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老了,总念着故乡,尤其思念着故乡的老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故乡的老屋,是一幢徽州典型的三间两过厢建筑,坐落于登源河畔瀛洲村,名叫“卷桥头”的地方,旁边一条潺潺的小溪由北而南悄悄地流过然后汇入登源河。因为小溪上曾经的卷石桥后来被大水冲垮了,族人们改由两块巨型的麻石拼接而成,一直至今。跨过石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刻着“登瀛里”三个字的拱形门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老屋与小溪顺流而建,构筑有踏步水口,村姑和大嫂们常在此皖纱洗衣,时不时空中还飘来悦耳动听的童声,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小伙伴们偶尔下河捉鱼摸虾,从当午直到夜幕降临,好不惬意。我的老屋开有单独的小门,直达水口,更为自在。老屋的正面与村道平行,条状的麻石高高地垒起,足有半人多高,一般而言,麻石地基的最高处就是老屋的地面,与村道的高程相比,相差着实有一米四五的样子,这可能也是村上最高的屋宇了。从村道进到我老屋的东厢房,要经过两座石阶,七五洪灾那年,村上大部分的房屋都进水了,唯独我的老屋,大水才刚漫过第一石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屋的外观与其他徽派建筑无异,粉墙黛瓦马头墙都是标配。这样一幢位置极佳的老屋,可想而知,当年祖上在兴建这幢屋宇时,家境也算是相当殷实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惜到了我父母这一辈,家境就开始衰落了。我的老屋还有中进厢房,厢房内有一个小型的天井,天井四周的墙体上常常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苔,加上房屋结构复杂,翻修一次都非常不易,费钱费力。由于房屋未及时修缮,一到雨天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非常无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年自然灾害那年,我应该才虚五岁,那时我们农村人均每天才三两六钱粮食,村上有几座大食堂,这丁点口粮摊分到普通的农户肯定没有三两六。我常常因为饿,躺在厅房中空荡荡的八仙桌上打滚,冬夜风高,北风呼啸,漫天飞雪飘落,于是从天井的飞檐出甍上挂满长长的冰凌凌场景,至今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景小时候的我还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于人的本能,对我来说,家中比较值钱的器物就是一些照壁、橱柜、门窗上的铜扣件,我常常将其偷出卖钱换糖,这可能也从此埋下了败家子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还做过一些恶作剧的事情,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道路积雪有一尺多厚,我们相约一群童年玩伴,在上海“小三线”员工外出的必经小道上,人为的做滑路面,等员工中的一些青年男女路过时,一定人仰马翻,我们躲在隐蔽的地方,看了哈哈大笑。其实这些恶作剧还是相当危险的,只不过是童言无忌罢了,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当时的年轻人现在都已经是古稀之人了,如今他们都回到了上海,祝愿他们晚年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时候吃糠咽菜,连死老鼠也吃过。61年大丰收,玉米快熟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去生产队的玉米地里偷玉米,结果被小队长发现,我小小的年纪被其掌掴一个巴掌,后来我高中毕业回农村,又和那位小队长成了忘年之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了这么多,还是有些文不达意。这时让我突然想起著名油画家邵增虎老师的油画作品,画中意境非常契合我那老屋周围的场景。这幅作品透露出的信息量太大了,这就是艺术品的魅力所在,任何的文字表达都显得苍白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幅作品的透视方向应该是由西向东的。在我老屋的西面不远,曾经有一片大概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竹园,竹园中还有不少几人合围的白杨树桩,据老人说,这些曾经高耸入云的老白杨都是大跃进那年大炼钢铁时砍去的。都是干了些傻事!后来一场大水冲了个精光,大片的竹园一夜之间连影子都不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总会遭致大自然的报复和反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皖南山区推行了退耕还林制度,眼瞅着山清水秀的皖南农村又回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彼此呵护,彼此孕育;乡村中袅袅的炊烟与云山间氤氲雾绕交织;现代化的高铁繁忙地风驰电掣地呼啸而过,高山上抽水蓄能电站频频向乡民们招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由于世事变迁的原由,我那魂牵梦萦的老屋早已没了踪影,无奈只留在我美好的记忆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