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松风』千山“虚度时光”指南--奇松篇

千山文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生命最大的奢侈,是虚度时光。</font></h5> <h5>  这幅画是马麟的《静听松风图》,看名字就知道,画中人在静听松风。泉水从脚边流过,人坐在树下。虽然我们听不到画中的松风,但看这些松枝的动势,仿佛都能知道,风在往哪个方向吹。画中人听的入神,连手中的浮尘掉了都不曾察觉。</h5> <h5>  古人作画不在写实,只为达意。《静听松风图》中所传达的那种享受自然与人生的状态,其美感已远超画作本身。</h5> <h5>  提到“松风”,自然要说我们千山。作为千山四大奇观之一的松树,自古便有“无松不奇”的美誉。景区内数百年的古松比比皆是,而其中最具盛名的,就要数位于香岩寺的千山松树之祖---蟠龙松。</h5> <h5>  蟠龙松位于香岩寺大雄宝殿前的院落中,走进院落,就能见到这一株巨大的古松生长在庭院中央。庞大的树冠舒展地盘旋在庭院上空,满眼的碧绿,满地的阴凉。蟠龙松高约12米,树干直径1.5米,主干2米处分出八条枝干,虬枝纷呈。树冠冠幅20余米,翠盖如冠,枝干苍劲,伸向八方的枝干仿佛条条飞龙逶迤腾升。古松树皮爆裂如巨大的鳞片,尽显沧桑。</h5> <h5>  关于蟠龙松《辽阳县志》有记载:“寺院内古松一株,老干拿空,苍皮皴若龙鳞,盘屈结盖,荫遮满院,文人名之蟠龙,题咏甚多。”清太史繆润绂就有诗赞到“殿前秀古松,枝干拿空起,清风朗月宵,苍劲殊可喜。声飞万壑涛,阴铺一庭水。”</h5> <h5>  千山的苍松翠柏不计其数,但只有这一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1300余年的时光里,多少世事变更,多少岁月流转,蟠龙松依旧矗立,它是活着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千山的传奇。</h5> <h5>  除了蟠龙松,千山另外一棵“不起眼”的古松也甚是让人怜爱。自然就是家喻户晓的---可怜松。这株生长于无量观石壁之上矮小苍老的松树,树高只有1.3米,胸径只有6厘米,却是500岁的老树。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油松。在陡峭的石壁上,突然弯弯曲曲地进入视野,每个过路的游客都会感叹它的顽强。</h5> <h5>  可怜松在质地坚硬致密的岩石中活下来,这本身就是自然界的奇迹。它把根与岩石融成一体,几百年来它用顽强的生命不断地把根深扎在岩中。这不禁让人想起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h5> <h5>  《辽阳县志》记载:“观东有巨石如砥,无土无罅,上生一松,根入石中,遇风则摇摇欲倒,有弱不可经风之意,殊令人怜。”清代诗人蓬莱子曾对可怜松的精神赞扬道:“莫把岩松号可怜,空山涵养已多年。频看乔木摧金斧,是彼直成地上仙。”</h5> <h5>  五百年里,可怜松伫立在崖间峭壁之上,历经地震、山洪,却幸免于难;它长在石缝中,没有土壤,缺少养料,靠雪水、雨水的滋养,始终傲然挺立,不懈生存。可以说它是面对苦难的强者,是面对困境的勇者,是自然的灵秀,人间的神话。</h5> <h5>  其实这满山的苍松翠柏,都不过是这天地间的一棵树,无论长势如蟠龙松般苍劲,还是如可怜松单薄,都只是为了生存。就像这芸芸众生中的你我,每天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却都不曾也不敢停下来,享受片刻人生。</h5> <h5>  疫情之下,不止千山不如往日般熙熙攘攘,就连整个城市仿佛都变得萧瑟了许多,同事们经常抱怨下班回家找不到车位,大家仿佛都被困在家里,然而凡事总有两面性,与其惶恐中期待疫情散去,不妨换种心态,趁这段时间享受难得的清闲。</h5> <h5>  给自己放个假,或结伴或独行,到千山走一走,不设目标也不关心天气,累了就席地而坐,听溪水潺潺,赏落日余晖。这样简单而易得的美好,来自于这看似虚度,实则充盈的“疫夏时光”。</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