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阳和坡知青大院、小石子村一日游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3日,因疫情防控,不能出省,我和同学相约去登大同市名山采凉山。我们从云冈区新平旺出发,走三环路,转同煤快线,再转御河东路、西路,二析路转乡道至镇川堡村 。然后走山间小路至前往道士窑村的土路时,被当地森林防火防疫检查站劝返。不得已,转向西寺梁山,游览了慧泉寺和冯太后大同方山永固陵。因这里与内蒙古丰镇市交界,卫生防疫部门打来电话说您是不是出省了,回来要做三次核酸检测还要居家隔离。我好一番解释。几经周折,我们下午,游览了阳和坡知青大院和小石子村。</p> <p class="ql-block">这是前往冯太后方山永固陵的路,这条路很特殊,用砖铺的,路起伏不平,走过时发出震耳的胎噪声。</p> <p class="ql-block">冯太后方山永固陵。这里浅尝辄止地聊聊这位冯太后传奇一生的冰山一角。</p><p class="ql-block">我想大家对她在政治上的卓著功勋也有一定了解。</p><p class="ql-block">她的主要政绩有:临朝摄政、诛杀权臣、太和改制、奠基孝文。</p><p class="ql-block">汉代的吕后是我国实行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p><p class="ql-block">唐代的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p><p class="ql-block">慈禧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位时间仅次于康、乾;</p><p class="ql-block">文明太后冯氏则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划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她使这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国家空前强盛,而且加速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为后世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她本人从逆境中挣扎出来,走向权力巅峰的历程,对今人来说也充满了励志色彩的。(文字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方山上废弃的营垒,述说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村落有一个新的记忆,那里曾经有一代人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青春时光,他们就是阳和坡的知青。</p><p class="ql-block">村落在雷公山脚下的阳和坡村,一个很古老的村子里曾经来过三批知青,因为知识青年的到来,给这个小村子里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朝气。</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入村插队的是大同矿务局的知青,共有21人,具体时间为1973年12月,他们来自大同矿务局一中。</p><p class="ql-block">第二批入村插队的是内蒙安装公司知青,共有15人,具体时间为1976年8月。</p><p class="ql-block">在1973年至1979年间,有各单位的子弟零星、陆续入村插队,共计12人。</p><p class="ql-block">因为他们的到来,村子里把村中最好的砖瓦房让给了知青,这里便有了知青知青宿舍,随后有了知青食堂,虽为粗茶淡饭,但他们胸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理想,扎根阳和坡,与山水为伴,与自然为邻,开始了他们热火朝天的知青生活,一年年、一批批,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展示着青春的风采,他们从校园课堂走向田间地头,与当地的社员共同建设着阳和坡,他改变着山村文化,山村文化也改变着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这里他们不仅学会了田间劳动,也学会了做饭。</p><p class="ql-block">每天他们都要去田间去劳动,也要去食堂做饭,艰苦的生活条件,也要做出新的花样,正如一个回村探望乡亲的知青说,那段记忆终生不能割裂,经常能想起知青的那段不寻常的经历,也许是每天的劳作很累,或许是年轻的饭量重,反正感觉食堂里的小米粥很香,让我们至今都能想起来,偶然炒个鸡蛋,能高兴好几天,因为那里的鸡蛋永远是那么的好看,黄的让人食欲大增。</p><p class="ql-block">现在村里为了留下这份记忆,最近他们重新将这个食堂开了起来,只为曾经的那份情怀。</p><p class="ql-block">曾经的现实,今天的梦,一切都是那样熟悉,食堂还是当年的样子,宿舍还是那样的亲切,知青图书室还能看到当年的毛选,活动室依然可以听到那悠扬的耍孩儿唱腔……(本帖文字选自《雁同文化》作者为七矿老乡老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