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朋友圈”说开去</p><p class="ql-block">——从网文“少发朋友圈”想到的</p><p class="ql-block">韦 文 高</p> <p class="ql-block">最近看到一篇网文,该文建议少发“朋友圈”,说朋友圈都不是朋友。我对此文观点有保留,为此说点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一、没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国与国是这样,人与人也是这样。“利益”不单指物质,还包括精神,比如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等等。而且,网上的“朋友圈”多数与物质利益无关,更侧重精神文化层面:志同道合,爱好相近,水平差不多,有可切磋交流之处。说粗一点:可以尿到一个壶里。</p> <p class="ql-block">同学群</p> <p class="ql-block">战友群</p> <p class="ql-block">二、“朋友圈”有大有小,说“圈”没有圈,边界不清,是虚拟的。</p><p class="ql-block"> “朋友圈”是一个网络新名词。“圈”是无形的,不固定的,没有约束力,云聚云散,自由组合。不像刘关张“桃国三结义”要拜天拜地。圈有大小,小的三、四人,多的一群人了,如同学群、战友群、同事群、老乡群,等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基本上只是朋友,比较松散,不是一级组织。</p> <p class="ql-block">天下没有不散的“朋友宴席”</p> <p class="ql-block">三、天下没有不散的“朋友宴席”</p><p class="ql-block"> 朋友圈是相互取暖的,彼此平等的,是自由结合的,若因某种原因,如话不投机,相互误解,或者羡慕妒嫉恨,不够温暖了,朋友圈就会逐步弱化,以至瓦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应验了。特别是老人群,身体越来越差了,烦不了了,寻求清静了,主动或被动离开“朋友圈”,也是正常的。</p> <p class="ql-block">四、“朋友圈”既是朋友,又不是朋友。</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网上的“朋友圈”都不是朋友,那是一群观察者(看而不说),谄媚者,说假话者,幸灾乐祸者,羡慕妒忌恨者.....,所以不要多发文到朋友圈。其实说的不完全对。“朋友圈”基本上不是朋友,这一判断是对的,但正因为不是朋友,不认识你,才比较中立、公正,不会对你特别亲,也不会对你特别恨。对你羡慕妒忌恨的,倒是熟悉你的,跟你肩膀差不多高的朋友多。比如我的同学,他过去跟我差不多,现在爬到我头上了,或者学有所成当了什么“家”,或者经营有道成了富翁,又或者当了大官,口气大了,我心里就不服了,就“羡慕妒忌恨”了。反之,我不认识的人上去了,哪怕他是“阿斗”,我都没有什么服不服的了。</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刘关张桃园三结义。</p> <p class="ql-block">五、人人离不开朋友,要交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这么说,“朋友”不是最难处的了吗?不是,那只说了问题的一面。另一面,也是主要的,朋友是一个相互帮助的群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人是群体动物,任何人,本事再大,都离不开朋友,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孤军奋斗是成不了大事的。没有朋友的人精神是痛苦的,所以每个人都要交朋友,一个,两个,三个,越多越好。但是,交朋友也是一门大学问,是有原则的,有条件的。最起码要以诚相待,要心灵契合。既能互相纠错,还能互相包容,不能像特郎普总统那样,一言不合就耍性子“断交”,“退群”,这样做,对双方多年的友谊都是伤害。朋友在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这是主流。朋友有很多种类,酒肉朋友、唯利是图的朋友,口是心非的朋友,这些“朋友”不宜交。</p> <p class="ql-block">2016年老韩同学到中大医院看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六、最好的“朋友”是夫妻,要十分珍惜。</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视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为挚友,並总结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想他说的意思,不是不要多交朋友,而是交个知心朋友不容易,交了就要很珍惜。由此我想到,“人生得一知已”,不就是“夫妻”吗?一对一,相濡以沫,白头谐老,不是最好的“朋友”吗?这一“知已”,同床共枕,繁衍后代,同甘共苦,孝上慈下,爱国爱家,百年好合,多美呀?朋友圈迟早是会散的,这个“一对一”、“一帮一”、“一对红”的关系,才是最持久的。当然,这个关系比朋友关系坚固得多,因为它还有契约,那就是“结婚证”,是受法律保护的。有位大导演说“那不过是一张纸”,这是为他不领证,白白睡了人冢美女几年的说辞,是漠视法律的行为。不过,夫妻关系的前提也是要心灵契合,还要互相包容,才能保鲜、维持下去。著名词作家乔羽夫妇金婚,记者请教有什么“婚姻保鲜”的经验,乔羽笑说“一个字:忍”;再问夫人,夫人曰:“两个字:一忍再忍”。他们的回答,是几十年人生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差异就是矛盾,有矛盾就要先“忍”一下,然后再慢慢磨合,相互靠近,趋于统一。夫妻,包括朋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新鲜。否则,就会崩溃。</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与鲁迅。</p> <p class="ql-block">韦文高、祁娟夫妇1970年1月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韦文高丶祁娟夫妇切生日蛋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