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九六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上海五千五百多名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满怀革命理想来到祖国最北边疆呼玛县。他们筑路排除哑炮,擦枪不慎走火,多少知青英魂,长眠兴安岭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当时,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黑龙江省呼玛县金山公社插队务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是4月8日到达的生产队的。同年7月我被应召去呼玛连集训。呼玛连是一支由县工业系统的骨干和农业战线的积极分子新组建的加强连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是本着“提高警惕,保卫国家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宗旨建立了这样一支民兵武装力量,在呼玛县欧浦公社的三合村集训“吴八老岛”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天,我们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军事常识,练习射击投弹,刺杀及挖战壕,晚上站岗放哨。69年3月2日“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在黑龙江边界形势更加紧张,苏方在瞭望塔上用望远镜,只要看到我村民在吴八老岛上作业,就用机抢扫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避免不了必要的伤亡,三合村民暂不上岛作业了。但是,为捍卫祖国的尊严,神圣的领土不可侵犯,登岛任务义无返顾地落到我们驻守前沿阵地的二排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在那个冷战对峙,一触即发的年代,为了祖国的尊严,领士完整,我们血气方刚。遵照上级的命令,每晚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划着小船去登岛执行任务。有时被苏方发现了,就用机枪扫射,曳光弹从我们头上飞过,我与顾正明、程文萱、等几个人猫着腰,拼命地划船,当时心情十分紧张,因为从没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埸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岛上睡在潮湿的猫儿洞里,忍受着蚊子、小咬的袭击。白天野炊不能冒烟,为了不误“战事”,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陲边疆的冬天来的特别早,十月中旬后就很冷了,血战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升级,级,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记得这一年冬天,我们是和着衣服,背着枪支弹药度过的,时刻要准备打仗的气氛十分浓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天抓紧学习军事常识,强化军事训练,晚上冒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坚持站岗放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令我不能忘怀的是1970 年1月1日的零时整,我与顾正明,还有几位战友,身披雪白连帽子的长披风,冒着北国零下四十来度的严寒,迎着西伯利亚刺骨的寒风,准时来到国境线上,在黑龙江主航道上爬冰卧雪,潜伏哨达三个多小时,不能说话,不能动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面上寒风呼啸寒冷刺骨,全身麻木,难以忍受。然而,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们,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忍受着无法忍受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七十年代的第一个黎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徐培荣,上海知青,原在呼玛县金山公社金山大队插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 / 制作 / 褚念华,上海知青,原在呼玛县“五七”农埸一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