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余荫山房20220503

生在黄浦江

<p class="ql-block">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岭南四大园林。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p><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全园建筑面积只有近二千平方米,为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并因它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而著称,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整座园林布局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的山林里,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佳景。</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有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园林所需的元素全部具备,建筑极具特色。深柳堂是整个园林的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的造林之妙在于通过回廊、花窗、影壁的巧妙借景,造就了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绝妙效果,使得小小园中的景致更加的深幽广邃。而且在以模仿自然山水为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中,融入不少来自西方的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共同营造出这方别具特色的岭南佳景,其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被称为余荫山房三大奇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造园背景</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历时5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任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咸丰皇帝诰授为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p><p class="ql-block">咸丰八年(1858年)邬彬以母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一面全心料理家业,一面又勤奋读书。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所剩下来,面积约为三亩的土地赏给邬彬。邬彬便参考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和在京任职时获贝勒王爷赠送的一幅水粉画,又借鉴了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利用这块土地因地制宜地建造余荫山房。经过五年时间,耗资白银三万两,于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p><p class="ql-block">文化历史</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的余荫山房就是一个文化寻根的好地方。它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四大名园。名园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后来被咸丰皇帝诰授为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更难得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所以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后来园主人看破世情,便告老归田,隐居乡里,兴建了这座园林。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同时期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步入园中,首先见到的是门上的一副名联,它与“余荫”二字分别作为上下联的第一个字。上联是“余地三弓红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离,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很小;“红雨”,暗指整个余荫园四季花果不断。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把园内绿树成荫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园主人告老归田的心意。</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在不足三亩的地方内又怎能种竹呢?园主人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墙与墙之间,种上翠竹。一来,既不占用庭园的面积,又能控制它的生长蔓延,并且可以挡住园外的尘土,真是一举三得。过了虹桥,向前走便是“深柳堂”。堂内布局果然超凡脱俗,而且木雕琳琅满目,在珍贵的木雕屏上刻有大学士刘墉的书法笔迹。</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p><p class="ql-block">在“深柳堂”对面是园主人即席挥毫的书斋。园主人把书斋起名为“临池别馆”,据说古时候的文人雅士面对别馆前临池美景,以墨砚为“池”,蘸砚挥毫称为“临池”,因此,用“临池”来命名这馆社。在“深柳堂”左侧有一间庐舍,是园中的第三所建筑,名叫“卧飘庐”,庐中的“满洲窗格”通过格上镌嵌着的彩色玻璃,可以欣赏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令人在这里就可以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在余荫山房落成后二十年,园主人的侄儿邬中瑜添建了一座“瑜园”,是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的,但传说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新婚前夜居住过,于是也被称为“小姐楼”。行到回廊深处,便是远近闻名的“玲珑水榭”了。它环水而立,是园内第四所建筑俗称“八角亭”。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是窗户,结构高雅。这样一来,既能八面通风,又可以八面观景。对于八角亭的八景,有一首五律诗概括得很好,那诗就是:“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强调诗情画意。“玲珑水榭”之所以远近传名,就因为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4]</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善言邬公祠</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是寓宗祠、书院、园林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实体。从祠堂的规模、构件、对联、匾额的内容等等,都体现其具有浓厚的宗族文化色彩。善言邬公祠的建筑布局是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大门两侧有包台(鼓乐台),凡迎接贵宾或有盛大喜庆活动,鼓乐手分立包台,敲锣打鼓,呜金奏乐。在享堂前为五级台阶,大堂正厅两侧门顶用金钱图案装饰。</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p><p class="ql-block">深柳堂</p><p class="ql-block">深柳堂是园主会客之所,取名源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它是余荫山房主体建筑,形制歇山,堂外开阔檐廊和庭阶直透池面。两件“松鹤延年”、“松鼠葡萄”木雕大花罩,还有三十二幅桃木扇画和进口彩色玻璃窗,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特色。在空间组织上,两幢花罩把室内分隔成流通的两“厅”。分别利用碧纱橱和格扇分隔成封闭的一“室”两“间。</p><p class="ql-block">卧瓢庐</p><p class="ql-block">卧瓢庐,为硬山顶风火墙建筑,是园主宾客憩息之所,窗户设计别开生面。后排的百叶窗,通过摆动窗叶可达到通风采光的效果。前排用蓝白相间玻璃窗,通过玻璃曾面的变换,使室外景色四季变幻。</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p><p class="ql-block">临池别馆</p><p class="ql-block">临池别馆,原是书斋,为硬山顶建筑,前临四方荷池。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以墨砚为“池”, 蘸砚挥毫称为“临池”,因此用“临池”来命名这馆舍。馆内朴素简洁,与深柳堂形成鲜明对照,明间以细密的冰纹花隔断涂金假窗装饰。为适应岭南地区台风频袭的特点,屋顶不陡,屋面线平直,以减少受风面,建筑形象简朴中显出典雅。廊檐柱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移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p><p class="ql-block">玲珑水榭</p><p class="ql-block">玲珑水榭为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窗户八面开启,玲珑通透,又置身水中,故又称玲珑水榭,是园主人邀集骚人墨客挥毫雅叙的地方。因使用功能需要,所以体量较大,反映了岭南园林文化的特点。榭内设八条檐柱四条金柱,均用坤旬木制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浣红跨绿廊桥</p><p class="ql-block">浣红跨绿廊桥是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桥廊高于堤廊,形制歇山。桥廊全场只有20米,将桥、廊、亭、栏巧妙地构成一体,十分精致。水中睡莲平卧,半圆拱桥,回光倒影恰似正圆,堪称静态美的典范。廊桥飞架南北,将园景分成东西两部分,西片红雨,东片绿云。建筑物绕池而建,突出了以水为中心的园林布局。</p><p class="ql-block">瑜园</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瑜园为两层楼房建筑,面积435平方米,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游人可以登楼游玩,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p><p class="ql-block">余荫山房</p><p class="ql-block">文昌阁</p><p class="ql-block">文昌阁高15.4米,外观呈八角形,采用貌似四层实为三层的空间分隔。殿内天花藻进绘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等。文昌阁两侧、回廊天花亦满布番禺地方风情彩绘和民间故事连环画。</p><p class="ql-block">挂榜青山</p><p class="ql-block">挂榜山是与文昌阁相辅相成的景物,昔日读书人登文昌阁,拜魁星,眺望挂榜山,仿佛“金榜题名”就在眼前,这是番禺地区自古以来一项民间习俗。挂榜山高8米,有危径、洞壑、石崖、绝壁、飞瀑流泉。闲趣亭联:“滴翠山头,云青青兮欲雨;飘香湖畔,水澹澹兮生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深柳堂”对面是园主人即席挥毫的书斋。园主人把书斋起名为“临池别馆”,据说古时候的文人雅士面对别馆前临池美景,以墨砚为“池”,蘸砚挥毫称为“临池”,因此,用“临池”来命名这馆社。在“深柳堂”左侧有一间庐舍,是园中的第三所建筑,名叫“卧飘庐”,庐中的“满洲窗格”通过格上镌嵌着的彩色玻璃,可以欣赏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令人在这里就可以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在余荫山房落成后二十年,园主人的侄儿邬中瑜添建了一座“瑜园”,是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的,但传说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新婚前夜居住过,于是也被称为“小姐楼”。行到回廊深处,便是远近闻名的“玲珑水榭”了。它环水而立,是园内第四所建筑俗称“八角亭”。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是窗户,结构高雅。这样一来,既能八面通风,又可以八面观景。对于八角亭的八景,有一首五律诗概括得很好,那诗就是:“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强调诗情画意。“玲珑水榭”之所以远近传名,就因为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