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露清(群友叙述整理)<div><br></div> <h5><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3的女前辈:名副其实半边天(周德才提供)</b></h5><div><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r></b></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1960年,三位女炊事员在105食堂被评为先进个人。左边:陈和平母亲、中间:曹祥月母亲、右边:刘华新母亲(周德才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br></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序</p> 谨以此文敬献给,103的母亲们。她们筚路蓝缕,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哺育了建二代的众多子女,她们也在慢慢的变老,而今大多数人已经老去,少数人已进入耄耋之年。由于她们无私的奉献,促进了103的继续辉煌,她们的风范,使薪火相传的建二代、建三代,未忘父辈的初心和遗志。为国家和中建继续增光添彩!<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华东野战军纪念馆</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华东野战军领导干部合影</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一、野战部队转为建筑军人 从上世纪1952年,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改编为建筑5师。 1953年7月,5师奉建工部命令,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他们从上海江湾培训基地,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大东北一一东三省。 103第一代建筑人的妻子们,尤其是建筑5师的军人妻子们,大多数是农村的。从山东、上海、江苏、及其它少数个别省份,她们拖儿带女的奔向了,寒冷的吉林省长春市一汽的建筑工地。 从此她们就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随着岁月的变迁,虽然企业名称几经变更换至现在的中国建筑。她们也慢慢地失去了青春,走向衰老。 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战争遗留下来的满目疮痍,及待修复和建设。 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就是他们义不容辞责任,扛起枪是为了推翻一个旧世界,放下枪是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第一汽车制造厂</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二、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由于建国初期的贫穷和落后,大家勒紧裤腰带共同过紧日子,建设新中国。<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授命大会</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建筑行业,在野外作业工作性质的本身就非常辛苦,年轻的母亲们到了长春一汽之后,住的是简易的房子一一大马车店。 那时的母亲们还年轻,有少数结婚早的人,是在建国前结的,生的大孩子是建国前的;大多数人是建国后结婚的,因此生育的子女还不多,小家庭的日子倒也温馨。可以见见大世面,看看那个时代,发达的大工业城市,使刚从农村出来的人多了一份好奇心和新鲜感。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她们感觉到了大城市是快乐的。偶尔的思念故乡,也被新的、军人的遗留习惯生活方式所冲淡。 她们即将离开人生的第一个建筑工地的生活方式。 长春一汽经过三年的的艰苦施工,1955年,一汽厂房基本建成,如期完成了3年建成一汽的任务。一汽是建国后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之一。<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混凝土搅拌站</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1955年5月,建筑5师正式集体转业,由原供给制改成工资制,成为了真正的建筑企业职工。<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富拉尔基火车站</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三、建设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械厂 <h5><b><font color="#167efb">第一重机厂基础桩</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1956年,开始建设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简称一重),也是国家“一五”计划工程之一。母亲们又随父亲进入了,白山黑水的黑龙江省富拉尔基一重工地。这里的气候比一汽更加恶劣更加寒冷!<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第一重型机器厂</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富拉尔基历经两年的建设时间,建成投产。她们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已经生活了五个春秋。见证了一汽的建设,又见证了亚洲最大重型机械厂,中国最大铸锻钢生产基地的建设历程。<br> “共和国基础工业的长子”,她们是看着一天天的长大。然而她们的孩子也多了,也大了,从老家带出的老大,大多数是1950年左右出生的,在东北出生的老二、老三,还未上学,不少男孩子取名字,后面是这个阳那个春,笔者大哥的小名就叫沈阳。即有纪念意义,又好记。然而她们的家庭,由于孩子的增多,逐渐长大,吃饭人口越来越多,她们的经济负担,也随之增大。 四、建设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简称二重)、东方电机厂(简称东电)<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学校开学</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1958年8月,建工部决定,将“直属工程公司”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调往四川到德阳建设二重、东方电机厂,江油工业区的建设。<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在德阳出生的孩子,大多数在这个医院接生。(蔡杰摄影)</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她们随单位千里转战到巴山蜀水的德阳,在这里她们遇到了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60年代初期前苏联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威胁逼债又天灾横行之际一一“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1年)。<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德阳老家属区一角(蔡杰摄影)</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二战之后前苏联有英雄的母亲。中国有人多力量大,好办事!大的外部环境国家面临这种困难情况,小的家庭困难面临儿女增多,那个时候,一般家庭子女比较多,子女少的三四个,多的七八个,还有老人要养。所以一般家庭负担都比较重,吃饱饭是第一需要!<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德阳老家属区一角(蔡杰摄影)</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年轻的母亲们,为缓解家庭生活压力,带着学龄前的孩子们,到德阳绵远河的河滩上,筛砂石料、装车,小孩就放养在河滩上,或者是锁在家里面,再小的孩子就找人花钱看护,五毛钱一天。我家就是这种情形,我二哥及我,找的是隔壁邻居邓妈妈看护,我的母亲也在河滩筛砂石料装车。<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德阳南塔寺</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德阳105老楼</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德阳105老楼</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周德才大哥的大弟弟周德阳,就是经常带到河滩上放养的。她们披星戴月,顶寒冒暑,风雨无阻,早去晚归,一天往返一二十里的步行路程,含辛茹苦,即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还要做饭做家务。 那个年代是低工资制度,一天挣块八毛钱,以贴补家用。<br>个人往事回忆录: 1、据1959年出生的,肖立新回忆叙述: 他特别佩服山东的母亲们!印象很深,任何情况下孩子都能吃饱饭,各种粗粮和地里捡的食材都能烙成香喷喷的煎饼,而且越是粗杂食材磨成浆的煎饼越好吃。特羡慕山东的同学总是有吃不完的煎饼和炕饼,粗粮细做,余粮盈余啊!那个年代顶大事了,像我和蔡杰这些家就是个断粮饿肚子,了不得啊!一言难尽啊! 2、据1951年出生的,14岁上班,15岁到达县,周德才回忆叙述: 2022年4月25日晚18:07,进入“三年自然灾害”,经济、物资困难时期时,随着家里孩子的增多,粮食不够吃,大家到处找地种,到处挖野菜,不管是捡地瓜、捡麦子、捡煤渣,都到地里去捡。母亲都带着小孩去捡,那时候种了好多地,不种地的话,肯定大家都活不出来的。找地也不好找,那时候就在田边小埂、路边有块地挖出来就种,还要去捡粪回来施肥,地里种的农作物才能长出来,就这样不少家庭连这样的边角地都找不到。 2022年4月25日18:08,由于粮食食品的紧张,当母亲的都是等家里头的人吃饱了,吃完了,桌上留下一点仅有的残汤剩菜,凑合着吃一点,剩的少就少吃一点,随便吃点,一般母亲们都吃不饱,有点东西总是先紧着孩子们吃。 她们那时候上班,都是走路,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单边有一二十里路,跟男职工一样,工地拉车,挖深坑基础刨土,那时候我在水电厂(东电)上班,和我母亲一起打零工。那个大电机基础坑和机床的基础坑十几米深,里面的土方都是我和母亲她们一个个挖岀来的。 2022年4月25日,那时候家里面,当母亲的最累,回家以后孩子们要洗洗,衣服破了全靠缝缝补补,还要纳鞋垫,纳鞋底做鞋,织袜子、织线裤、织线衣。现成的衣服、鞋子、袜子,买不起啊!都靠她们自己做,白天上班像男人一样,干重体力工作,晚上还要干家务活,所以她们非常累,非常的辛苦。 2022年4月25日晚18:09,虽然母亲们那时干的是临时工(四川话叫零八天),但是她们干起工作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母亲这一代人的工作精神是不得了,非常的令人感动和敬佩,说起来都热泪盈眶。 2022年4月25日晚18:10,我给你讲一个非常感人的事情。那时候水电厂(东电),我最早上班的时候(14岁),现在一说你就明白了,那个水磨石地坪,要用水磨机磨出石子来。但是,踢脚线,边角部位,小洗手间,小厨房平台板,机械没法磨,全靠母亲这帮干临时工的磨,用手拿三角磨石磨出来的。<br>母亲们用手拿着三角磨石磨,发的线手套也不舍得戴,线手套拆成线,给家里人织成了线袜子、线衣,就这么天天用手去磨,手都磨破了,磨的钻心的疼啊! 2022年4月25日晚,家里有的时候放的发霉、发馊的饭菜,别人都不吃,母亲们舍不得扔了,她们都要给处理了吃掉。<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徐佑福的母亲</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3、2022年4月26日下午,据蔡杰曲艳茹、周德才、徐佑福,三位大哥、一位大姐的回忆,在德阳时居住的分布情况大致是:<br>厂西区(平房)、102、工农村、动力站、东电、北街头、医院、火车站大房子、大灰楼(1958年盖的,24小时放卫星盖的曲艳茹家住这里)、木材厂(龙德生家、张国栋家、耿世才家、王胜国家等住这里)、红楼(是中学老师住的)、小平房(李敦良家住的),105栋八角楼、105有展览馆(俱乐部)。 4、2022年4月26日下午16:06,我在《103二公司老同事群》里,发出了一条信息和一张蔡杰曾给我提供的老照片,老照片是12个中年妇女的照片,于1966年4月15日在德阳照的。12个女“家属工”当年的集体照,她们当年是一群年轻的母亲们,普遍年龄在三十岁左右,青春似月的好年华。时隔五十六年后,在群里面让大家帮忙,认出照片上人的名字:请各位大哥、大姐、老领导帮个忙,把下面这张照片的妈妈们的名字写出来,或者是她们儿女的名字。谢谢各位的帮助!<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蔡杰提供的母辈们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5、2022年4月26日,下午,17:43,蔡杰:没有多少人知道或记得她们的名字,这就是103母亲们的光荣和悲哀。可是她们却是103铁军的一份子。<div> 这张照片上的人,基本上都是住在德阳,105东八角楼的一个小队的人。记得王维群的母亲是当时的队长,我亲眼所见的有,在绵远河里挖砂、装车,在二重厂里挖沟等,都是出大力气的活。<br></div><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蔡杰的母亲</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6、2022年4月26日,下午,17:43,恋弟(赵春立):都是英雄的母亲。严父慈母随故去,音容笑貌留肖儿。 7、张忠勤:我的记忆中母亲在绵远河筛过砂。 8、恋弟(赵春立):主要是回填管沟,建筑行业八大工种她们是十八种全来,除了技术活,拉、扛、挖、抬、烧、浇、磨、扒、扬,全干! 9、李世妹:妈妈们全是家里家外的全能人。 10、2022年4月26日晚18:11周德才:我是六五年初一升初二时,放暑假去干临时工的,和我一起的王小平,冯连法的母亲是队长,闫秀珍的父亲是工长。 11、恋弟(赵春立):忆及父母在那个艰苦岁月的艰苦奋斗史,真使我们泪流满目。 12、2022年4月26日晚18:27,李世妹:记忆中我的妈妈,在德阳单位职工这种情况下,家属幼儿园看小孩。 13、2022年4月26日晚18:27,刘兰萍:这些老阿姨为单位出了一辈子力。什么活脏,什么活重,干什么活。 14、2022年4月26日晚18:29,李世妹:妈妈们付出了一生工作的辛苦,但一生没有得到什么保障。<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周德才的母亲</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15、周德才:我们的母亲不但要上班,还有更多的家务要做,我们想想这几十年,父亲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时间?只有母亲陪伴着我们! 16、2022年4月26日睌18:32,宗守瑜:看见陈露清发老照片,思绪万千,咱们这一代人的母亲,一批伟大的平凡人!当时国家劳动政策的原因,她们在企业的身份称为“家属工”。拿着最低的报酬,日一块一角钱。干着工地最累的活,挥镐挖土,扬锹装车,正式工不干的都是她们干!想想都落泪,她们才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伟大妇女!我们的妈妈……。 17、恋弟(赵春立):向英雄母亲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忆往事不堪回首,想将来任重道远。 18、2022年4月26日晚18:44,李敦良:向英雄的母亲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张国栋的母亲</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19、张国栋:母亲这个永恒的话题,令多少文人骚客泼墨写意,千古不变。可我们建筑人的母亲们,她有其更加和其它母亲们不一样的经历。母亲们随着丈夫,从故乡到大东北,从大东北到大西南,从大西南到大中原、到华北平原……。计划经济时代,祖国一声令下,她们随着丈夫南征北战,铁军的旗帜有她们的一半,一点也不为过。二重厂、东电、东汽等大三线,有她们的汗水浇筑,绵远河的砂石是她们一锹一铲筛得,是她们一锹一铲装到车上运往各个工地。是她们到黄许砖厂一块一块砖的装到车上,运往工地各个角落。妈妈们披星戴月,奋战在一线,那里艰苦那里有妈妈们的身影……致我们伟大的母亲!<br><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郝杰的母亲</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20、2022年4月26日晚19:43,郝杰:103伟大的母亲太多了! 21、2022年4月26日晚21:15,周德才:我记得在105还有副业队,种地、缝纫铺,缝纫铺好像是王明法校长的爱人在管。 五.建设国家大三线战备工程062、064基地 1966年,建工部决定以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一公司)为主,同时抽调(在西北)从事国防建设的建工部(第五工程局五公司)等17000余人,组建“长江工程指挥部”,进驻(达县地区)承担062、064国防尖端重点工程战备建设任务。根据中央对大三线国防战备工程的建设方针:“山、散、洞,依山傍水扎大营”。<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三线建设代表</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通往胡家街的小路</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国家一声令下,辗转迁移又开始。他(她)们奔向了宣汉县的土主、大城、石板(机械化施工公司即5团)、双河(公司机关)、王家沟、张家湾、胡家、万源白沙等地,开始了在群山环绕的064、062基地,进行艰苦的建设。<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胡家街龙光头</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胡家居住的老房子</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064基地的生产厂,主要在土主104厂、105厂、140厂和胡家7111厂,后064基地并入062基地,取消了064基地的编号。<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胡家居住的老房子</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胡家居住的老房子</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1.2022年3月17日,肖华寿:当时那批老五师的领导和师傅们真是不容易啊!子女都比较多,而且大多数家属都没有正式工作,生活真的是非常艰难。上班下班都是补了又补的工作服,发的新工作服都改了给孩子们穿,线手套拆了织成线裤、线衣和袜子等给小孩御寒,真的是将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就这样有的还是要靠连队的互助金,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但这些老领导、老革命、老师傅们还是那么敬业,那么勇敢的面对困难而毫无怨言,真的是值得敬佩!(摘自《洛阳市搪瓷厂(103)二公司》美篇里的评论)。 2.2022年3月28日,肖华寿:我是原十一连起重工,在103工作了十年(1971~1981),胡家五年,河南五年,所以还是对当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记忆。(摘自《洛阳市搪瓷厂(103)二公司》美篇里的评论)。 3.2022年4月26日晚18:27,李世妹:从德阳到胡家后,母亲在工地干挖沟填沟、泡沫厂搬运的工作,靠出大力挣钱维持家中生计。(摘自《洛阳市搪瓷厂(103)二公司》美篇里的评论)。 4.2022年4月26日下午17:55,老同志:在胡家7111厂房屋面保温泡沫混凝土是由机运处那些大嫂,生产制作的。 5.2022年4月26日晚19:55,李世妹:在胡家7111厂用的泡沫混凝土,当时是叫四营(到洛阳后叫机运处)的妈妈们干的,我妈妈也在其中,陈露清你妈妈,还有王翠英妈妈,我记得是特别清楚,妈妈们回家还会说做泡沫混凝土工作的事情。 六、103人的情结源 1968年,建工部军管会,决定“长江工程指挥部”更名为“103工程指挥部”。从此“103”在二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子女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建一代、建二代、建三代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传承历史记忆。从此他(她)们贯以“103”人而自豪,一个特殊历史时代的符号。 1、2022年4月27日下午15:37,老同志:与我父亲工作的老同志,特别留恋老一代敬业的精神,大嫂们精护持家,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可贵的母爱之心。 2、2022年4月27月下午15:57,老同志:国家建委考虑到103这部分同志北征南战,无安居之地,北方人带家居多,才在洛阳划块地给落户扎寨。后来建小三线,将贵州101指挥部和103指挥部合并到长沙。故103张铎到长沙。后唐山地震去了唐山成立二局,原贵州101在长沙成立五局。所以,二公司的知青一部分招到了五局工作。 1972年底,先遣人员到洛阳基地进行测绘工作。 1973年,国家建委决定将其直属的“第五土石方工程公司”划归103指部。 1973年,从四川达县县城、宣汉县的土主、大城、王家沟、张家湾、胡家、德阳等地的人,开始奉命往洛阳调迁,建设洛阳基地、邮电部五三七厂(生产程控电话交换机)。往往有的是父亲先调走,母亲后走在四川带领着众多的子女们。 1974年,国家建委决定将“103工程指挥部”与“101工程指挥部”合并,组建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局机关设在长沙,主要承担“小三线”和“湖南工业省”的建设任务。 七.川豫大迁徙的艰难困苦 1973年后,从1958年开始入川,到1973年,开始陆续大批搬迁,在四川至少生活了十五个春秋。 在四川这十五个春秋里,母亲们由青年已人到中年,家里的老大、老二,少数人在四川已结婚,但是大多数子女未婚,母亲们又在为儿女们在四川开始做家具。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父亲先调往洛阳建基地,家属子女后搬家,仍留在四川。家里做家具的重担,就由母亲来操持谋划。由于她们长期在建筑工地干活锻炼的结果,见多识广,培养成了泼辣,雷厉风行,内外一把好手的性格。她们是名符其实的“半边天”。指挥大点的儿女,上山到当地农民家买木料、请木工师傅做家具,既辛苦又操心。 1、2022年1月10日,陈露清:我的父亲也是先到洛阳,有一次大姐、大哥、二哥,从四营走过一湾水窝子,去襄渝铁路桥上山买木料,很晚了还没回家。母亲带着六岁的我和三岁的我弟,走到铁路桥附近,那晚天上还下着小雨,朝着山上歇斯底里的大喊着,嗓音里带着哭腔,好在大姐、大哥、二哥,扛着木料安全返回,母亲们为做家具操了多大的心啊!<br> 快要搬家时单位里发了草绳子、草垫子,给家具打包装用,母亲们带着半大孩子们,还要亲自指挥,给辛辛苦苦做的家具包装好……。(搞自《103二公司.川.豫.大迁移.童年的回忆》美篇里的内容)。 2、2022年1月10日,刘兰萍:那时候的人真辛苦,什么都要自己干,今天我们的生活真幸福啊!什么都买的到。搞自(《103二公司.川.豫.大迁移.童年的回忆》美篇里的评语)。 3、2022年3月11日,张国栋:厂房、宿舍、马路、几道湾的公路,锣鼓山,胡家小街,一条水流汨汨的小河。留下了我们建一代、建二代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共和国建设的辉煌。(摘自《登胡家云城寨的联想》美篇里的评语)。 八、初到洛阳的工作 初到洛阳时,母亲们的工作,依然是干建筑活多。一部分人在预制加工厂搅拌站筛砂石、卸砂石、往皮带运输机上上料;一部分人在卸水泥,薛叔权的老伴带着一帮母亲们,干着又脏又累又苦,又容易产生职业病的活;一部分人在王城公园的对面,地委专署工地做助理工,给瓦工传砖、传砂浆。<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洛阳市挂面厂筹建</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1、2022年3月17日,肖华寿:单位到洛阳后建了搪瓷厂,解决了家属的工作和身份问题,的确为公司职工解决了切身利益问题,善莫大焉。(摘自《洛阳市搪瓷厂(103)二公司》美篇的评论)。<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陈露清的母亲</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陈露清与母亲合影</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2、2022年4月20日,陈露清:我家1974年从四川胡家搬到洛阳后,我的母亲在加工厂搅拌站,筛了一年多的砂石料。干了一年多以后,我母亲就进了搪瓷厂搪烧车间工作,挑大钗,将盆子等产品挑送进高温炉子里,烧好了再挑出来,高温作业环境!想起母亲自长春到富拉尔基,到四川德阳绵远河筛砂、石装车,用于二重厂、东电的建设,到达县地区宣汉县胡家在搅拌站,做泡沫混凝土。又从胡家到洛阳在加工厂搅拌站筛砂石,一路走来,干着建筑行业的临时工。到了搪瓷厂工作以后,有了正式工作(虽然是大集体),但感觉不一样。(摘自《洛阳市搪瓷厂(103)二公司》美篇里的评语)。<div><br></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母亲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父母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父母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父母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母亲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父亲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母亲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母亲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的父母照片</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口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作业《烛光里的妈妈》</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3、2022年4月26日晚18:11,曲艳君:到了洛阳后,妈妈到了服务公司小卖部干出纳,搪瓷厂成立之初,我妈就在厂里干出纳工作,直到退休,教过我算盘,教过我除法。 4、2022年4月26日晚18:27,李世妹:到洛阳后母亲在二公司服务站生豆芽、做豆腐,起早贪黑,为了豆芽发菜中不损坏,每天后半夜2~3点就得去浇一次水,特别辛苦,但妈妈从来无怨言,任劳任怨。<br>为解决家属就业问题,单位成立了最大的厂子一一搪瓷厂,搪瓷厂解决了很多家属和子女就业的问题。这个厂是103二公司办的最好、最大的民营大集体企业,发挥了解决就业的重要作用。辉煌了20年(1976~1996年)。 5、2021年12月11日,孙辉:二公司洛阳市搪瓷厂,是二局内部众多自办大集体,解决家属就业的一面旗帜,从人数上,规模上和取得的辉煌成绩上,都是屈指可数的。搪瓷厂不但解决了二公司部分家属的就业,也稳定了很多家庭关系和孩子的入学,也更好地支持了爱人在前方冲锋陷阵。它也必将写入二公司史册。摘自(《洛阳市搪瓷厂(103)二公司》美篇里的评语)。 后来单位陆续成立了轮胎厂、纸盒厂、五七加工厂、最大的搪瓷厂,母亲们的工作环境才开始改变。免去了去工地每天奔波之苦,免除了无法照看子女之苦,免除了工地艰辛的临时工,工作环境稳定了下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期,母亲们劳碌了一生,逐渐退出工作岗位! 103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代号,始于建设国家大三线,战备尖端工程时的达县地区;兴于初进洛阳时,名于转战全国建设的重点工程! 单位机构经历变革,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建二代、建三代的小子弟兵们,对这段历史大多也朦朦胧胧,为此笔者专门请教,原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党委书记张继平,他对二局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演变过程非常的熟悉。请他写了这一段单位历史的变化发展情况。他非常支持并欣然接受。 2022年4月29日下午15:22,张继平:露清,如引用,以修改过的为准。二公司前身是华东野战军步兵99师295团,上海整编后,为建筑五师十三团,到长春后为直属公司104工区,到富拉尔基后改称三处,南下四川德阳后,直属公司改为建工部一局,三、四处(十四团)合并,成立建工部一局一公司,公司下设六个工区和木材厂、动力站等,后改工区为工程处。当时一公司很大,力量强,现驻德阳的华西四公司,就是一公司105工区改建的,主要是十三团的人。 1966年,成立长江指挥部时,老一公司分拆成二个公司和直属处。现三公司为一公司,二公司是现在的北京建工五公司;现二公司为长江三公司,直属处后更名为四公司。二公司调回北京后,长江指挥部更名为103指挥部,现三公司当时为一团,二公司为二团,现四公司为三团,安装公司为四团,后建工部一直属土石方大队划归二局,为土石方五公司。 101、103指挥部于1974年合并成立二局,101的一公司为二局一公司,二公司序号不变,原103一公司改为三公司,三公司改为四公司,安装公司、土石方公司为专业公司,不称号码公司。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尾声</h3> 感谢群内的:老领导、老大哥、老大姐、曾经的同事、群友,热情帮助提供珍贵的回忆资料和珍贵的老照片。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原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党委书记张继平、原二公司工程师肖春涛、原二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洪川、原二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同禄、二公司机运处老领导宗守瑜、二局三公司老领导周德才,徐佑福、李敦良、张国栋、原机运处肖华寿、蔡杰、肖立新、周德阳、赵春立、张忠勤、郝杰,原二局活性碳公司孙辉,二公司曲艳茹、刘兰萍、崔风云、李世妹、曲艳君、郑逢春、张国栋等人!</p> 文中尚缺一些感人的资料,但无法一一获得;也有非常感人的幕后英雄,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过着平淡的生活,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奉献留给了献身事业的人,但也不便表露,深表遗憾! 文中有错误和不实之处,请看过此文的老领导、老大哥、老大姐、曾经的同事、群友,指出帮助更正! <p class="ql-block">待续未完,草稿,待修正。</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3日早 6:56</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曲艳君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蔡杰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蔡杰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蔡杰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蔡杰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5><b><font color="#167efb">蔡杰提供</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备注:为使群友方便回忆过去的时光,流金岁月,岁月如歌。特收集部分德阳的老照片以供怀念,今后会不断补充老照片。 <b><font color="#167efb">(群友读后,对103母亲心怀感慨之言,摘录部分。)</font></b> 1.张继平:@陈露清 满纸慈母情,一把辛酸泪。 2.陈同禄:图文并茂,让其经历者感慨:字字句句叙述着以往……幅幅珍贵的照片,勾起深深的怀念……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挥之不去,永驻心间! 3.邱民:@陈露清 晚上好!看了你的美篇,我也被感动的流下了泪水。虽然我没有当“家属工”的母亲,但我生活在103这个大家庭里,以发小、同学和朋友们的母亲身上,看到她们的艰辛和困苦。她们用丈夫不多的收入,承担着维持家庭生活的重任。用自己仅有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担负起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一点,勇敢的用自己廋弱的身躯,又担负起“家属工”这项连男人都不愿干的繁重体力劳动。虽然她们所做看起来都十分的平凡,但在这平凡之中却展现出她们母亲精神的伟大。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向伟大的母亲们致敬!@陈露清 辛苦了! 4.周连娣:@陈露清 又一次被你的文章感动😹!103的母亲是多么可爱、可敬、可亲、可歌可泣!许多美好的回忆浮现在眼前……103的子女们永远忘不了母亲们的辛苦付出向她们致敬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5.曹亚洲:陈露清写出了一个103二公司真实的母亲在风雨六十丰的艰辛历程。写的很贴,事实很翔突,是一篇很好的回忆录。在母亲节到来之际,看到这篇文章,可告慰逝去的母亲在天之灵了。陈露清好样的,用心写了一篇檄文。给你点赞。 6.赵春立:@赵春@ ,! 再忆母时泪沾衣。颇有同感。 7.闫忠华:@陈露清 文章写得太好了,更加感恩母亲了,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我二姐的孩子是中国农大的博士,我儿子目前是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钢琴系博士在读,感谢母亲对我们及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 8.周德才:我们这一代隨父母南征北战光小学就转了四,五次学校!要不是母亲教育的好!怎会大部都成为企业的骨干!@陈露清 写她们与艰难困苦作斗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和国家的贡献!对儿女的关心和教育! 9.张国栋: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母亲们撑起那片一个家蔚蓝的天。儿女们丈夫们的心中的女神。@陈露清 10.吕润英:@陈露清 美篇制作完美,图文并茂。叙述完整,内容十分感人!记载了1O3的母亲们跟随基建工程队辗转南北,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一边带着孩子,一边打着零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拿看最低的工资,毫无怨言。向伟大的母亲致敬!祝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 11.王福华:@陈露清 深沉的历史记载,见物思迁一切似乎又在见前。德阳石板小街、钟鼓楼、石排坊丶东大桥丶南塔,尤其是南塔,是我们儿时最喜欢的去处,因为我家就住在东拐角四门,伙伴众多。 12.孙辉:@陈露清 作者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文章讲述了第一代中建二公司人为了祖国建设事业南征北战,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背后的女人们的经历。这些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为了让丈夫在前方安心工作,跟随丈夫东奔西跑,在艰苦困难的环境里,一边带着孩子,一边打着零工,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感人故事! 13.徐佑福转发他大姐:老弟你们什么时候在收集这些资料看到这些文章想想老妈吃的苦让我心痛落泪老妈这代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任劳任怨都是伟大的母亲<br><br> 14.郑逢春,5月4日:露清,关于母亲的回忆讲述,真实感人,母亲们,给了我们生命,带领我们这代人长大,他们身体力行,面对当年艰难岁月的挑战,担起家庭与社会的重担,也传给了我们坚韧耐苦乐观向上的性格。他们确实是伟大的。 <b>现在的、曾经的,103人的母亲的照片,随时补加:</b><div><b><br></b></div> <h5><b><font color="#167efb">郑桂兰母亲-85年于唐山</font></b></h5><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5elq0u9?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e_prerender_url="complete"><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看李世妹美篇《少之时回忆~木材厂》的感想</a><br><div></div> <a href="https://www.meipian0.cn/3tj0mya2?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e_prerender_url="complete"><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建二局二公司(103基地乙区的变迁)</a><br><div></div> <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vnj97c?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e_prerender_url="complete"><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建103表情包</a><br><div><br><div></div></div> <div><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ajtnhy?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103二公司1974年度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光荣榜</a><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