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放下了手中1975年的日记本,又拿出标着“1985年”金字的老旧年历记事本,翻开当年记录下的点点滴滴,青春年华的另一个十年,就像车窗外的风景画卷一样,再次倒映眼帘,疾驰飞过…..</p> 三十岁生日篇 <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1985年4月7日,我迎来了自己三十岁的生日,迎来了而立之年的三十岁。</p><p class="ql-block">二十岁生日那天,我是远离父母,在昆明跑马山下的军营里渡过的。而在三十岁生日这一天,我仍是远离家人,还更是远在异国他乡的日本大阪,迎来了我的而立之年。</p><p class="ql-block">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我是戎装在身,英姿飒爽;而三十岁生日来临之际,我已換上白领制服,温文尔雅。我这青春年华的又一个十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万花筒般的多彩纷呈,五颜六色!</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我,已经脱下军装两年多了,走进了北京市旅游局与外商投资合建的北京京伦饭店,这是当年在中国北京第一批建起的三家合资旅游大酒店之一,我穿上了白领制服,成为了酒店的一名管理人员。</p> <p class="ql-block">三十岁生日当天,当时我正在日本大阪市的日航酒店里,与北京的三位同事们一起被送来研修学习饭店管理,我们一行已经走过日本多个城市,历时一个半月左右,准备过两天就要回国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 ,第一次来到日本学习培训,带着新鲜好奇的学子心情和认真琢磨的学习态度,我几乎天天抓紧时间写日记,记下了很多工作学习的细节,记下了不少社交活动,也记下了在工作学习之余的假日里,游览观光的美好体验。</p> <p class="ql-block">我生日当天日记的第一段是这样开始的</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的生日,从凌晨开始时就一直不能入睡,从三点一直等到天亮,六点就起来洗澡,然后一直等到吃早饭。</p><p class="ql-block">从今天起,我就进入了而立之年,回想三十年的生活,感到既平淡又不寻常,从一个小孩成长起来,直到现在,似乎开始明白人世间的艰辛不易…..”</p> <p class="ql-block">写下第一段,思考之余,我放下笔,走到房间门口 ,从门缝底下捡起了酒店赠送的英文报纸“每日新闻”,眼睛一亮,一则小短文瞬间吸引了我:</p><p class="ql-block">“星期天. 4月7号 . 1985年。今天是你的生日。”</p><p class="ql-block">(哇塞,这是写给我的吗?)</p><p class="ql-block">“你要寻找能提升自己和自己事业的富有想像力和创新力的办法和道路。”……</p><p class="ql-block">我感到这真是太巧合了吧,难道知道我在异国他乡渡过自己的而立之年,外国的报纸也要准时赶来为我祝福吗!也要给我的人生出谋划策吗?我欣喜的马上把这篇文章剪下来, 保存在日记本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碰巧是星期天,我们同行的四人正好又同时休息,生日赶上假日,这也不要太好太嗨皮了吧(Happy )!</p><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半,我们京伦饭店的日方总经理(Hasebi先生)如约而至,带领我们四人乘出租车,驶向市中心大阪城堡公园去观看樱花。</p><p class="ql-block">据说今天是大阪城的樱花会全部盛开绽放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四月份正是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的好季节,这几天即使走在大阪的大街小巷,随处也都可见樱花飞舞,花雨漫天。</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游人如织,有携家带口来踏青游玩的,更有许多像是公司同事们或社团组织的人群们,分别围坐聚会在树下或河边赏花谈天。</p><p class="ql-block">鳞次栉比的樱花树,摇曳生姿,飞飞扬扬,妩媚动人!漫步在洁白粉红的樱花树丛中,令人暇想无限!</p> <p class="ql-block">六十岁左右的日本老经理,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也不知道这位总经理究竟是多大年龄,以我当时三十岁的年纪,认为他已经是老人了.)为了我们这些初次见到日本樱花的中国年青人,他专门去买了一部新的日本照相机,并买了三卷彩色胶卷,不辞辛苦地,跑前跑后,既给我们当导游,又还为我们照相。</p><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风景点,不同的樱花树下,我们每个人都照了无数张照片,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纪念。同时老经理还告诉我,他的相机设置了日期,可以为我们留下日本之行的年月日的纪念,所以今天每张照片都会印上1985年4月7日,当时我心中暗自庆幸,这对我来说 是多么难得,多么有纪念意义的一个生日。</p><p class="ql-block">(近四十年前,中国自己生产的照相机,能在照片上显示日期的很少见。真是感叹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呀)。</p> <p class="ql-block">游览走在公园里,我想起就在上周日-3月31号,也是我们四人休息,我们携带着地图,从大阪乘火车到京都,自行前往岚山观赏过樱花。</p><p class="ql-block">岚山风光秀丽,青绿丛山环绕,粉蕾红红点点。山下是条静静的运河,河上有座渡月桥,河两岸都是羞羞答答,半开半闭的娇妍樱花树,真是欣赏樱花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路更是慕名而来,为瞻仰周总理年轻时写下的“雨中岚山”-赞美樱花的诗词碑。</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一走进位于岚山深处的这诗歌碑前时,天空还真是一缕缕光亮,一丝丝小雨,雨中岚山名不虚传,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年轻的周总理当年面对樱花初放岚山时的欣喜心情:</p><p class="ql-block">雨中岚山——</p><p class="ql-block">“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潇潇雨,雾朦胧,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p><p class="ql-block">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丝光明,真愈觉娇妍。”</p> <p class="ql-block">这诗写于1919年的4月5号,当时在日本东京留学的周总理,非常喜欢热爱樱花,专程来到京都观赏樱花。他风雨中曾两度登岚山,终于看到了含苞待放的樱花,并写下了这与天地永恒的诗句。</p><p class="ql-block">时年21岁的周总理,写出了他当时十分渴望寻找到真理的心情,将樱花比作真理的化身,景中有情,情中有意,情景交融,令人叹为观止,更令我们怀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国的好总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又能来到大阪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随着周总理喜爱樱花的心愿,</span>再次观看盛开的樱花,更觉生活中真善美的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逛完公园和大阪城堡,老经理又领着我们,兴致盎然地去乘游船,观赏大阪全城风光,游荡在大阪市中心的河流之中,欣赏着两岸樱花树铺天盖地,倩影横斜水天相连,恍恍惚惚中分不清哪里是蓝天,哪里是碧水,真是我短暂的生平中,第一次邂逅这千载难逢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么多日本人都在观赏樱花🌸,都这么喜爱樱花,我不由又想起了前两天看英文报纸时,有一篇文章介绍一位十八世纪的日本诗人, 曾经这样写过:</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向你请教,</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真正日本人的精神?</p><p class="ql-block">那么就请你指一指,</p><p class="ql-block">请看阳光下怒放的樱花;</p><p class="ql-block">日本人就似樱花一般,</p><p class="ql-block">婀娜多姿,灵活善变,结伴而行 ;</p><p class="ql-block">并能在暴风雨中坚持到最后一分钟!</p><p class="ql-block">更会在这短暂的美丽消失后,</p><p class="ql-block">坦然的赞美回味这种悲伤。”</p><p class="ql-block">也许这就是日本人喜爱樱花🌸 的原因 ,年年盛妆打扮看樱花 ,人人神清气爽驻足在樱花树下的精神所在。</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问自己,在而立之年生日的这一天,能游览这么美好的春光 ,欣赏这么纯粹的樱花,这是否意味着我的下半生会像樱花一样,淡雅从容,清新脱俗吗?</p><p class="ql-block">(以上所写都是三十多年前,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真实记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半天的踏青赏樱花的活动在念念不舍中结束,我们告别了老经理回到了酒店。在握手告别时,我告诉这位可敬的老人,这是我们在日本最愉快的一天,能与老前辈共同欣赏大阪风光,游览历史古城,真是开心极了!</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三位北京的同事们才正式开始为我过生日,“隆重”友好地推出了三十而立,青春纪念仪式!</p><p class="ql-block">因为本着当时“内外有别”的外事纪律,我没有将生日之事告诉日本的老经理和同事们。而这三位一起出国,平时要好的北京同事们,坚持自己凑钱,用宝贵的外汇,为我买了生日蛋糕。</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人兴高采烈的聚集在我们所住酒店的客房里,我满怀期待的拆开华丽的包装,小心翼翼的点上蜡烛,大家共同拍手,唱起了生日快乐之歌,随后四人同时吹灭了蜡烛,然后每人叉起一小块蛋糕🍰,大口饕餮,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我们几人年龄相仿,他们三人当时都还没到三十岁,都是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日本奶油蛋糕 ,每人都兴奋的吃,开心的闹,既祝福我这位姐姐的生日,也祝愿着我们未来各自的事业发展,我们所在酒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p><p class="ql-block">我们架起自己的照相机,将这吃蛋糕的整个过程都照了下来了,给我留下了人生只此一次的,三十岁生日的最宝贵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期待,在而立之年生日的这一天,能在异国他乡,与年轻的同事们一起欢渡生日,畅谈理想,青春飞扬,这一切似乎像在梦境中一般。</p><p class="ql-block">回想两年多前我还身着军装,保卫着祖国,怎么会摇身一变, 就被送到日本来学习培训,第一次遇见了曾到过中国参加过侵略战争的日本老兵,他向我们鞠躬致歉, 也第一次与海峡对岸的台湾同龄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还第一次与不会说一句中文的新加坡华侨后代交谈 向他介绍中国的现状,更是与日本饭店里的多位日本经理们工作在一起,既向他们学习,也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发展,甚至向他们宣传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一切都是怎么华丽转身,怎么发生怎么做到的呢?</p> <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事情要回溯到我刚满二十岁后的第二年-1976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先后去逝,全中国都沉浸在悲哀和阵痛中,我年轻的心中同样充满着悲伤,也充满着些许迷茫。当年十月份,北京又传来了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的消息,这像惊雷炸响在我和许多同龄人的脑袋上,让我感到了我们多年在政治学习上的偏执和幼稚,抄报纸喊口号多 ,独立思考的精神少。</p> <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周总理生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1977年和1978年连续两年,新一届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方案。先是国家政府决定对高等学校招生实行重大改革,恢复高考制度,提倡全民学文化学知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和基础。</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治国战略方针,引进各种外商投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文化技术,出国访问和学习,增加国际间切磋交流,学习外语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已然成为时代潮流。国家和社会还陆陆续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各种广播电视课程都因运而生开办起来,各种文化补习班也雨后春笋般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时代的剧烈转变,使我开始反思,过去以来自己在部队里一直偏重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不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文革”时期,我才刚上小学四年级,学校就都停课闹革命了,一年多复课后上中学的两年,我们也没真正好好上过几天课,既使去考大学,我也不可能考上。人贵有自知之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且当时的大学考试并没有对现役军人开放,</span>我必须靠自学努力提高自己。</p><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1974年,在父亲的建议下,我就开始尝试自学英文,当时是第一次探亲回北京,曾经长期在海外工作过的父亲,就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在部队努力工作的同时 ,还应该利用闲暇业余时间,好好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特别应该掌握一门外语,他说语言太重要了,中国最终是要与世界沟通接轨的,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成熟管理经验的。在这方面,年轻人应该是大有作为的。而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母亲还拿出五十年代初她上大学时用的英语教材,让我带回部队自学。</p><p class="ql-block">但因为部队值班繁忙和没有正规老师的指导,学起来难度很大,我也不够重视 同时还有些畏难情绪,所以学习断断续续,进展缓慢。</p> <p class="ql-block">1978年初,我已从昆明的军营调到了北京的军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周围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很大的改变,我上过社会举办的英语培训夜校,也聆听过大学英语老教授的耳提面命的单独授课,在他塞满外文书籍的狭窄书房里,他教给我的第一个单词就是persistence -持之以恒,鼓励我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一定要有毅力要坚持不懈。这是我学会的最好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认识到自己必须补课找回丢失的学生时代后,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自己下达学习指标,</span>本着循序渐进的态度,认真学习各种英文课本和背诵单词和语法。利用旁人打扑克,砍大山的时间,正式迈入长途跋涉自学英语的征程。</p><p class="ql-block">我先是用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少睡觉,少聊天,坚持一堂不拉的收看中国电视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最后参加电大的考试 ,于1980年拿下了中国电视大学英语单科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在我奋发努力自学,努力追赶时代的同时,我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恋爱,结婚,成家,生子,直至要求转业,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中间克服了很多困难,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无论怎么转变,怎么辛苦,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对英语和文化课的学习。并且边学边用,在实践中提高。</p> <p class="ql-block">(1980年“五一”前夕,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我们参加了北京团市委举办的第一届青年集体婚礼。美联社记者来采访我们)。</p> <p class="ql-block">1980年底时,国家又推出了自学高考这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并且允许军人参加考试,这是为了鼓励因各种原因失去参加高考机会的,或没时间上全日制大学的在职中青年们,通过努力的自学和社会辅助, 也能掌握大学专业知识,获得大学学历证书,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正符合我当时边工作边学习的状况,为我心中拥有大学文凭的梦想,点燃了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北京是在1981年上半年,就率先开始举办自学高考考试的。</p><p class="ql-block">当时试行的政策是,由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照“宽进严出” “教考分离”的方案,由考生自己学习,最后参加自学高考考试,可以一门课程,一门课程的考,通过一门,就发一门的单科证书,而考生只有考过所报专业指定的全部课程科目后,才能拿到大学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在四月和十月,如错过一次,要再等半年。</p> <p class="ql-block">我因怀孕和生孩子,拖到了1982下半年,才开始报名参加考试。当时我还在部队里二十四小时战备轮班工作,我的儿子也才一岁,但是我得到了全家人的大力支持,我就下定决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努力顽强地向着英语专业的自学高考进军。</p><p class="ql-block">我家相册中放着一张全家五人在天安门合影的老照片,那是在1983年“十一”国庆节,我只有两岁的儿子被他爸爸抱着,两边是奶奶和姥爷姥姥,唯独没有我这位妈妈。因每年的考试都是节假日前后,几乎那几年的“十一”国庆节放假时,我不是在家中默默复习考试材料,就是上班在工作岗位上值班渡过的。</p> <p class="ql-block">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下足功夫背书背题。并想方设法的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科目的培训班,连续用了三年的时间,参加过八九次大考,中间也有过不及格的失败,最后才考下了通用英语,语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及英语专业两次不同等级的笔试。</p><p class="ql-block">虽然几乎每门分数都是60多分,但凡是在八十年代初参考过的考生们都知道,当时大部分考试卷通过的分数都是60至69分,因为没有老师直接教,也没有人能给出复习重点,我查到网络上的一篇关于自学高考回忆文章里说“考试时,一个教室考生十来个人,就有六七位老师监考。最后十人中,只有三人及格。这种国家级考试真是太难太严格了”。据说当时每次及格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p><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一年考政治经济学时,我是与当时的七八位同事们一起听课学习,一起讨论复习,一起参加考试,结果最后只有我考及格了,他们全都败北了,其中还有一张卷子得38分的,考试的严格和难度,可窥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1984年十二月,我拿到了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市高教自考委员会共同颁发的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我二十九岁,抓住了青春的尾巴!</p> <p class="ql-block">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基本英语和相关知识,是我从部队转业到北京市旅游局后,就能迅速被分配到新建的中外合资酒店中做筹建准备工作, 并作为业务骨干被送到日本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时工作语言为英语的京伦饭店中,我能和外国同事们良好沟通配合,并能轻松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和商务人士,为他们解决在中国遇到的各种旅行相关的难题,我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同时边工作边提高,更为我最后投身商海,与外商外企合作,英语水平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每当有外国人好奇的问我,你英语说的不错,是在中国哪个大学学的?我一笑谢过,心中回答:中国社会大学!</p> <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大事后记:</p><p class="ql-block">1985年元旦刚过 ,喜从天降,我意外收到了北京高教自考委员会的邀请函,竟然是请我去中南海怀仁堂,参加首批自学高考毕业生的毕业典礼。</p><p class="ql-block">在一月七号下午两点多,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我与四百多位素不相识,年龄从三十岁左右至四十岁出头的学友们,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悄悄集合在长安街西边的府右街上,我们兴奋异常步履轻快,列队进入中南海西门,沿着中海西岸进入了庄严神圣的怀仁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自学高考制度实施四年以来,举行的首次毕业典礼,对我们学友来说,意义重大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我环顾这铅华洗净,历史悠久的怀仁堂,心中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昔日皇家的宫殿里,见证过多少新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呀!</p> <p class="ql-block">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首次授衔授勋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毛主席在这里为开国元帅授勋,国家领导人为几百名在战爭年代出生入死,战功彪炳的将军们授衔授勋挂奖章,极大鼓舞了全军将士们的英雄气势,吹响了军队在和平年代建设中,走向正轨化现代化的冲锋号!</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这些生在和平年代,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后辈青年,不过是响应国家号召,边工作边自学,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准备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做更多的贡献,竟然也被请进了怀仁堂,还受到了国家副主席王震和北京市领导们的鼓掌喝采,并为我们毕业生代表发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毕业典礼的仪式并不是很长,我巳经记不清是哪位领导讲了话,又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只是亢奋激动,似乎听到了响亮的声音,又似乎什么也没听进去。这真是我从未想到过的大学毕业典礼的地方,也真是有些受寵若惊!我相信在场所有的学友们都会感同身受的,都能感受到,国家对这座“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的高度重视,对年轻人自学成才的大力倡导和殷切希望。</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是有新闻摄影,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场都没能留下照片,但是每人神釆飞扬,衣着朴素,这场景让我终生难忘,让我一辈子喜爱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一辈子坚守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这场人生难得的毕业典礼,是在距离我三十岁生日还有三个月时举行的,是对我而立之年最美好的祝愿,更是催人奋进,青春飞扬的冲锋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