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我写游记

顺龙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读书。</p><p class="ql-block">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p><p class="ql-block"> 一本好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去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让自己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共同的语言,产生心灵的共鸣。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自己向前;读一本好书,就像是结交了良师益友,使自己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使自己心旷神怡;读一本好书,就像是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使自己领悟到快乐的真谛!那真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p><p class="ql-block">&nbsp; 很多人自从离开学校就不再读书了,退休后,老眼昏花,更是与书绝缘了。尤其是现在手机智能化,手机里存储了上千万个微信公共号。这种快餐式的网络文化给人们查找学习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使更多的人不再去阅读原著。</p><p class="ql-block">&nbsp; 有人可能会说: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为啥非要读书呢? 看微信不行吗?很多“心灵鸡汤”的帖子非常励志的。和人聊天不行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其实没有人规定读书就一定是为了学习。读书可以不用那么功利,不为学习什么,只是单纯的体会阅读中的那种感受。你可以随手拿一本书翻翻;亦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反复阅读;你可以将自己喜爱的文字摘录下来;你也可以抱着一本经典深入的进行研究。一本好书,可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本好书,可以谈透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用优美的文字造就;一本好书,可以让读者和作者一起神游。</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我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同样一本书,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情境下,阅读起来的感受是异常丰富和差异巨大的。我小学六年级就阅读中国四大名著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读得津津有味,但翻开《红楼梦》,读起来味同嚼蜡,怎么也读不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再读《红楼梦》,便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绮丽与多彩,语言和文字都无法表达这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给我的心灵带来一次次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读书对人谈吐、气质、修养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坚持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良好行为,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nbsp; 如果说,我们的心是一块田,而阅读就是滋养这块田地不可或缺的营养。读书,让我们的心灵更丰润,这是阅读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市场日益火爆,网络 流行一句很火的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一个爱旅游的人,也注定了是一个欣赏美的人,踏遍名山大川,一睹锦绣河山的风采,会让自己胸襟开阔,境界提升!</p><p class="ql-block"> 读书和旅行,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环,能丰富我们人生的阅历,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能不能把读书和旅游有机地结合,灵魂和身体一起都在路上?这便是我写游记的起因。</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尝试写游记是1995年11月上旬,我当时所在的深圳时装公司分批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出国旅游,我和办公室主任一起随旅行团经香港去泰国游览了9天,我随身带了笔记本每天记游玩经过,回来后整理好九篇系列游记,抄写在笔记本上。同事们问我泰国游好不好玩?我便把游记笔记和照片给他们阅看,都认为有意思,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尝到甜头后,我一发不可收,几年中又陆续写了8篇《畅游三晋》游记,26篇《湘、鄂、赣、川四省游记》,5篇《九寨沟之旅》的5个篇章。这40篇左右的游记在我退休回到南京后相继发表在西祠胡同的“南京一中老三届论坛”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由于微信的普及,用美篇的形式写游记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班的周小谓同学建议我也学写美篇,并具体予以了指导。一开始感觉有难度,又请教了发小大坤,才逐步掌握了写美篇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由于微信的普及,关注电脑的人日趋减少,西祠胡同也开始采用手机版,造成了我原来发表在西祠胡同的“一中老三届论坛”很多文章丢失,而在美篇专栏里发表的文章却都完整的保留着。</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所有的游记全采用美篇形式制作,退休后的这些年又相继写了《醉美西藏行》、《新疆是个好地方》、《中都草原美如画》、《感受贵州多彩风》、《畅游三晋》、《一簑烟雨梦徽州》以及南京许多景点的系列游记共120篇左右。</p> <p class="ql-block">  曾有同学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好的记性?我们也曾议论过,你当时一定有文字记载,否则不可能把好多年前的事情记得那么清楚”?!</p><p class="ql-block"> 说对了!这得益我从小养成的写日记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学雷锋时开始学写日记的。以后学毛选,写学习心得;下乡插队,记录蹉跎岁月;安排工作,写下拼搏过程。去深圳的20年,曾中断了一个时期。退休后带小孙子,又拿起笔,天天写《育孙记》。小孙子长大了,和爸妈生活在一起,但我坚持写日记至今从没间断过。</p><p class="ql-block"> 如果外出旅游,我一定会带上一本练习本。一天下来,再累也要在临睡前简要记下一天的见闻、感受。旅游回来消停后,就开始整理游记。俗话讲:“橄榄回味甜”,细细地把旅游的过程回顾一遍,欣赏当时拍的照片,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真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如果发帖,还需要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准确无误。我曾发帖《走进曾国藩故居》一文时,把蔡畅和何香凝搞混了,谢谢老校友跟帖予以纠正。那次笔误后,再发帖,我更加小心谨慎,不敢疏忽大意。</p><p class="ql-block"> 也有校友问我:“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典故”?</p><p class="ql-block"> 这要得益母校南京一中培养了我们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几十年来,我坚持天天读书,至今仍然是一天不看书就难受。退休后时间基本上可以自己掌握了,我把每天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定为读书时间,除特殊情况适当调整外,从未间断后。即使旅游,或外出,我都要带上书籍。</p><p class="ql-block"> 在这么多年的读书过程中,我又偏重历史人文 类别,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我几乎都读过。而且我要去的景点大多是我有意识选择的,比如湖南双峰县的曾国藩故居、抚州的王安石故居、四川广元的武则天故里、四川江油的李白故里、襄樊的诸葛亮故居、永州的怀素纪念馆、柳州的柳宗元纪念馆等,一走进便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脑海里自然涌出早就熟悉的典故和故事,产生出心灵上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喜爱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他在《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以及其他文章中,对很多著名景点都做了精彩描述与评论。比如《青云谱》、《都江堰》、《抱愧山西》等,其文字之优美,行笔之流畅,评论之精辟,恐目前国内尚无人能及。如果我要旅游的地方是他文章里曾提到过的,去之前以及到之后,我都要再读一遍他的散文。这样在旅游过程中,以及整理游记时,那种品味和感受都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疫情防控期间,老三届暂停了大型活动,我时间相对空闲了不少,便把曾请大坤帮我收编的《九竹龙文集》里“西祠胡同”丢失的游记草稿从电脑里调出来,配上拷在U盘中相应的照片,修改、完善,分类制作美篇。</p><p class="ql-block"> 这项制作工作量很大,但回味无穷、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身体尚健,有机会还会出游,还会坚持写游记。</p><p class="ql-block"> 等哪一天实在走不动了,回读写过的篇篇游记,回望“旅山水风景,游华夏九州”的历程,还会让身体和灵魂一起神游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