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名人外国篇6

<p class="ql-block">  在我收藏的世界名人邮票中,有部分音乐家、作曲家和指挥家的邮票,现分两集介绍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基础,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本人的音乐知识甚微,只好借用一些名人有关音乐的名言,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音乐。</p><p class="ql-block"> 1、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p><p class="ql-block"> 2、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雨果</p><p class="ql-block"> 3、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p><p class="ql-block"> 4、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尼采</p><p class="ql-block"> 5、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柏拉图</p><p class="ql-block"> 6、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黑格尔</p><p class="ql-block"> 7、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歌德</p><p class="ql-block"> 8、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卢梭</p><p class="ql-block"> 9、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舒曼</p><p class="ql-block"> 10、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李斯特</p><p class="ql-block"> 11、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p><p class="ql-block"> 12、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p><p class="ql-block"> 13、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p> 邮票上的名人6 柴可夫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7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五届柴可夫斯基国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比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9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柴可夫斯诞生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p> 瓦格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8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作曲家瓦格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瓦格纳和威尔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瓦格纳</span></p> <p class="ql-block">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p><p class="ql-block"> 1833年,开启音乐家生涯,作品有歌剧《仙女》、《漂泊的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p><p class="ql-block"> 理查德·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仅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p> 威尔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瓦格纳和威尔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威尔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196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威尔第诞生4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朱塞佩·威尔第(1813年~1901),意大利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1813年威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824年,开始创作歌剧。1832年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p><p class="ql-block"> 威尔第拥有绝对的天分,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经历,这使他从《利哥莱托》到《法尔斯塔夫》充分发展了他的才能。</p> 巴拉基列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巴拉基列夫</span></p> <p class="ql-block">  米利·阿历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1837~1910),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1837年1月2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1910年5月29日卒于圣彼得堡。少年时受作家兼音乐评论家А. .乌雷贝舍夫的启发,在音乐上得到进展。</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配乐,两部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d小调交响曲》;交响诗《塔玛拉》;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此外,又作有浪漫曲组歌两套和《强盗之歌》、《塞里姆之歌》、《格鲁吉亚之歌》等独唱歌曲,著名的《俄罗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杰作。巴拉基列夫的创作吸收东方(高加索)素材,强调音乐的标题性,继承和发扬了格林卡的音乐传统,为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斯特拉文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8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p><p class="ql-block"> 斯特拉文斯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长期脱离祖国,生活在国外。这使得他生活经历复杂,创作作品众多,风格多变。从主要代表作为早期三部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舞剧《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歌剧《俄狄普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诗篇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钢琴曲《俄罗斯圣歌》《我儿童时期的回忆》等。</p> 埃克托·柏辽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摩纳哥】198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埃克托·柏辽兹《安魂曲》</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埃克托·柏辽兹(1803~1869)</span>,法国作曲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指挥家、评论家、</span>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拉科特-圣安德烈,1869年3月8日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p><p class="ql-block"> 柏辽兹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深远,他的《幻想交响曲》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柏辽兹喜欢从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他的管弦乐序曲《李尔王》,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喜歌剧《比阿特丽丝和本尼迪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剧作,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劫罚》的灵感来自歌德,管弦乐序曲《海盗》,中提琴和乐队作品《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取材于拜伦的作品,歌剧《特洛伊人》根据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自撰脚本等等;柏辽兹写了一本经典著作《配器法》,被称为是这门艺术的第一本和最重要的一本专著;除了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之外,柏辽兹也创作散文和音乐评论,并且受到广泛的称赞。</p> 帕格尼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198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小提琴家帕格尼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2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尼科罗·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p><p class="ql-block"> 帕格尼尼可以在一个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个八度,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指法,比如双音技巧,换指八度(和十度)和左手拨弦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很多作曲家都对帕格尼尼的a小调第24随想曲很感兴趣。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马尼诺夫、卢托斯拉夫斯基和很多其它作曲家都为这个作品的旋律创作了变奏曲。</p> 维瓦尔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摩纳哥】197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小提琴家维瓦尔第诞辰3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墨西哥】197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小提琴家音乐家维瓦尔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辰3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1678~1741),是一位意大利神父,也是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p><p class="ql-block"> 维瓦尔第为许多乐器都写过协奏曲和奏鸣曲,从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大管等现代人所熟悉的乐器。还有一些为各种不同组合的乐器组与乐队的大协奏曲,或者为弦乐合奏的乐曲,维瓦尔第以他火热的性格、娴熟的技巧、清新的构思、独特的手法创作了大量乐曲,对器乐体裁,特别是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是众所周知的《四季》, 在以后的100年,他的名声沉寂下来。直到19世纪初叶,他才被人认为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人们看重他对协奏曲发展的推动作用。今天,他的《四季》以及一些弥撒曲很受欢迎,而且是经常被演奏的曲目。</p> 德彪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摩纳哥】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德彪西</span></p> <p class="ql-block">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p> 韦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韦伯诞生2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韦伯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p> 泰勒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泰勒曼诞生3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泰勒曼(1681~1767)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在那个时代被看作是“前卫”作曲家。作有600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44首受难曲,12套礼拜乐,40部歌剧及一些管弦乐、室内乐作品。</p><p class="ql-block"> 泰勒曼被公认为18世纪中叶的权威作曲家之一。他的曲调流畅甘美﹐结构清晰明快﹐一扫繁琐晦涩之风﹐因而被认为是连结巴洛克後期与新兴的古典乐派之间的桥梁及重要过渡人物。他又是音乐理论的权威和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他曾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会﹐使教会音乐也能在世俗音乐会中演出﹐打破了宗教音乐不出教堂的界限﹐从而普及了音乐。</p> 格鲁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歌剧作曲家格鲁克逝世2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1714~1787)德国歌剧作曲家。原籍波希米亚。早年创作意大利风格的神话歌剧。1750年起移居维也纳。1754年任宫廷歌剧院乐长,始作法国喜歌剧。后与意大利诗人卡尔萨比基合作,用其脚本作《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且斯特》和《巴吕德与爱莱娜》,从事歌剧改革。1773年去巴黎,继续其歌剧改革事业。主张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力求自然、纯朴,并创造了标题性序曲,又恢复群舞场面与合唱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尚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伊菲姬尼在陶利德》《阿尔米德》等。</p> 富克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指挥家富克斯</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约瑟夫·富克斯(1660~1741),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出生在斯蒂里亚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到格拉茨任管风琴师。1690年左右到维也纳,成为宫廷作曲家直到去世。富克斯的主要成就体现在音乐理论方面,他的《艺术津梁》是一部著名的对位法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作曲家。他的作品相对价值不高,主要是宗教音乐。</p> 罗西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加利亚】199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1868)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威尼斯海湾的港口城市佩萨罗,1868年逝于法国巴黎,意大利作曲家,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p><p class="ql-block"> 罗西尼18岁时他的第一部歌剧《婚姻契约》在威尼斯演出。他的第一部成名的歌剧是《坦克雷迪》。从1815年至1823年他创作了20部歌剧。并非他的所有歌剧一开始都很成功。比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一开始并不十分成功。1829年的《威廉·退尔》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在他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灰姑娘》、《鹊贼》及《摩西在埃及》等。</p> 皮埃尔·狄盖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6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国际歌》75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国际歌》作曲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皮埃尔·狄盖特</span></p> <p class="ql-block">  皮埃尔·狄盖特(1848~1932),法国共产主义者,工人作曲家,铸模工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际歌》的作曲 。</span> 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里尔,一生主要从事家具制作和花木加工业。青年时代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在工人夜校学习文化和音乐。曾领导过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任指挥,并写词作曲。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1932年9月26日皮埃尔·狄盖特在巴黎逝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 狄盖特的代表歌曲还包括《前进! 工人阶级》、《巴黎公社》、《起义者》,以及自己作词的《共产党之歌》、《儿童支部》、《红色圣女》等。</p> 莱哈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邮票197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莱哈尔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弗朗兹·莱哈尔(1870~1948),奥地利轻歌剧作曲家。原籍匈牙利,1870年4月30日生于科马罗姆,父亲是一个军乐队的乐长。</p><p class="ql-block"> 莱哈尔的创作领域主要是轻歌剧,一生共创作了近40部这类体裁的作品,其中以《风流寡妇》最为著名。歌剧通过年轻美貌而又富有的寡妇汉娜的风流韵事,展现了20世纪初期欧洲上层社会的生活风貌。莱哈尔的歌剧在艺术风格上以乐队部分的交响乐处理、音乐同戏剧动作的协调、通俗流畅的旋律而著称于世。莱哈尔的重要的轻歌剧作品还有:《维也纳的妇女》、《卢森堡伯爵》、《吉卜赛的爱情》、《蓝色的马祖卡》、《帕格尼尼》、《俄国皇太子》以及《弗里德里克》等。</p> 肖斯塔科维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7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辰7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生于圣彼得堡,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p><p class="ql-block">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他在通俗音乐领域同样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歌》成为30年代苏联群众歌曲大繁荣的先声。</p> 普罗科菲耶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9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普罗科菲耶夫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57年追援获列宁奖金。</p><p class="ql-block"> 从1934年起,他开始创作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1935 年完成了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并在马德里首次公演。1938 年为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配乐。翌年将其编成大合唱曲,并完成现代题材的歌剧《谢苗·柯德柯》。根据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创作歌剧《战争与和平》成为他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件重要工作。他的重要作品还有《第五交响曲》、《第七“青春”交响曲》、《协奏交响曲》、舞剧《灰姑娘》、《宝石花》及其交响组曲,最后几部钢琴奏鸣曲和其他奏鸣曲,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清唱剧《保卫和平》,影片《伊凡雷帝》的配乐,歌剧《真正的人》等等。</p> 哈恰图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哈恰图良</span></p> <p class="ql-block">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1903~1978),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亚美尼亚族人,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以《钢琴协奏曲》和芭蕾舞曲《加雅涅》而知名,流行的节奏活泼的《马刀舞曲》即出自该剧。</p><p class="ql-block"> 其主要作品:《幸福》、舞剧《加雅涅》---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即出自其中,《假面舞会》、《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p> 穆索尔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穆索尔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俄国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p><p class="ql-block"> 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和《卡利斯特拉特》;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戈帕克》、《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和《孤儿》;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跳蚤之歌》;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和《死之歌舞》等。</p> 巴尔托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巴尔托克诞生9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尔托克(1881~1945),出生于匈牙利纳吉圣米克洛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 一些专家们甚至坚信他的才华可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芭蕾舞剧《木偶王子》、《神奇的满大人》;钢琴曲《小宇宙》、《罗马尼亚地方舞曲》;管弦乐作品《匈牙利素描》、《乐队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p><p class="ql-block"> </p> 豪埃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8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作曲家豪埃尔</span></p> <p class="ql-block">  豪埃尔(1883~1959),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生于维也纳新城, 1902年在维也纳师范学院毕业,他自学理论和作曲,通过国家考试取得歌唱、中提琴、钢琴教师资格。1911年开始作曲,早期作品多是钢琴曲和歌曲。1918年与哲学家F.埃布纳合作写了第一部理论著作《论音色》。1919年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发现了十二音的规律,于是开始研究,使它系统化。他的作品以第19号为转折点,一直到作品第89号,都是十二音体系的作品。并曾与A.勋伯格讨论十二音体系的问题。1923~1926年他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论述他的理论。他把各种十二音列的组合都分成两个六音列,称为“特罗普系列”,这种音列就是作曲的基本材料。他的作品甚多,较知名的有《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歌剧《黑蜘蛛》等。 </p> 贝尔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贝尔格百年诞辰</span></p> <p class="ql-block">  阿尔班·贝尔格(1885~1935),勋伯格高徒,与勋伯格、韦伯恩开创“新维也纳派”,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作曲技法上的探索为整个20世纪音乐带来了一场革命。</p><p class="ql-block"> 1915到1917年间贝尔格在奥地利服兵役,并于1917到1920年间创作了杰作——歌剧《沃采克》。尽管音响上极其复杂,但他对士兵沃采克充满同情与人性的描绘,强烈的戏剧张力几乎令人无法承受,深深地感染了观众。</p><p class="ql-block"> 1925年贝尔格完成为钢琴、小提琴和13件木管乐器而作的《室内协奏曲》,1935年贝尔格受委约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纪念马勒遗孀阿尔玛与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女儿玛侬。贝尔格还将巴赫众赞歌《我心满足》写入最后乐章,形成动人的挽歌,作品很快完成。但是他再也听不到自己作品的演出:1935年12月,贝尔格死于败血症,《小提琴协奏曲》成了他的安魂曲。</p><p class="ql-block"> 贝尔格重要作品还包括《璐璐》、《抒情组曲》等。</p> 谢多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谢多伊诞生7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是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列宁格勒。</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自学巴拉莱卡,后又学习吉他和钢琴。1923年小学毕业后在俱乐部、艺术体操训练班和广播电台任伴奏员和即兴演奏员。1929~1936年先后在穆索尔斯基音乐学校和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曾师从梁赞诺夫。卫国战争期间在前线部队中从事音乐工作。1948~1964年任列宁格勒作曲家协会主席。1957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43、1947年获苏联国家文艺奖,1959年获列宁文艺奖,1967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有《海港之夜》、《唱吧,我的手风琴》、《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出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士兵叙事歌》等。</p> 斯克利亚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斯克利亚宾</span></p> <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1871~1915)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早期作品以新的方式继承了俄罗斯古典传统。他的作品充满了尖锐的戏剧性和英雄气概及乐观向上的刚毅精神,旋律宽广,情感激昂,结构宏伟而精致,爱用庞大的管弦乐编制,音响既浑厚而又细腻,力度对比强烈。其早期钢琴作品,广泛地运用了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音乐形象鲜明,充满热情,紧张的节奏与尖硬的和声时常出现,他大量运用复杂和弦,强调和声的紧张度和不协和,表现作家内心感受到的尖锐的、不可缓解的冲突。</p> 阿尔布雷希茨贝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8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阿尔布雷希茨贝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辰20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格奥尔格·阿尔布雷希茨贝格(1736~1809),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他长期担任圣斯蒂芬大教堂和奥地利宫廷的管风琴师,同时还是当时最伟大的对位法教师。他的学生有贝多芬,雷哈,胡梅尔等一批著名作曲家。而他本人的作品则数量不多,且并不出名。</p> 拉威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摩纳哥】197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法国作曲家拉威尔</span></p> <p class="ql-block">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年),出生于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镇,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莫里斯·拉威尔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但他同时几乎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的框框之内,同古典传统始终保持牢固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莫里斯·拉威尔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p> 维尼亚夫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兰】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1835~1880) 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八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十三岁举行首次公开音乐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攻读和声。曾与其弟(钢琴家)去荷、法、英、德、俄等国演出,担任过彼得堡宫廷小提琴师,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晚年又去俄国举行音乐会,后在莫斯科去世。</p><p class="ql-block"> 作有大量小提琴曲,包括两部协奏曲《玛祖卡舞曲集》、《随想练习曲集》和几首波兰舞曲。还作有以古诺《浮士德》中的音乐为主题的《幻想曲》,运用俄罗斯音乐素材的《莫斯科的回忆》、《俄罗斯狂欢节》等。</p> 托斯卡尼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196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托斯卡尼尼逝世1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8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音乐家、指挥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托斯卡尼尼</span></p> <p class="ql-block">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1867~1957),意大利指挥家,出生于艾米利亚-罗马涅帕尔马。他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永远是完全凭记忆来指挥。虽然这位本世纪最受称赞的指挥身材瘦小,被称为暴君,他在台上总是不苟言笑,严肃专注。这对于他指挥棒下的乐员来说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那高不可攀的要求。但他的坚强不屈的高尚纯洁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不可估量的人物。1957年1月16日,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度过了跨越70年的音乐生涯后逝世于纽约里沃代尔的家中,差3个月到90岁。</p> 伯恩斯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200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span></p> <p class="ql-block">  伦纳德·伯恩斯坦(1918~1990),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美国指挥家、作曲家。 1935年入哈佛大学,师从W.俾斯顿、EB.希尔学习作曲,1939年毕业。后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指挥。1941年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师从布鲁诺·瓦尔特。 荣获“桂冠指挥家”的称号。1958年成为纽约爱乐乐团有史以来第一位土生土长的音乐总监。</p><p class="ql-block"> 1989年,在伯林墙倒塌后不久,伯恩斯坦在伯兰登堡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并将最后一个乐章的《欢乐颂》改成《自由颂》,以庆祝德国的统一。他原定在该年率领纽约爱乐乐团来中国举办亚洲音乐节,但由于中美关系恶化而未能成行,他为此深感遗憾。1990年,伯恩斯坦在纽约去世。</p> 克莱姆佩雷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西伯林】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指挥家克莱姆佩雷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克莱姆佩雷尔(1885~1975)1926年任柏林克罗路歌剧院音乐总指导,1931年任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常任指挥。希特勒上台后,由于犹太血统而受迫害,流亡至美国,于1933年任洛衫矶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37年还参与改组了当时不景气的匹茨堡交响乐团。二次大战结束后回到欧洲,先于1947年担任匈牙利布达佩斯国家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1年起任爱乐乐团常任指挥,这个乐团改称新爱乐乐团后,他任团长和常任指挥至1970年。于1970年入以色列籍.1973年逝世于苏黎士。克莱姆佩雷尔是诠释德奥作品的权威,他喜欢采用一种适中的缓慢速度,偏重于沉稳浓重的表达,他善于挖掘作品的深邃的内涵,体现高雅理性,他指挥的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的作品,都具权威性。</p> 赫伯特冯卡拉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200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建立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导演。</p><p class="ql-block">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60多年。他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p><p class="ql-block"> 卡拉扬是艺术上的唯美主义者,他追求的“完美无缺,尽善尽美”,永远是他从事一切活动的准则。他指挥时非但不看总谱,而且是闭着眼睛精准地指挥。卡拉扬指挥的曲目包罗万象,他也许是所有指挥家中指挥曲目最多的。他的脑子里装着几百部曲子,不要说一个乐章,连一个音符都不会错。他平时不苟言笑,非常威严。只要他一到办公室,尽管乐手们还没有见到他,但仿佛有一种感应似的,大家都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真是非常神奇。</p><p class="ql-block"> 1979年秋,卡拉扬率柏林爱乐乐团来中国北京演出,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中国之行。</p> 卡普拉洛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捷克】201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女作曲家和指挥家卡普拉洛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诞辰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维捷斯拉娃·卡普拉洛娃(1915~1940),捷克女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布尔诺一个音乐家庭,她的父亲是著名作曲家雅纳切克的学生、作曲家卡普拉尔。卡普拉洛娃从小在充满音乐的氛围中成长,她的老师包括指挥家塔利赫和明希,以及作曲家诺瓦克、娜迪亚·布朗热和马尔蒂努。其中,马尔蒂努与她相处的过程中,曾擦出类似恋情的火花,但她1940年时嫁给了艺术家穆夏的儿子、作家伊日·穆夏,然而在结婚后不到两个月,卡普拉洛娃就不幸在法国蒙彼利埃病逝,年仅25岁。</p><p class="ql-block"> 卡普拉洛娃的音乐创作在捷克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中有不低的地位,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中,有众多艺术歌曲和钢琴曲目,如《四月前奏曲》传世,还有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军队小交响曲》等管弦乐作品。</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军队小交响曲》,钢琴协奏曲,钢琴独奏《四月前奏曲》。</p> 苏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指挥家苏萨</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菲力浦·苏萨(1854~1932),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1880年,他26岁被任命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队长时开始,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离开海军乐队为止,苏萨一直都是激动人心的美国音乐之象征。美国人民有了一位长期受人尊敬的军乐大师、一位前所未有的、最富魅力的作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要把苏萨多达百余首的进行曲优秀作品进行逐一评价介绍决非易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而每一个崇拜者又各有所好。不过,在苏萨所有的作品中,《星条旗永不落》理应名列榜首,其次是《圣泊尔·费德里斯》、《华盛频邮报进行曲》、《曼哈频海滩》、《高中学生进行曲》……等等。当然,还有根据他自己的轻歌剧《哦,船长》改编的同名乐曲那难以忘怀的优美旋律。</span></p> 赫伯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指挥大提琴家赫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维克多·赫伯特(1859~1924),爱尔兰作曲家、指挥家、大提琴家。 1859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1924年卒于美国纽约。赫伯特是本世纪初美国音乐喜剧取代轻歌剧的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作曲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代表作有《美国幻想曲》、《幸运的出纳》、《玩具国的男孩们》《红磨坊》、</span>《帕特公主》、《天鹅绒般的女人》、《桔子花》及《做梦的女孩》等。他还为《齐格菲的歌舞团》的几个不同版本创作了音乐。这些剧目有一些流传久远的曲子,还有一些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赫伯特还为无声电影及大歌剧作曲。1924年2月,保罗·惠特曼乐团在纽约的一次音乐会上演出赫伯特的《小夜曲组曲》。赫伯特是一位高产的作曲家,即使生病时也笔耕不辍。1924年5月26日,一场致命的心脏病夺去了他的生命。</p> 福斯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乡谣民歌作曲家福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斯蒂芬·福斯特(1826~1864),美国作曲家,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作有《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神》、《啊,苏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 第一位真正伟大的美国音乐家是曾经被称为“民歌制作者”的斯蒂芬·福斯特。他的生活故事表明了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的显著不同。他生于1826年,那是欧洲音乐的黄金时代,贝多芬、舒伯特、罗西尼、梅耶比尔当时都处在他们的名声的高峰,而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和威尔第都正在成长为伟人。假如他生在大洋彼岸的话,他也许已经进了一个合唱学校或音乐学院,而变成了一个交响乐作曲家而不是一些简单歌曲和作曲家了。实际上,他生在宾州的匹兹堡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里。是第一位真正伟大的美国音乐家是曾经被称为“民歌制作者”。</p> 麦克道威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麦克道威尔</span></p> <p class="ql-block">  爱德华·亚历山大·麦克道威尔(1860~1908),美国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麦克道威尔和同时期的大部分美国作曲家一样,都有到欧洲求学的经历。1877年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又到法兰克福师从拉夫。1879年他结识了李斯特,从其短暂学习。1885年移居威斯巴登,1888年返国,定居波士顿。1889年发表第二钢琴协奏曲,大获好评。麦克道威尔的早期作品受到李斯特的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其炫技性钢琴曲和交响诗的创作上。回国后,他开始在音乐中采用印第安音乐元素,以突出民族风格。麦克道威尔的作品旋律优美,富于描绘性,其钢琴小品尤其受人喜爱,被誉为19世纪最重要的美国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两部管弦乐组曲,四首钢琴奏鸣曲,钢琴小品集《林中素描》《海洋小品》《炉边故事》《新英格兰田园诗》。</p> 埃塞尔伯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埃塞尔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埃塞尔伯特(1862~1901),1862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埃奇沃斯;1901年卒于康奈狄洛州纽黑文。美国作曲家、钢琴家。求学于匹茨堡、德累斯顿和柏林。在匹茨堡以独奏家身份出现在音乐会上。作流行歌曲和钢琴曲,身体时有疾患。</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水仙花》和《玫瑰花坛》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前者为钢琴曲,后者为歌曲。</p> 彼季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俄罗斯】199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俄剧作家彼季帕诞生芭蕾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7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彼季帕,(1819—1910),法国芭蕾演员、编导.19世纪圣彼得堡帝国剧院最著名的编导,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他让俄罗斯成为芭蕾第二故乡,让俄罗斯芭蕾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无比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1819年3月1日,马里尤斯·彼季帕在法国马赛出生。这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芭蕾名师,当时正在布鲁塞尔的蒙奈耶剧院做男主演,并且开始编写剧本;母亲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戏剧演员。父亲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独女成为了杰出的歌剧演员,长子吕西安与最小的儿子马里尤斯则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著名的芭蕾演员。特别是马里尤斯最终成为了芭蕾大师,在芭蕾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他为俄国新编了《唐·吉诃德》、《舞姬》、《睡美人》、《灰姑娘》、《天鹅湖》、《雷蒙达》共54部古典芭蕾舞剧,重编《海盗》、《帕基塔》、《吉赛尔》、《葛蓓丽娅》、《艾丝美拉达》、《仙女》等17部法国浪漫芭蕾舞剧,并为35部歌剧编了插舞,其精力之旺盛、成就之辉煌,令世人折服。</p> 科萨科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俄罗斯】199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科萨科夫</span></p> <p class="ql-block">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但他首先却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特别是俄罗斯歌剧艺术的巨匠。他的歌剧共有十五部,包括音乐剧、史诗歌剧、神话歌剧、抒情喜歌剧和神怪歌舞剧等体裁,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节前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是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它预言沙皇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终必灭亡。同歌剧相比较,他的交响音乐作品数量较少,但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类作品集中在两段时期写出: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安塔尔》和交响音画《萨特阔》等,八十年代的作品则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和《第三交响曲》等。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没有采用过纯粹的交响音乐的形式来写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音乐创作都有标题性、叙事体和音画式的倾向,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情节,同俄罗斯的壮士歌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场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一般说来都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有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他的这方面的杰作,一直是世界交响音乐舞台常演曲目的一部分。</p> 普雷斯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9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歌手、影星猫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埃尔维斯•普雷斯利</span></p> <p class="ql-block">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1935~1977),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图珀洛,美国摇滚乐男歌手、演员。</p><p class="ql-block"> 1955年,签约美国广播唱片公司子公司胜利唱片。1956年,个人首部电影《温柔地爱我》上映。1958年,加入美国陆军,入伍两年。1960年,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1961年,主演喜剧电影《蓝色夏威夷》,其原声带在美国专辑榜蝉联20周冠军。1971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1973年,他在夏威夷的演出直播获得了1亿的观看量。1977年8月16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42岁。</p><p class="ql-block"> 1986年,入驻第一届美国摇滚名人堂。1987年,第14届全美音乐奖为其颁发了终身成就奖。:2004年,在《滚石》评选出的“史上最伟大的50位流行音乐家”中排名第三,同年其主演的电影《脂粉猫王》入选美国国家电影目录。2018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勋章。</p> 约翰·列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阿塞拜疆】摇滚乐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约翰•温斯顿•列浓</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温斯顿·列侬(1940~1980),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英国男歌手、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摇滚乐队“披头士”的成员。</p><p class="ql-block"> 1952年初中开始喜欢上音乐。1955年初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摇滚乐队“采石工人”。1960年组建“披头士”乐队,并开始在各地的俱乐部演出。1965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1970年披头士乐队解散后,列侬发行了《约翰·列侬/塑胶小野乐队》与《想像》等专辑,列侬同样也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用音乐来呼唤和平,参与了反越战活动。</p><p class="ql-block">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点49分,约翰·列侬在纽约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据称患有精神病的美国狂热男性歌迷马克·查普曼枪杀,年仅40岁。</p> 雷格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199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雷格尔逝世7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雷格尔(1873~1916)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曾受教于管风琴家A.林德纳和音乐理论家H.里曼。1886~1889年于师范学校学习,同时在魏登大教堂兼任管风琴师。1891~1896年在威斯巴登音乐学院任里曼的助教。1905年在慕尼黑皇家音乐学院教管风琴、对位法及作曲。1907年在莱比锡大学任音乐部主任,同时兼莱比锡音乐学院教授职务直到逝世。1911~1914年间,曾在迈宁根宫廷乐队担任过指挥,并在德国各地及奥地利、瑞士、俄国、荷兰、英国等地旅行演出。</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曲《莫扎特主题变奏与赋格》、《为一部悲剧写的交响序幕》,合唱《诗篇第一百篇》,室内乐《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管风琴曲《巴赫主题幻想曲及赋格》、《变奏曲与赋格》,歌曲集《质朴的旋律》等最有代表性。此外,他还著有教科书《转调法例释》。</p> 托马斯•科沙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7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托马斯•科沙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辰12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暂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集所采用的邮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均为本人藏品</p>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