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名人外国篇5

<p class="ql-block">  在我收藏的世界名人邮票中,有部分音乐家、作曲家和指挥家的邮票,现分两集介绍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基础,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本人的音乐知识甚微,只好借用一些名人有关音乐的名言,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音乐。</p><p class="ql-block"> 1、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p><p class="ql-block"> 2、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雨果</p><p class="ql-block"> 3、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p><p class="ql-block"> 4、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尼采</p><p class="ql-block"> 5、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柏拉图</p><p class="ql-block"> 6、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黑格尔</p><p class="ql-block"> 7、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歌德</p><p class="ql-block"> 8、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卢梭</p><p class="ql-block"> 9、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舒曼</p><p class="ql-block"> 10、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李斯特</p><p class="ql-block"> 11、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p><p class="ql-block"> 12、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p><p class="ql-block"> 13、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p> 邮票上的名人5 巴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约•赛•巴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300周年(小型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西伯林】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巴赫和《勃兰登堡交响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爱尔兰】1985年欧洲音乐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名人作曲家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巴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音乐家和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德国作曲家巴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 巴赫</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p><p class="ql-block">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在职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与康塔塔,并钻研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p><p class="ql-block"> 1717年,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p><p class="ql-block">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p> 贝多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70年德国作曲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贝多芬诞生2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罗马尼亚】197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贝多芬诞辰2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7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作曲家贝多芬</span></p> <p class="ql-block">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p><p class="ql-block">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p> 亨德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 亨德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爱尔兰】1985年欧洲音乐年名人作曲家 亨德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音乐家和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作曲家亨德尔</span></p> <p class="ql-block">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出生于德国哈雷,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1702年,进入哈雷大学法学院学习。1703年,加入汉堡剧院;在此期间,陆续创作了《阿尔米拉》《尼禄》等在内的首批歌剧。1710年,返回德国,任汉诺威宫廷宫廷乐长;任职期间,曾于1710年与1712年两度赴英国,其歌剧受到英国王室和贵族的欢迎,遂留居不归。1726年,加入英国籍;并在18世纪20年代,进入歌剧创作的成熟时期,创作并上演了《罗德琳达》《亚历山德罗》等歌剧。1733年,转战清唱剧创作;同年,其清唱剧《底波拉》《德波拉》首演。1741年,最后一部歌剧《戴米达亚》上演。1742年,清唱剧《弥赛亚》首演。1749年,管弦乐作品《焰火音乐》首演。1759年,在伦敦逝世,享年74岁。</p><p class="ql-block"> 亨德尔的音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巴洛克时期的先进思想,并以其宏伟的音乐风格,预示了主调音乐风格的到来。</p> 斯卡拉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爱尔兰】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名人作曲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斯卡拉蒂</span></p> <p class="ql-block">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1685~17f57),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知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若昂五世的公主葡萄牙的玛丽亚·芭芭拉的教师。当公主嫁到西班牙时,他又奉命随同去了马德里,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于1757年7月23日逝世于马德里。</p> 海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9年奥地利作曲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海顿逝世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8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约瑟夫.海顿</span></p> <p class="ql-block">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p><p class="ql-block">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p> 莫扎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9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邮票日莫扎特(小型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年音乐家莫扎特</span></p> <p class="ql-block">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1761年,首次作曲。1762年,莫扎特及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去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赖,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87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12月5日,莫扎特逝世。</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p> 弗朗茨·舒伯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4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7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舒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奧地利】199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舒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弗朗茨·舒伯特(179~1828),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span></p><p class="ql-block"> 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1810年,《G大调狂想曲》问世,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1813年,创作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1815年,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于该年创作了145首歌曲,并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1822年,创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p> 罗伯特•舒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5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作曲家罗伯特•舒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逝世百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作曲家舒曼诞辰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罗伯特.舒曼(1810~1856),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p><p class="ql-block">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专攻音乐。1835~1844年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后逝世于精神病院。</p> 勃拉姆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勃拉姆斯诞生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9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勃拉姆斯</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1848年,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1862年起,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维也纳,该地也成为了勃拉姆斯的第二故乡;同年,当选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1868年,《德意志安魂曲》在不来梅首演。1876年,完成并首演了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77年,《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1879年,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1883年,《F大调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85年,《e小调第四交响曲》在迈宁根首演。1896年,创作《四首严肃歌曲》。1897年3月13日,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p><p class="ql-block"> 在德国音乐史中,常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相提并论,即根据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而将三人总称为“3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姓名的第一个字母B)。</span>勃拉姆斯也是继贝多芬之后,创作面广、继承古典传统较深的德国作曲家。</p> 肖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兰】1975年肖邦钢琴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音乐家和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兰作曲家肖邦</span></p> <p class="ql-block">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p><p class="ql-block"> 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p><p class="ql-block">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p> 李斯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作曲家李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作曲家李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发作,在德国逝世,享年75岁。</p> 马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201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音乐家和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作曲家马勒</span></p> <p class="ql-block">  古斯塔夫·马勒 (1860~1911年),出生于波希米亚卡里什特,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p><p class="ql-block"> 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23日,中国交响乐团“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精彩上演。音乐会由李心草指挥,演奏了马勒第七交响曲《夜之歌》</p> 格林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格林卡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歌剧《伊万·苏萨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联】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典音乐奠基人格林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逝世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罗马尼来】195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典音乐家格林卡</span></p> <p class="ql-block">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出生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p><p class="ql-block"> 其主要作品:歌剧《伊凡·苏萨宁》作于1836年。剧情描述17世纪俄罗斯举国奋起抗击波兰侵略者,苏萨宁把敌人引进荒无人迹的森林,自己与陷入绝境的波兰人同归于尽的故事。《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生动画面。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选自叙事诗体的神话故事,剧情描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另有其他作品:歌剧《为沙皇献身》、《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阿拉贡霍塔》、《卡玛林斯卡娅》、《马德里之夜》、《幻想圆舞曲》;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与弦乐六重奏》</p><p class="ql-block"> 格林卡的作品,风格清新,富于生活气息。而他的艺术歌曲,是建立在城市小调的基础上,使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此外,他还吸收异国情调和多民族音乐语言来丰富俄罗斯音乐形式。</p> 老约翰施特劳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4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1804~1849),维也纳音乐家。因与其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同名,故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或约翰施特劳斯一世以区别。</p><p class="ql-block"> 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主要作品有</span>《小鸽子圆舞曲》、《维也纳嘉年华》、《吊桥圆舞曲》、《蒂沃利滑行圆舞曲》、《生活是一场舞蹈圆舞曲》、《伊丽莎白圆舞曲》、《夜莺圆舞曲》、《巴黎圆舞曲》、《维也纳人的情感圆舞曲》、《莱茵河女妖罗蕾莱》等。</p><p class="ql-block">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p> 小约翰施特劳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4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7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辰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摩纳哥】197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斯特劳斯诞辰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施特劳斯(全名: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p><p class="ql-block"> 约翰·施特劳斯,通常被称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约翰施特劳斯或</span>约翰施特劳斯二世,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音乐家,他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音乐王朝,创作了华尔兹、伽洛普斯、波尔卡和四重奏,出版了250多部作品。小约翰接着写了5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150首是华尔兹,他超越了父亲的生产力和声望。诸如《蓝色多瑙河》等作品帮助施特劳斯确立了“华尔兹王”的地位,并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小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p> 埃凯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音乐家和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作曲家埃凯尔</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埃凯尔</span>·费伦茨(1810~1893),或译法兰兹·埃凯尔,匈牙利作曲家。少年时代即开始从事歌剧的指挥与创作,并曾任布达佩斯爱乐乐团指挥和匈牙利国家音乐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1840年写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勇敢的玛丽亚》。1844年埃凯尔又演出了他的另一部作品《胡尼奥蒂.拉斯洛》,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p class="ql-block"> 他是匈牙利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也是匈牙利国歌的作者。作品民族气息浓厚,规模宏大,政治性强,在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国际象棋的历史也不会忘记埃凯尔,他曾是著名的国际象棋棋手,1864年就任斯国际象棋俱乐部的主席。在当时的专业性刊物上曾出现过大量的埃凯尔比赛时的棋谱。</p> 凯鲁比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匈亚利】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洲音乐年音乐家和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作曲家凯鲁比尼</span></p> <p class="ql-block">  路易吉·凯鲁比尼 (1760~1842) 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在法国渡过其大部分创作生涯的作曲家,以创作歌剧和基督宗教圣乐著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783年11月,</span>凯鲁比尼唯一的喜剧作品,《三妻之夫和无妻之夫》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威尼斯首演;</span>1785年写下第一部音乐悲剧《得摩丰》。 </p><p class="ql-block"> 1792年升职到菲杜剧院的音乐总监。此时卡鲁比尼的作品开始显示他的创造力和创新的胆量。而他在巴黎首部成功的大作《洛多伊斯卡 》,是一部备受称赞的现实主义英雄故事歌剧。接着是3年后的《艾莉莎 》,以瑞士阿尔卑斯山麓为背景。1797年的《美狄亚》则是凯鲁比尼最著名的作品。而在1800年的《两天》,则通过简化自己的风格,获得大众的欢迎,取得成功。 </p> 迪特斯多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74年作曲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迪特斯多夫逝世17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1739 ~ 1799),18世纪奥地利器乐和轻歌剧作曲家,小提琴家。 </p><p class="ql-block"> 迪特斯多夫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他在当时却是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的一位重要且同样有名的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音乐大师。迪特斯多夫的管弦乐作品优秀,尤其是他在交响乐(120首)上的多产能与海顿的相媲美。据他作于1799年的自传叙述,他在维也纳的早年职业生涯中就已被视作首席小提琴演奏家。1760年代早期,他与利奥波德·霍夫曼、约瑟夫·海顿一道,成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乐坛的主要人物。虽然迪特斯多夫的音乐生涯大部分不在维也纳,其音乐风格也偏离了当时的主流风尚,然而这无损于他当年的声誉。迪特斯多夫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音乐老师。</p> 迈克尔•齐雷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4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指挥家迈克尔•齐雷尔</span></p> <p class="ql-block">  卡尔·迈克尔·齐雷尔(1843~1922)是一位奥地利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齐雷尔生动、节奏感强的圆舞曲征服了维也纳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很多作品在今天的古典乐坛上没有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1863年,这位年轻的指挥家出现在了新建成的管弦乐团上与施特劳斯家族“对峙”,没过多久,他又指挥了一个维也纳的军乐队,伴随着他事业的如日中天,他于1873年接管了维也纳城市管弦乐队,与此同时,他又出版了一系列音乐期刊,成为了19世纪70年代末期乐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齐雷尔在歌剧创作上也相当成功,1899年,他的歌剧《流浪者》上演。 他谱写的乐章也许略逊施特劳斯家族一筹,但他无疑是多才多艺且十分高产的,一生创作了600余首圆舞曲、波尔卡和进行曲,至今仍在广泛上演。 </p> 门德尔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199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门德尔松逝世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1809~1847),简称门德尔松或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p><p class="ql-block">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年)和《赫布里底群岛序曲》(1830—1832年)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p> 普契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197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普契尼逝世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贾科莫·普契尼(1858~1924)全名贾科莫·安东尼奥·多梅尼科·米歇尔·玛丽亚·普契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与《蝴蝶夫人》等。这些歌剧当中的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贾尼·斯基基》的《亲爱的爸爸》与《图兰朵》中的《公主彻夜未眠》等。</p><p class="ql-block">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首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表现技法,并以他对歌剧艺术形式本质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剧在戏剧性的表现以及剧情与音乐</p> 雷斯庇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197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雷斯庇基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1879年7月9日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1936年4月18日卒于罗马。代表作有《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罗马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雷斯庇基早期创作以室内乐和歌曲为主,是意大利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配器大师。他把传统音乐和现代技巧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抒情性见长,所作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和《罗马的节日》最为脍炙人口,既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生动反映了罗马风情。雷斯庇基的作曲技法将传统因素与现代化倾向熔于一炉,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动听。</p> 翁伯托•乔达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196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翁伯托•乔达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乔达诺(1867~1948),意大利音乐家,出生于意大利福查,他父亲是一名药剂师,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击剑运动员,但乔达诺的身上显示出的是音乐的天赋。不顾家庭的反对,乔达诺于1882年进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并在那里学习了七年。</p><p class="ql-block"> 1894年,乔达诺开始谱写他最著名的一部歌剧《德利亚·谢尼叶》,1896年3月28日在米兰斯卡拉剧院首演大获成功,之后便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费城故事》就选用了乔达诺的歌剧《德利亚·谢尼叶》中选段“我死去的母亲”作为插曲。</p><p class="ql-block"> 在乔达诺的整个创作时期,其作品带有鲜明的真实主义风格。其主要表现在歌剧创作上把音乐进行话剧式的艺术处理,并尝试将现实中的性格、场景和情感搬上舞台,为追求个别情节不惜牺牲结构的统一和有机的发展。</p> 汉斯•普菲茨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199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汉斯•普菲茨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辰12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汉斯·埃里希·普菲茨纳(1869~1949年),德国作曲家,德奥末期浪漫乐派代表人。他的音乐属于舒曼、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古典浪漫主义。</p><p class="ql-block"> 1886~1890年在德国音乐高等学校专攻作曲,毕业后一直在美因茨、柏林、慕尼黑、斯特拉斯堡等地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及指挥,并在几个歌剧院担任指挥。1913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及皇家教授称号。1919年被选为柏林艺术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退休,定居萨尔茨堡。普菲茨纳的作品有歌剧及音乐剧共8部,交响曲2首,以及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各种器乐曲及声乐作品等,最著名歌剧为《帕莱斯特里纳》。他的作品及艺术思想深受R.舒曼、R.瓦格纳、R.施特劳斯及A.叔本华等人的影响,风格属于末期浪漫派。</p> 奥芬巴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法国】198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奥芬巴赫</span></p> <p class="ql-block">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德籍法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歌剧《霍夫曼的故事》、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p><p class="ql-block">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路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1858年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大受欢迎,这部作品在上演200多场以后曾在一家大剧院为拿破仑第三举行盛大的演出。以后写了一系列轻歌剧都很成功,如《美丽的海伦》、《巴黎人的生活》、《格罗什坦公爵夫人》等。</p> 理查德•斯特劳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199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音乐家理查德•斯特劳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逝世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德国浪漫派晚期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p><p class="ql-block"> 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净化》、《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p><p class="ql-block"> 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他还是美国电影《飘》配乐作曲家马克斯·史坦纳的教父和老师。</p> 德沃夏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捷克】195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德</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德沃夏克 </span></p> <p class="ql-block">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1841~1904),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德沃夏克出生于布拉格,早年入布拉格音乐学校,毕业后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接触了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应邀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院长,回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1904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第九交响曲》,为作者受邀到美国期间所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第4交响曲》《第7交响曲》《狂欢节序曲》《奥赛罗序曲》《胡教徒序曲》《随想谐谑曲》《幽默曲》(又称《诙谐曲》)《斯拉夫舞曲》歌剧《水仙女》《阿米达》,以及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妖》《金纺车》《野鸽》等等。</p> 斯美塔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捷克】195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斯美塔那</span></p> <p class="ql-block">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作曲家、钢琴演奏者和指挥家。</p><p class="ql-block">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斯美塔那的音乐创作,以反映捷克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斗争事迹,颂赞捷克大好河山,描绘捷克的风土人情,表现捷克人民的喜好性格、伦理观念、生活理想为特征,以此而成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其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带有浓厚的捷克农村气息和丰富清新的民族色彩而享誉世界。他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影响更大,尤其是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令人难以忘怀。斯美塔那的音乐有着勃勃的生机和力量,这保证了他音乐的普及性和大众性。</p> 亚纳切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捷克】195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曲家 亚纳切克</span></p> <p class="ql-block">  莱奥什·亚纳切克(1854~1928)是一名捷克作曲家,1854年7月3日生于摩拉维亚东部的胡克瓦尔迪。代表作品《卡佳·卡巴诺娃》。1928年8月12日卒于俄斯特拉发。</p><p class="ql-block"> 亚纳切克一生共作有9部歌剧。最具代表性是《养女》 、《卡佳·卡巴诺娃》。《耶奴发》、《卡佳·卡巴诺娃》、《大雷雨》、《布鲁切克先生月球漫游记》、《布鲁切克先生15世纪历险记》、《死屋》、《阿马鲁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集所采用的邮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均为本人藏品</p>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