外,哪有天坑的踪迹?经询问草莓基地的工作人员,才知走过了,天坑在500米外山坡上。返回、路边找宽敞处停好车,沿山坡向上。只是一片怪石林立的山坡,大大小小的灰黑石块或立或卧在灌木杂草中。没走几步,看到上方有人在搭帐篷,我们知道快到了。 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天坑”是继峰林和峰丛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div>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罕见的是冲蚀型。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br></div><div>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中国的天坑分布在南方喀斯特地区,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峰丛地貌区域。按天坑分级原则,深度和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三例,全在中国(重庆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深度和宽度在300米到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有16例,中国有9例;深度和宽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的为标准天坑。</div><div> 宜良的天坑在天坑界只不过是小儿科级,名不见经传,但丝毫不影响户外爱好者对它的挚爱。来到坑前,只见它方不过数十米,深也不及百米。郁郁葱葱的灌木掩映坑口,一泓碧水静卧坑底,天气阴沉沉的,坑底的水也死寂一片,坑口看似随意垒放的巨大的石块及下方崩塌的碎石,让恐高的人儿不敢走近。</div> 找块平整的巨石坐下。生机中蕴藏死寂,死寂中蕴藏生机,生命的轮回,均敌不过时光的斗转星移。 再次绕坑一周,从不同角度赏析天坑的形、色。天坑不远处一个水泥厂正在开山破土,我对天坑的命运充满了担心,它还能存续多久?我们是否有缘下一次相遇呢? 离开天坑,我们继续沿宜九公路前行约三十公里。导航将我带到三角洞村。攻略中说轿车只可行至村边,前行约1.5公里就可到达。三角洞村,村中清一色的新建房屋,水泥硬化道路,两旁遍植绿化植株,除路上密密的羊粪蛋外,村容村貌还算整洁。村子位于半山上,翻过山来,手机没了信号。沿山中道路前行许久,没有标识,也无人可问。 未下载离线轨迹的我们,本着洞中有水外流的线索,我们四处探寻水流的踪迹。山菁中水流众多,连续探寻几条小溪都未果。最后,我们沿森林防火检查站右手边一条较大溪流向前。溪流向下,进入河谷,芳草淒淒,流水却不见了踪迹。河谷两岸硕大的岩体上树绕着藤,藤缠着树。石下不时可见深遂的洞穴。我们心中是谈然的,既来之,则安之,看看这青山绿水也是不错的。为保安全,我们约定至下午16时,不论能否寻到三角洞,都要立即返回。 第一个洞:洞口高不过1.5米,呈锐角三角形态,旱洞,幽黑深遂。 转过一座山,下得山来,见到第二个洞,水洞。外洞、内洞呈现出不同的几何线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过这个弯,在绿树掩映下,我们发现了第三个洞。洞口不大,一条浅浅的溪流顺洞而出,溪水不深,刚刚没鞋。 进入洞中却别有洞天,穹顶高达数十米,满顶满壁的钟乳石形态万千。大厅前行十来米,出现两个岔洞,左边的宽大些,平直向前,但道路被水流淹没。右边的狭窄向上,不时有石块阻塞。为保安全,我们止步于此,不再前行。 我们继续探寻三角洞。又翻过一座小山丘,来到山顶坡地。仍旧空无一人,只有成片烤烟、玉米等作物在微风中摇曳。山林中密布的绿色铁栅栏及九乡景区的告示,告诉我们三角洞就在附近了。 再行不远,我们听到了奔腾的水声,透过密林,我们看到溪水在我们下方。数十米的高差,让我们先闻其声,却不能轻易到达。只得继续绕行,寻找下行的路径。终于在密林间找到一条枝蔓缠绕、落叶密布的废弃小径,折断藤蔓,用双手在刺棵中开路,下一步、滑三步,脚下无从借力,灰土扑簌簌往鞋里落。 下至溪流旁,见到一位放羊的老汉,问其三角洞在哪儿,他说下面,过桥,他活了一背子还没去过。谢过老汉,我们继续沿溪流下行。一路上各色树木与巨石共生共存,刚柔相济,相互成就。 山崖上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第四个洞。洞口石柱石笋林立,洞内平面比路面低了数米,捡块石籽丢进去,洞内峰回路转,探不出洞的深浅。 溪流两岸绿树青山如画,溪水含有不知名的矿物质,略呈灰色,古旧的桥梁及引水设施已废弃。 溪水中一列排放有序的石块是我们过水的唯一通道,也是戏水的好地方。溪水到此段,由于受前方山崖的阻挡,水势平缓开阔。岸边草地平整,巨大的树木像撑开的大伞,庇护着这一片世外桃源。 沿石径上行,转过一个弯,一个熟悉的洞口出现了。这就是我在攻略中看过多次的大三角洞口。这是今天我们寻到的第五个洞。 三角洞是九乡未开发的大型溶洞之一,地处九乡喀斯特溶洞地貌区域。宜良九乡丰富的溶洞群发育于距今六亿年以前古老震荡浅海沉积的灰白色含硅质条带白云岩中,以硬、脆、碎的物理属性而著称。<br> 三角洞因洞口同一个空间有三个与外面相同洞口形成的三角形,而得名“三角洞”。 进得洞来,方发现洞有四五起扎营的人儿。走了一天,我们基本没遇到人,原来人都藏在了洞中。听露营的朋友们介绍,前一晚洞口有数十顶帐蓬扎营,好不热闹。 洞口巨大的石灰岩穹顶,从洞外,洞口左右两边三个方向看都是形似等腰三角的洞门。 这是一个巨大的洞厅,地面平整,洞高数十米。溪流穿行而过,山壁下方有自然的石阶,宽约数米,容纳百余人也绰绰有余。<div><br></div> 每一道洞口都是最美的取镜框,洞外的阳光及绿树变得分外美丽。 一个玩绳降的驴友从洞口上方翩然而下,酷毙了! 洞中有一条残破的石径,听说是备战时期修建,也有说是九乡开发时修建未果。 进洞约五十米,有一天坑,给溶洞带来光明。让我们能继续前行。 洞内空阔、幽深,起伏不大。洞高平均可达十米,洞深平均达5米。越往里走,各色石钟、石笋更是形态万千。在自然的光影下,呈现出不同的色调,比开发过的溶洞中的人工造景,更加质朴,更让人感到震撼。 没有带头顶的我们停留在天坑带来的光影中嬉戏。黝黑的洞内忽然闪现几道光柱,不一时,人的喧语声传出,一只三十多人的亲子拓展队伍在向导的带领下走了出来。经询问得知,他们穿洞往返花费了近四个小时,体验棒极了,尤其是孩子们,充满兴奋的脸上成就感满满。 由于时间不早,且装备不齐,我们留下未能穿洞的遗憾,准备返程。从露营的朋友嘴中得知,车是可以开到离洞口五六分钟的地方的,由于导航位置不准确,我们的车停在了七八公里外的另外一座山上。来时本无路,原路也无从返回。我们决定另辟蹊径。看了看大方向后,我们判断我们停车的山村就在三角洞上方的山上,来时我们在山中绕了个大圈,若从此直接翻越,距离会近很多。出洞、上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垂直爬升近百米后,我们四脚四手从密林中、峭石上爬出来了,看到山间平整的种植田地时,我们终于放心了,方向是对的。<div> 没有一座山是轻松的,没有一次户外行走是可以不做准备的。对三角洞的轻视,让我们将轻松休闲级的徒步变为了一次探险。充满野趣的三角洞,给我上了一课,让我们成长,等我们准备好,我们下次再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