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和冷军

原小民

<b>塞尚和冷军</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把冷军老师与塞尚放一起说事,丝毫没有绑架冷军的意思,更没有不尊重的意思,是想说观众的事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缘起是一次喝酒,闲谈艺术,看到手机里塞尚的画,一位兄长说这样的画,我的中学老师也能画出来。又问我知道不知道冷军,画的比照片还像,一幅画值几千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如果这位兄长是底层劳动人民,我是万分理解的,可惜他的职业也是上层建筑文宣单位资深学长。有意思在,如果先告诉他这是塞尚的画,想必塞尚的名字是知道一点的,多少也会知道一点塞尚的画价不会比冷军低,也不会轻易说中学老师也会画这样的不屑之词。遗憾在他看不出来眼前这就是塞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个例子,有点像小提琴大师在过街通道演奏而无人留步,那种社会试验,是很残酷的。但是视觉审美要比抽象的声音审美要具体得多,心理环境的偏差也不大,理论上每一个人都不会看到鲜花视而不见,所以应该说我举的这个例子更残酷,因为这位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大学文科毕业的学长的代表性真的很大很大程度代表了我们今天社会的普世眼光。举例子,一定要有社会代表性,才能说明白道理,这位学长酒后之谈是很有普遍代表性的,有微信转发率为证,即便无法统计比率,热度也有直感,从来没见过丢勒伦勃朗维米尔被疯转,足以证明问题的尴尬度。冷军的画被疯转,同样是西式油画,相比坐冷板凳的塞尚,热度是赤道和北极之比。<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曾经写过跟帖,说冷军老师在中国,是吃亏吃的最大的画家,因为画他这种超写实风格,是最累的,据说眼睛都累出问题了。换来的观众反馈,满满的网络见不到一句冷军老师作品的学术价值分析,专业圈内冷冷清清,而在社会面却被当做“比照片还逼真”的神话家喻户晓。<div> 关于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认知,早已“世上已千年”,但洞里同胞仍然不愿意从洞中走出来,因为洞里有看家宝宋徽宗齐白石张大千,对家里的家底,不像照片“也没关系了”这逻辑,老外也看不懂。洞内人很关心一战二战,但毫不关心也不想关心为什么产生印象派艺术大革命,认得梵高向日葵就管够了。至于塞尚梵高的大棒棒笔刷为什么也能卖天价,真没几个说得清楚。<br> 当然不是要求所有不同行业的知识分子都去了解美术大师和美术界的专业知识,更不是揪着这位学长的个例不放,只是借来做个说明问题的标尺。我举例的这位学长既然是文科宣传单位供职一辈子,塞尚这个名字,在改开四十年后的今天21世纪,应该早已经走出象牙塔进入一般民众的普及知识范围,理应属于中等以上文化的必修常识,就好比你是不是搞文学都应该读懂红楼梦一个道理,这样的要求一点不过分。21世纪我们拿什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iv> 有一种流行,把“不懂”当做理直气壮的保护壳,动不动“我不懂哎!”好像不懂是应该的,口气一点不自卑反以不懂为荣,不但不觉得自己落后反倒显得一脸无辜。你稍微深入,立马毛呲起多高:“西洋油画我不懂!”言外之意他更懂秦汉唐宋绘画似的,那就请教说说看呢。</div><div> 专业和常识,还是有区别的,你没读那个专业,不会有人逼你懂医生怎么开药,也不会有人逼你懂航空发动机。但作为有基本文化的现代人,起码的知识修养基础是有最低线的,对于常识和必修基础,随时示威曰“不懂”,这逻辑,我还真看不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人的能力,比硬指标更重要的是软指标,眼光,属于很“硬”的软指标,硬实力是软指标决定的。</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