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荐文】一篇让你不再上愁人生设计的美文——《青春》!庆祝五四青年节推荐。

如风(老崔)

<p class="ql-block">  《青春》,也译作《年轻》,是德裔美籍作家塞缪尔·厄尔曼于1918年创作的一篇短文,仅四百余字,首次在美国发表时,引起全美国乃至世界轰动,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自己座右铭,许多中老年人也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相信,今天你读过此短文后,你的人生也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p> <p class="ql-block">  美国二战将军麦克阿瑟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青春》的复印件镜框,文中的许多的词句常被麦克阿瑟将军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p> <p class="ql-block">  日本战败后,此文由麦克阿瑟将军办公室传出,很快风靡日本,之后又传至韩国等地,文中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韩国人生活哲学基础。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多年来,《青春》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也将“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本质,不是粉面桃腮,不是朱唇红颜,也不是灵活的关节,而是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是荡漾在生命甘泉中的一丝清凉。”(《青春》文中语句)摆放在办公桌玻璃下面,视为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篇短文虽然过去了100多年了,但短文的励志魅力依然不减当年,文中许多箴言名句仍被许多人做为座右铭,张贴于床头书案。</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本人将此文推荐给大家,也算是“五四”青年节献礼,希望大家喜欢!</p><p class="ql-block"> 全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b></p> <p class="ql-block">  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p> <p class="ql-block">附:作者塞缪尔·乌尔曼简介</p><p class="ql-block"> 塞缪尔·乌尔曼(1940.4.13-1924.3.21),犹太人,1940年4月13日出生于德国,1851年随家人移民美国,是美国知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作家,其逾70岁时才开始写作,但其在文学创作方面很有才华,他的短文《青春》(也译作《年轻》),一经发表,便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成千上万的青年读者的座右铭,许多中老年人也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青春》也因倍受麦克阿瑟将军推崇而广为传颂,曾流传于日本、韩国和许多东亚国家。</p><p class="ql-block">【生平】</p><p class="ql-block">1840年,塞缪尔·乌尔曼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p><p class="ql-block">1851年,塞缪尔·乌尔曼11岁时,为躲避欧洲排犹的歧视,随父母途径法国来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吉布森港口定居。</p><p class="ql-block">1851年~1860年,作为家庭长子,帮助父亲经营杂货店,期间上学接受教育,但是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1861年5月~约1866年,参加美国内战的南方部队,两次受伤造成一只耳朵失聪,后来因此导致了永久性耳聋。</p><p class="ql-block">1867年~1883年,1867年移居到密西西比州那切兹,同一犹太富商家长女结婚建立家庭,并开始经商。并积极投身城市公共事务和宗教事务,数次当选市参议员。</p><p class="ql-block">1884~1901年,44岁,携妻子和6个孩子搬到阿拉巴马洲新兴的伯明翰小城,寄望于寻求经济状况的改善。期间积极参与城市多项公共事务,热心慈善事业,在伯明翰教育委员会工作达十八年,期间和妻子为山区的人捐建了医院。</p><p class="ql-block">1892年~1901年,担任伯明翰教育委员会主席。期间极力促成建立了一所伯明翰的黑人中学,当时美国南方这样的中学很少。他1900年开办的职业中学也广受欢迎。需要说明的是,直到1915年,美国南方的佐治亚州、密西西比州、南卡罗莱纳州以及路易斯安那诸州还没有供黑人儿童就学的中学。</p><p class="ql-block">1902年,因失聪加剧,不得不歇业退休,潜心从事散文、诗歌的创作,主题涉及爱情、自然、宗教、家庭、友谊和青春等。</p><p class="ql-block">1907年,搬家至现博物馆位置(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15大街2150号),同大女儿一家生活。</p><p class="ql-block">1918年,78岁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青春》(也译作《年轻》)。</p><p class="ql-block">1924年3月21日,在家逝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后序】</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前后,麦克阿瑟将军在日本担任占领军最高盟军司令期间,将该诗抄录下来,挂在其东京司令部办公室的墙壁上自咏自励,还在演说中时常援引诗文中的华章警句。由于麦克阿瑟在日本政要中卓越的影响力,很快就使得该诗风靡了全日本,成为日本全民上下重建国家、重塑民生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1993年,由日本青春协会和美国热爱塞缪尔·乌尔曼的人,将诗人的故居买下来,建成博物馆,由伯明翰市阿拉巴马大学管理。</p><p class="ql-block">1994年3月21日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