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长城连记44.董家口---铁门关

忘江湖

明人歌赋游乡口 长垣也恋女儿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是一段故事多的长城:董家口的远古山岩,游乡口的歌赋,女儿洞的传说,明边军保卫战,以及近代的大屯惨案、长城抗战。<div> 本段是董家口、游乡口、胜岭寨、女儿山,铁门关,全程9千米,耗8小时,艰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黎明前进入董家口,晨光初露,山峦已在我们的脚下(图一)。</div> 图一:晨曦中的董家口关 董家口的岩体是26亿年前大洋地壳隆起形成。久远的应力与风化,使裸露在外的岩石变形,像一团乱麻,扭曲在一起,饱经沧桑。学术界称这种岩体为蛇绿岩(图二)。 图二:26亿年前的山岩,越老褶越多 回放一下,26亿年前的某次地壳运动,隆起一片高原。高原经历数百万年的暴雨冲刷,多次的冰水变换,被切割成一道道山脉。山体重复着堰塞崩塌,打造了奇美的山川。后来,虽然历经燕山造山运动,山海反复,这些老岩体却幸存下来,成为珍贵的地质见证。而董家口的长城就筑在古老岩体的上面,令人唏嘘、感慨沧海桑田(图三)。 图三:长城筑在26亿年前的蛇绿岩上 董家口西一山之隔是游乡口。这是个平缓的小垭口,明洪武始建,嘉靖后重建,有敌楼、翼城(图四)、路台、哨墩,归董家口管辖(图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朔塞歌》,长城老大戚继光的《过游乡有感》,都是对游乡口的写照。 图四:游乡口西翼城,东西两门 图五:阴影处就是游乡口,左上角是翼城 继续西行,长城、长河风光无限(图六)。长城折向女儿山处,向北仍然延伸出百米支线。支线顶端建的一座敌楼,可避开盲区俯瞰边外,其角度也绕开了女儿山的遮挡,直望李家峪长城。 图六:长城筑在河南岸陡峭的山脊上 女儿山,因女儿洞得名,以突兀险峻著称。其海拔七百五十米,长一千多米,北侧壁立千仞,南侧坡陡林密,东西是百米大断崖(图七、八)。特别是山脊,最窄处如“刀背”。因为奇险,许多驴友慕名而来。 图七:女儿山东崖脊,红线为长城走向 图八:女儿山西侧的百米大断崖 女儿山上的长城,除了山险,就是低矮的石墙,仅有两座古墩残迹。估计这是北齐长城,因为女儿山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明朝对此段长城未做改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女儿山南面山麓下,有两座堡城,后方还有上营城、崔家堡等驻军,负责防守青山关、董家口、游乡口、女儿山一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女儿山西是胜岭寨,山崖排列,内缓外陡,由一座五眼楼镇守,设拦马墙(图九)。再西一座敌楼引人注意,独券结构,东无窗,西一门,南北两眼小箭窗。无窗的东墙侧面,设楼梯通顶(图十)。 图九:崖壁上的胜岭寨敌楼 图十:罕见的敌楼内部,东墙右边上楼 女儿山至铁门关长城墙体低矮老旧,大部分已成石垄,主要依靠四五座敌楼、山险镇守。<div> 一路惊心动魄,暮色中到达铁门关(图十一)。铁门关,口宽仅四十余米,两座山壁横立在关口两侧,犹如铁门。特点是关城如翁,泉水绕关,西南有松亭山。关口、关城已毁,堡城现为铁门关村。<div> 铁门关是兀良哈贡道之一,如今是唐承公路。</div></div> 图五:暮色中的铁门关,黑影是两侧的崖壁 朝出董家口,暮进铁门关,一天的艰辛,但很过瘾。举头西望,难得一见的晚霞涂抹着我们的回程(图十二)。 图十:铁门关漂亮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