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往事

玲子芽

<p class="ql-block">一口气读着友人的一篇文章,他抒发着对故土无限的眷恋:“我记事时,生我养我的家乡七里村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七里村背靠龙子山,左侧王木匠湾,右侧蔡家湾、瓦厂湾。屋前一条弯延的石板路向东通向资中罗泉镇(11华里中有多个石坊碑一一车夫坳一一三个建于唐朝的石牌方,沿路一直到罗泉镇)。向西通向威远县连界镇。同样的石板路,沿线的庙子坡、观音庙、松林口、火烧店有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p><p class="ql-block"> 七里队正前一片遥不可及的稻田,正前方有硝洞子、穿山洞,还有高不可攀的凤凰寺。队背后一棵千年龙柏树。村前村后,村左村右的所有见证了七里村从凤凰三队到勤劳三队再到如今七里三队的发展变化……”展卷开来一幅幅美丽的山山水水,一件件经年往事,在我的脑海里又渐渐地清晰起来,勤劳三队 ,我默默的念着,勤劳三队,那分明就是我插队下乡的地方,我仿佛又看到了青涩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四十六年过去了,我仍深切地怀念着我的知青生活,并总想把记忆中的那些往事梳理出来,通过字里行间,留下满满的足迹和情感。</p><p class="ql-block">知青那段岁月,涂抹了我的青春时光。晨曦中有我背着背篓去摘桑叶的样子;黄昏中有我拖着疲劳的脚步;油灯下记录着我对家的思念;山路上驻留着我疲惫的身影……我读着文中描写的这山,这水,这路,依然如故的山峦亦如初见。</p><p class="ql-block">当年未满18岁的我,高中毕业,孤身一人,一无所有,怀着一腔热情,从我生活的城市来到了几百公里以外一个名叫白凤公社勤劳三队的农村,一个劳动一天才有两,三毛钱收入的农村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却是我一生唯一一次离开家,离开故乡。</p> <p class="ql-block">记得到了队里,队长热情地把我带到了一个依山而建的三间草屋旁边说,左边这间是留给你住的,旁边两间是蚕房,是新建的。队里的几位姑娘一边上下打量着我,一边帮我简单收拾了房间,并帮我把水缸挑满了水。一间小屋生生的隔成了两间,前面是厨房,后面是卧室,一张小床,两张凳子,一大一小,一个柜子当书桌,随身带了一本新华字典和几本高中课本还有几件衣服几乎就是我的全部家当。队里养着蚕,所以房前屋后种着很多桑树,每晚与隔壁的蚕为伴,听它们吃着桑叶沙沙沙的声音伴我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清晨,推开小屋的门眼前,炊烟四起,远山如黛,由近及远能看见对面高不可攀的</p><p class="ql-block">凤凰寺,在晨雾的渲染下像极了将要起飞的凤凰,这里一切的一切,对初来乍到农村的我,简直是换了一个天地,可惜在那时我并没能读懂它的美,现在想想都美 ……</p><p class="ql-block">每当夜幕降临,收工回家,自己做饭,由于炉灶没有烟囱,常常点燃柴火以后,烟又返了回来,满屋的烟味呛得我眼泪汪汪……天更黑了,油灯跳跃的灯捻,将人影印在墙上,一闪一闪地照亮着属于我的咫尺天地。一个巴掌大的小收音机准时收听着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无论白天怎么累,晚上也坚持看会书,写写日记,记录着岁月,记录着青春,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惜这些文字最终没有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清楚的记得有一天早上出工,由于头天下过雨,路很滑,穿着雨靴的我一步一步的往山上走去,一不小心滑下了旁边的堰塘,幸好被一大棵树挡住了,一身泥土,四周无人,满脸无助,流着泪慢慢地往上爬了出来……</p><p class="ql-block">还记得有一次生病了全身过敏发烧躺在床上没有出工。队长发现两天没有见到我了,就派妇女队长来看我,见到生病的我她二话没说回家给我端来了一碗想了两天的粥,还送来了玉米和蔬菜;队长又专门派了他的妹妹晚上陪我。打那以后,我就经常在队长家,妇女队长家,淳朴友爱的乡亲们家吃着百家饭。我从城里回来也会给他们带些糖果,给几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们带些手绢,给小孩子们带些四分钱一支的铅笔,三分钱一个的橡皮擦,看着他们喜欢的样子,我内心感到了极大的满足。</p><p class="ql-block">也记得队里给我划了自留地,离我的小屋不远。可我什么都不懂,是我那淳朴、友好、勤劳的乡亲手把手的教我种菜,莲花白,豆角,黄瓜,小葱,丝瓜,教我松土,撒种,浇水,施肥,日出日落,春种秋收,每每收获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莫名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一直记得妇女队长领着我背着背篓带着干粮去山上捡树叶、捡树枝(队里分配的柴火不够),我实在背不动了,她就干脆背着她的背篓,再拎上我的背篓往前走。最喜欢的还是她带我去罗泉镇赶场,长长的石板路延绵10多华里,镇上最有名的该数罗泉豆腐了。每次总会和她去吃一碗豆腐,滚烫的豆腐,一口又一口,感觉整个冬天都为此变得温暖了起来。虽然今天的罗泉镇早已是历史文化名镇。当年赶场的步行之劳已被快捷的汽车交通所取代,而那条蜿蜒在山峦之间的石板路以及路两旁的古树与青青灌木更成为了绝唱,难得再有机会亲临了;以及当年罗泉镇赶场的样子,沿街的商铺门口摆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乡亲们背着娃,或背着背篓,或扁担挑着箩筐到处听着吆喝声,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都只能封存于遥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队里同龄的青年人,经常喜欢来到我的小屋,油灯下听他们聊着各种趣事,也津津有味地听我描述着城市的样子和我在课本里学到的仅有的点点知识……</p><p class="ql-block">也是在这盏油灯下,读着仅有的几本课本和夜里走了几里地手抄来的复习资料,迎来了77年的高考,并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学校,就此别过了那山,那水和那淳朴善良的乡亲,回到故乡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曾以为过往的这段青春往事驻进了我内心深处,将与岁月同行,慢慢回味。回味那山,那水和那碗豆腐;回味淳朴善良的乡亲和他们给予我的种种关爱。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原来彼此都未曾遗忘,他们一直牵挂着我,并四处打听,寻找着我,让我感动万分,人世间忘不了的才是最珍贵的,无论是人,还是事,或是岁月!当我们再次相见时,我已从花季走过了花甲。我深深地知道有一种幸福叫做有人牵挂,流走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这份美好,这份情谊,我会好好珍惜、收藏,也让我的余生多了一份牵挂。</p><p class="ql-block">在灯下,犹如当年在那盏油灯下我们一起回望曾经的点滴,一起交流着对知青的种种看法以及那段历史,我竟没有想到他们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知青对农村最大的贡献不在于经济建设上,而在于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上,这种促进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通过知青让他们也看到了山以外的世界,特别是77年高考以后。</p> <p class="ql-block">生于50后,在70年代度过青春的老年人,我对属于我的那个时代依然深深的感谢。</p><p class="ql-block">感谢它塑造了我成年以后简单纯粹的信念;感谢它给予我坚韧的意志力,让我在人生的过程中,能在纷乱的世界里守住初心;感谢它让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始终自省自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感谢知青那段岁月,让我的青春留下了一份记忆,让我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不止诗和远方,还有对旧日时光的追忆。</p><p class="ql-block">“人不但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更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但无论这两点对人多么不利,人仍有选择自己人性坐标的可能,哪怕选择的余地很小很小。于是,后人会从史性文化中发现,既使在寒冬般的时代,竟也有人性的温暖存在,而那,正是社会终究要进步的希望”——梁晓声《知青》</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4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