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古朴 吃茶痴茶

迷途

<p class="ql-block">“夫茶,以味微商,甘甜香滑,为味之全”,《大观茶论》中对茶的要求是,茶汤兼具甘甜、清香、醇厚和滑感。这也是创建“熙茗號”至今,婧馨小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寻香目标。从第一年的“南糯山”、“那卡”到后来的“易武”、“班盆”、“新班章”……陆续开发的自己基地品牌“回龙山”、“茶马古道”,直至近期的“馨婧白牡丹”、“冰岛藤条熟普”,熙茗號已经有了很多的“产品”,有的受到茶友的追捧,有的被束之高阁,更多的是在不断转化中带来惊喜和留恋。</p> <p class="ql-block">茶至清明贵如金,而一杯清香的茶水背后,总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记得第一次去茶山,房哥就说我选择了三百六十行里最难的一行,也许穷极一生也不能悟其精髓。当时意气风发的我根本没有在意资历精深的业内前辈给的善意忠告,而是以一种“撞上南墙也不回头”的劲头苦苦寻觅那一片嫩叶带来的馨香。然而在这几年与疫情相抗争的寻香路上,时不时有人递来“橄榄枝”让我几度迷茫,几度彷徨:拒绝“订购一批茶,只要礼盒漂亮就行”让我永远失去了一个长期客户;拒绝“直播带货吧,便宜点走量呗”帮我赢得了一个“老古董”的美称;拒绝“别太追求品质了,赚钱才是王道”使得婧馨小院一度门可罗雀……</p> <p class="ql-block">太白曾经这样赞美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白居易喝茶讲究“携手池边月,开襟足下风”,要的是池塘、月光、竹林、清风,然后和好友王十三喝酒吃茶、吟诗作赋;苏东坡认为“从来佳茗似佳人”,好茶可遇不可求,所喝的茶还要达到“活水还需活火烹”的境界。我喜欢诗人眼里的茶,更喜欢朝夕相伴入口的茶。婧馨小院偏安于闹市一角,没有池塘,没有竹林,但有清风,有典雅,有古朴,重要的是有好友,有高山茶,有手工茶,有古法好茶。</p> <p class="ql-block">喝茶的过程是唯美的,唯美则来源于精美的茶。高海拔的山常年云雾缭绕,雾气的漫射效应促进芳香物质的形成,使得茶里孕育着浓厚的高山气息;手工茶要求制茶师用手背去感知炭的温度,手部感觉极为苛刻,“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古法焙茶茶香高显,汤色明亮,入口绵软香甜,瞬间就能感受到回甘,有类似于大自然的感觉。《大观茶论》云:“时以手授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水汽氤氲的茶林,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馈赠;饱经风霜的手,是茶香对制茶师的赠予;高投入低产出,则是现代制茶工艺对古法制茶的撞击。</p> <p class="ql-block">高山云雾出好茶,古法手工味更佳。然而,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古法手工制茶,也面临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后继乏人,即将失传的窘境。采茶、杀青、萎凋、揉捻、蒸压……这一道道工序,可以说是经过岁月的磨洗后沉淀下来的精华。只有走近,才能知道它的博大精深;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它温度和生命情感;只有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才会对这项古老的技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正在消失的老手艺,或许是一个制茶师多年的坚守,又或许是经历岁月的洗涤后遗留的茶事……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无论是隔江慨叹“任凭东西南北风、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是中流击水“乘风破浪数我辈、直挂云帆济沧海”,……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有了那份淡泊、那份痴迷、那份敬畏、那份坚守,也许,那些承载了千百年历史、承载了民族记忆的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会被重拾,依然妖娆,时时散发无穷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