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人性的不一致性

🎖十分美好

<p class="ql-block">李银河说:“<b>婚姻与人性存在不一致性。</b>”</p><p class="ql-block">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关乎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感知、态度和选择,对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意义具有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b>人性中有两大最强烈的基本欲望:一是物欲(生存),二是肉欲(性)</b>。这两大欲求是人的天性,是本源本能。爱情模样千姿百态,婚姻模样千奇百怪,都可以最终从人性中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b>肉欲,即性的实现形式</b>,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演化,内涵不断完善,才具有了现代爱情的意义——<b>爱情是基于情的性,</b>或者说,<b>爱情是肉欲的情欲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荒芜的几百万年前,人类先民结群而生,群居群交,不分辈分,不分长幼,<b>性的行动就像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一样,纯属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不受约束的对性交对象的无差别肉体行动</b>。后来,先民发现了近亲繁殖的危害,不得不把群居群交演变成为部落之间的性活动。</p><p class="ql-block">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一个女性可以同很多男性发生性活动,后代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后来,男性占据两性关系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后代知母也知父,财产按父姓继承。很显然,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本质上是后代和财富产权归属的演变。这就是<b>婚姻形态的最早雏形——婚姻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产权世俗,解决后代和财产的归属问题</b>。由此可知,婚姻的起源与现代意义的爱情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情”概念的诞生,要比婚姻形态迟了很多。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柏拉图对两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完美诠释:<b>人都是自己灵魂和肉体的一半,要在人间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然后合一,实现灵与肉的完整,这就是爱情。</b>爱情的本质就是情与性(灵与肉)。这一完美诠释,至今无人颠覆。很显然,爱情是基于情的性的实现方式,或者说,爱情是肉欲的情欲化。</p><p class="ql-block">综上,爱情与婚姻,起源不同,本质不同,目的不同,实现方式不同。或者说,<b>爱情与婚姻是自然与社会两个不同领域里的两个不同属性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情是两性之间的自然属性关系(肉欲的情欲化),婚姻是两性之间的人设两性关系,两者能否统一起来,这是几千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说,<b>一个婚姻中的两个人,同时也是情与性(灵与肉)中的两个人</b>——灵魂彼此欣赏和认同,性欲得以充分释放与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精神意义上说,婚姻是情与性的产物,它是爱情的归宿,是肉体的灵魂。美满的婚姻需要性,更需要肉体灵魂的感知。</p><p class="ql-block">从底层逻辑看,一个人是自己灵魂和肉体的一半,去寻找,去识别,找到自己灵魂和肉体的另一半,灵魂热切拥抱,肉体热烈通融,灵肉俱醉,爱情诞生。之后,再以爱情为基础,走入婚姻,最终实现两性自然关系(爱情)与两性社会关系(婚姻)的并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是性的先导,性以情为依托,人离不开性,更离不开情。从人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看,爱情(情与性),婚姻,两者应当保持一致。可是,灵魂识别何其难,肉欲匹配何其难,仅凭一个短暂且肤浅的恋爱,近乎不可能完成。于是,就出现了<b>婚姻中的两个人,很可能不是灵魂和肉体匹配的两个人</b>,就是说,婚姻发生了与人性之自然关系——爱情的不一致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