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甲庄到沟底庄——西交行1

城中闲客

<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西交村</p><p class="ql-block">路 线:李甲庄——沟底庄</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2年5月3日</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岭上的丫囗下车,目送送我们的车子离去。一行四人,顺路右的水泥路走去,顺路弯了几弯,一路向下走去,很快我们就走进了西交村的第一个自然庄——李甲。</p> <p class="ql-block">  进村以前我们并不知道这是李甲,门牌号上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胡同囗,爱民(我们的驴友)说她看见一个女人,走到那头去了。于是我们追了过去。希望见到这个人。</p> <p class="ql-block">  在胡同尽头,我们看到一座石头垒砌的院落。石头围墙齐齐的延伸上去,石头石阶一阶一阶爬升差不多一米多,木板门合着套在石拱内。我们正感叹主人的雅致,——心想这绝对是作画写生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农村养的土蜂,——又叫中华蜂,每到春季都有分蜂的习惯。每到春季蜂窝里突然会多出一个蜂王,两个蜂王会打架,最后落败的那个就会跑出蜂窝到其它地方重新做窝。一般出去的蜂王会带走一部分蜜蜂,就近落在原来蜂窝的附近,如果长时间不收,它们就会到更远的地方做窝。这个时候主人家自己把这些峰收起来,放到新的蜂窝中,这窝蜂基本就不再飞走了。这个过程就是收蜂。 </p> <p class="ql-block">   一位中年妇女,从对面走来。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村民叫刘玉花,今天在家打算收蜂。有经验的刘玉华知道今天她们家的蜂会分窝,所以一早也不下地干活,在自己家附近转悠等着收蜂。</p><p class="ql-block"> 刘玉花大姐看到我们这群人这么好奇,就领我们走进了她家的院子。走进她家院门内直接可以看到放在进门对面台阶上的蜂蜡——就是甩掉蜜后的蜂巢。小院不大,石板铺就地面比较整洁,石头围墙,石头台阶,——石头平整光洁,好像院内还有一个小的石头茶几,摆了一些家伙什在上面。小院正北是正房三间,正西是一个厨房。院内靠南墙,磊就一条石头阶梯,直伸到厨房顶上,可以上到正北的小楼上。就连窗子的窗框石也是石头的。</p> 看到我们这一群人,很好奇怎么收蜂?刘大姐给我们介绍现在她们收蜂就用这个神器。当看到分出的峰落到哪儿了,赶紧拿上这个神器张开口慢慢靠近,蜜蜂就会往里钻,慢慢推过去,直到差不多了,把口子捏好,提起另一头,蜜蜂就会在到处乱撞,口可以放开,一会儿里边没声响了,大约都聚到上面去了,可以放心的提回放到新的蜂箱中。慢慢的就收好了。这个比原来的用笊拎熏好一些。看来老百姓的智慧耿耿的!李姐家有十几窝蜂,按大约一窝一年甩一次蜜,大月15斤左右,每斤行情好的话可以卖50十元左右,大约一年可以收入万把元,不错不错。不过李姐说,她的蜜主要是自己吃或者送人。 <p class="ql-block">  刘大姐的丈夫到太行一号上打工去了,一天也不敢误,收入还行。他们两个唯一的孩子,四十来岁,在城里打工,结了婚还买了房。每年收完秋,夫妻俩个就到城里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帮忙照顾孙子。</p> <p class="ql-block">  走进刘大姐的堂房中,一股凉意让五一的我们浑身舒畅。刘大姐立马接着说,这就是传说中正房,——坐北朝南,东暖夏天凉。这会儿晚上睡觉还得盖被子。——就是夏天,也离不开被子。这就是石头房子的妙处。墙皮后——温差变化不大。感受着凉意,我们开始打量这个屋子。进门正对面挂着一幅中堂。——原来挂在房子正中面的书画作品,一般是劝人为善勤俭向上,或者修身养性的字词书画。钟堂尚的两条带子上书——“品似芝兰一味清,寿同松柏千年碧”,爱民(驴友)兴趣大涨,给我们念起了中堂的正文——。听刘姐说这个中堂有十来年了。——保存的完好。</p> <p class="ql-block">  房间内靠左是一排柜子隔开了左边一间和客厅这两间。古朴的柜子泛着幽光,映衬着着优雅的环境。引起我们兴趣的是柜中放着的煎饼,色泽金黄,闻着一股米香,似乎是才摊成不久。爱民想吃,就向刘姐说买几个尝鲜。刘姐说不用,我们吃就好,送给我们就好,我们要给钱,刘大姐一直不让。不过这煎饼是真香。</p> <p class="ql-block">  房间内靠右放着一个大大的木头床,床上靠墙和两头保留完整的包板。靠墙的包板上是蓝色的围床布,再上就是金陵十二衩的画报保存完好,只是有些年头了,刘大姐说大约有二十年了。我们看了一下日期,确实是2000年左右的。再往上就是房顶了传统的木板和小椽挡好了。保留了优雅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屋内中央向门外看,这个门帘挺好。既能看清楚外面,又有悠悠的光透进来。如果在这儿照照相,那一定相当不错。</p> <p class="ql-block">  于是在几个人的劝说下,我们给刘大姐和毛豆都照了相。这使我不禁听到了不知名的鸟儿在鸣叫——像是欢迎我们到来,又像是在宣告自己的悠闲的生活,或者是在告诉我们今天天不错。</p> 哇喔,天真蓝,云真高——好美的一天。爱民兴奋地爬上石头阶梯往院外观看,美景无限呀!李姐说我们这儿的晴天都这样!这一下又让我们羡慕的不行!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刘大姐的厨房,应入眼帘的是光的发亮的露台,炉台上的面盆里沤着酸菜,——胡平叶的酸菜,闻了一下真想,头这酸爽。放在火边的的热水的茶壶也珵亮珵亮的。再远就是铺着油布的炕,真想上到炕上去烤火,可惜现在是春季五月。</p> <p class="ql-block">  假如你坐在温暖的炉台上或炕上往前看,你会看到正对面墙上正好凹回去—块,正放着—台电视机。这个设计真是独到。</p> <p class="ql-block">  走出橱房,我透过挂在墙上的镜子,拍到了刘大姐。通过和刘姐了解我们知道,原来的西交村由9个自然庄组成,分别是李甲——沟底——刘坡腰——南坡——窑院——后巷——松树——西头——东头,现在并村后加入了柏底头——南生长——北生长三个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  不敢耽误刘姐太多时间,我们—行四人,往东顺路而下,大约二三百米,我们又发现一户大门敞开的人家。门前广阔的场地,路口有一个大棚,我们猜测是养大棚蚕的。</p> 看院门开着,我们走进去,一眼就看到两位老人正在自己家的台阶旁坐着,很有意思,似乎在研究着什么。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老夫妻两正男的叫郭小会,女的叫陈花梅,他们都七十多岁了,他们在观察自己家的蜜蜂。一人观察着一个蜂窝,很仔细。 陈花梅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观察窝口的各种蜂,有的在看门,有的的在往回送蜜,比如腿上有的黄黄的蜜蜂就是干活的,这种蜂叫工蜂,把花粉采在腿上,同时肚子里生产蜜,然后就回去就把肚子里的蜜放回蜂窝里,腿上的花粉也是其他在蜂窝里的蜜蜂的食物;再比如窝口边上不停地飞来飞去的就是负责守卫的,他不去采蜜,但是负责防止其他的蜜蜂和天敌混进去,好像也负责打架。他们量正在观察今天会不会分蜂。 陈花梅告诉我们他们有个女儿,大约四十五岁左右,属相为马,在城里买了房女儿的女儿都已经到晋城念书去了,他们老两口不需要操心。这不他们也是前一段时间才刚回来的种地的,往年一到冬天就到城里区和女儿们住一起。<div>  今天他们刚从地里回来。今年他们一共种了三亩半地,一亩葵花,两亩荏,还有半亩玉米。山里的地不能种麦子,野猪害的。</div> 看起来陈花梅的身体还行,腰杆挺得这么直。应该没什么大病。但是陈花梅告诉我们,郭小会腰部不行了,前几年到晋城做了个手术,花了不少钱,不能干种活了。看着老两口的神情。我们不禁了解得更详细一些。 三年前,郭小会腰部不舒服,到晋城大医院花了近十万元,做了个大手术。不过好在国家政策好,根据136原则,他们家又是贫困户。总共报销下来也就自己本人花了近四千块钱。现在还是不舒服,干不了大活了。我们很好奇,什么136政策? 陈花梅告诉我们,作为贫困户要是去看病,不论花多少钱根据政策报销,在镇里县里自己最多出不超过一千元,要是去市里看病的,报销后自己最多出不超过3三千元,要是去省里看病的话,报销后自己最多出不超过六千元, 门牌估计是掉下来了,还没顾得上重新钉上,——沟底庄1号。 又和老两口聊了一阵,我们起身告辞,老两口一直把我们送到了街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