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333333">2018年秋天,应英中贸易协会和英中投资者协会的邀请,作为旗袍爱好者的我,有幸随团参加了“中国生活艺术展暨苏派旗袍绽放英伦文化之旅”活动,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助推旗袍申遗留下了一段极其难忘的人生经历。</font></h3> <h3></h3><h3>这项活动由江苏爱涛文化集团、江苏省旗袍会、英中贸易协会和英中传统文化研究院等共同组织,参加者需自行承担一定的交通食宿和旅游费用,但我觉得机会难得,既能为宣传中华旗袍出一份力,又可顺便游览一下英国的著名景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h3><div><br></div> <h3>按照活动的要求,出行前我们进行了短暂的培训和紧张的排练,共准备了三组旗袍走秀节目,因参加人员的不断变更,直到机场候机时,我们仍在不停地熟悉队形和修正动作,总想能把最佳的表演展现给英国观众。</h3> <h3>11月14日清晨,我们从禄口机场出发,搭乘中国国航937航班,在北京转机后直飞伦敦。</h3> <h3>英国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所以我们经过一整天的飞行,仍于伦敦时间当天傍晚抵达希斯罗国际机场。</h3> <h3>这是我们在伦敦入住的酒店。</h3> 说起“英国”,原本只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如今它包含了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这四个部分,故正式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我们7天的行程仅涉及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地,所以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是有点小遗憾啦。 看英国的地图,有点像一只坐在大洋中的袋鼠,腰以下部分包括尾巴是英格兰,威尔士就像袋鼠妈妈的肚兜贴在旁边;腰以上部分是苏格兰;隔海相望的北爱尔兰就像正要跑开的小袋鼠的后脑勺哦(我这么说估计爱尔兰要抗议了,毕竟这两个国家为独立和主权问题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恩怨啊)。 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海上霸权、商业贸易和殖民扩张,使得它18世纪至20世纪初统治的领土覆盖了全球五大洲,总面积达3400万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英国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殖民体系渐趋瓦解,随着德、美、法等国的迅速崛起、以及全球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大英帝国逐渐解体,昔日的霸主地位也被美国所取代。 如今的英国总人口超过6700万,除拥有24.4万平方公里的本土外,还拥有14个海外领地,经济总量仍保持在世界前五位,是世界银行与联合国认定的发达国家和世界强国之一,其国民拥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次踏进英国,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带有皇家贵族特色的各种建筑,线条简洁,色彩凝重,艺术感强烈,大概这就是典型的英伦风格吧。 这些建筑多有砖砌外墙,灰色人字形屋顶,外立面镶嵌着不同形状的窗户,有的还带有圆形角楼或锥型塔楼,经典优雅并散发出浓重的教堂气息。 一般到英国旅游的最佳时间是5月到10月,我们虽然稍稍晚了半个多月,但却欣赏到了满目金黄的美丽秋景,所以导游说,看到秋冬里的英国 ,才看到英国真正的模样。 <h1><i style=""><font color="#ed2308" style=""><b>一、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生活展</b></font></i></h1> 主题为《精彩江苏,一带一路,中国丝瓷艺术生活展》的展厅就设在伦敦市中心的考文特花园,这里被称作伦敦民间艺术的天堂,街道两边都是古董、艺术品、配饰和手工制品的专卖店,因上一年台湾影星彭于晏曾到过这里而人气更为火爆。 不过我们到得有点早,这些店面都还没有开门。 整个展厅分作上下两层,负责布展的朋友早几天就已来到这里准备了,等我们抵达时只需帮忙拾遗补缺啦。看,还没开幕,橱窗外已有不少好奇的伦敦市民了。 参加展出的宝贝花样品种很多,琳琅满目,涵盖了中国传统工艺、时尚设计等不同领域,突出了 以“丝”和“瓷”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确实很有中国特色哎。 主办方说我的这件真丝旗袍很有江南水乡的味道,我也就毫不吝啬地贡献出来临时充作展品啦。 抢在展览开幕前人还不多,我们赶紧拍下这张集体照,也算替苏派旗袍做个广告吧。 13:30展览会正式开幕,中国驻英国使馆、英中贸易协会、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爱涛文化集团等均派代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伦敦的媒体记者也纷纷赶来报导,展厅内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英中贸易协会伦敦大区商务顾问Avi Nagel在致辞中说,过去他们都是协助英国品牌走进中国,现在更多的是帮助中国品牌走进英国,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经典产品走进英伦大地。 中英双方互赠礼品。 此次展览还特别邀请了多位中国非遗大师来到现场进行展示。 宜兴紫砂壶大师吴永宽向观众介绍他亲手制作的紫砂壶。 来自苏绣世家的传承人卢梅红大师在现场表演制作苏绣。 大丰瓷刻传承人陈银付大师向记者演示瓷刻的精细工艺。<div><br></div> 真丝剪纸传承人金国荣大师正在教老外如何剪出漂亮的图案。 这些经典传统的工艺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哦,忍不住心痒手痒,也来试试。 为了感谢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及各位对这一活动的支持,主办方还特别为大家颁发了参展证书,其中也有我的哦。 记住这个街心立柱旁边的考文特花园吧,它记载了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的美好时光,也留下了我们曾经到访的足迹。<div><br></div><h1><i style=""><font color="#ed2308" style=""><b>二 、特拉法加广场旗袍快闪</b></font></i></h1> 如果说伦敦是日不落帝国的心脏,那么特拉法加广场就是伦敦的心脏。自1805年建成以来,就是伦敦市民政治、文化活动的大客厅,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人们都喜欢聚集在此,包括欢度新年、庆祝圣诞节,或举行政治示威。 广场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而修建的,1805年10月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的海面上,英国名将纳尔逊率领的舰队一举击败了法兰西联合舰队,从而迫使拿破仑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奠定了英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 广场上最突出的标志是耸立在南端的纳尔逊纪念柱,高达53米,柱顶是纳尔逊将军的站立铜像,柱基四周为青铜浮雕,记载了当年英国海军战胜法国海军的场面,据说整个柱基是用缴获法国军舰的大炮铸成的。 柱底四周斜角上卧有四只巨型铜狮像,威风凛凛、傲视群雄般朝向四方。 特拉法加广场又被称作“鸽子广场”,据说在广场建成前,这里就是鸽子的家园,香港影帝梁朝伟就曾专门坐飞机来这里喂鸽子,因鸽多成患,带来很多公共卫生问题,现在伦敦政府已立法禁止在广场上喂食鸽子,图中就有禁止喂鸽的标识牌。 特拉法加广场的位置十分优越,北面这个古罗马式的建筑是国家美术馆,东北角是著名的圣马丁教堂,东面是伦敦城,南邻伦敦政府所在地白厅大街,西南不远处是王宫,站在国家美术馆前四下眺望,纪念碑,喷泉,雕像,周边各类美丽建筑,满满的英伦风哦。 我们的大巴只能停在广场背面,步行经过的显然是加拿大领事馆哎,插了一排溜国旗,生怕人家不知道。 演出的舞台就在国家美术馆前面的空地上,现场已经聚集了不少观众啦。 我们的旗袍秀分作执伞、持扇和徒手三个组团,当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音乐响起时,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尽可能地展现苏派旗袍的韵律之美和中国女性的婀娜多姿。 来自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和伦敦大学生社团的学生们也和我们同台演出,这是她们带来的旗袍舞蹈《太湖美》。 看他们的表演,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充分展示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 演出结束后大家都忙着合影留念,互赠小礼品,迟迟不舍得离去。 下面这段拼接的小视频如实记录了我们演出现场的实况。 <h3>尽管天气不佳,气温也降到10度以下,但我们却丝毫不觉得冷,能够身着苏派旗袍走进英国并登上伦敦地标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感受旗袍的无限魅力,我们深感荣幸啊!</h3><h1><font color="#ed2308"><i><b><br></b></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i><b>三、参观大英博物馆</b></i></font></h1> 完成了公务活动之后,参观大英博物馆便是我们旅游计划的首选项了。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最为著名的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所罕见,每年都有600万人来此参观。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1823年又经过重建,主要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它的正门是一排溜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中间8根圆柱托起的三角形门楣上,有着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庄重威严。 进了大门,便是2000年12月新建成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中庭占地约两英亩,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 广场顶部由3312块三角形玻璃片组成,像一把巨大的透明伞,中间的伞柄则是一个带窗户的大圆柱哦,非常壮观。 这个大圆柱建筑其实是博物馆的公共阅览室。 我从网上下载的这张图片总算可以展示大中厅的全貌了。 大英博物馆的设立要感谢英国医生汉斯·斯隆爵士,他于1753年去世时捐献给国家79575件名贵收藏品,于是政府选定这里作为馆址,6年后的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建成对所有参观者免费开放,至此已整整260多年。 大厅中央的地面上写着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句:“愿汝至此千年,徜徉知识圣殿”,显然,他说的应该正是博物馆的办馆宗旨吧。 大英博物馆共有藏品800多万件,分设100多个陈列室,常年开放的有70多个。可惜我们只有两小时的参观时间,只能重点选择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国馆参观了。 参观者需租用语音导览器,内有多种语言的讲解,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需输入展厅及展品的编号。为节省时间,我们还是自费聘请了专业讲解员,由她通过耳机给我们讲解。 首先看到的这座巨人石像来自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上半年我正好旅游刚去过,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仅存下800多座这样的石像,每座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啦(详见我的美篇:南美风光之七 —— 复活节岛之谜)。导游介绍说这座是1869年英国人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真不知是他们怎么装船偷运出来的。<br><br> 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负盛名的收藏,共有10万多件藏品,这座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像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活了90岁,在位67年,创造了古埃及历史上最后的辉煌。雕像巧妙地利用了整块花岗岩的纹理与颜色,使之天庭饱满,面色红润,双目炯炯,不言自威。(有关拉美西斯二世的介绍可参见我的美篇:埃及璀璨的历史与文明) 大英最热门的“镇馆之宝”,就是这块不起眼的罗塞塔石碑,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上用三种不同的文字刻下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诏书,使得考古学家得以破解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而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石碑原本是拿破仑占领埃及时在罗塞塔这个地方挖出来的,后来被英国人缴获,故石碑的题签上还写着“不列颠军队战利品”的字样。<div><br></div> 在埃及馆里还有很多的木乃伊,本来是讲述埃及人死亡和转生的故事的,结果博物馆还做了图解,告诉你木乃伊是怎么绑的,怎么卷的,怎么安放进去的等等,甚至还开棺后给你看,怪不得导游说这里是埃及人来了就想哭的地方。 近年来埃及政府曾多次交涉,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这些展品,都被英国政府一口回绝啦。 在亚述浮雕壁画门口有两个巨大的人首翼狮像雕塑,据说是神话中的保护神,曾放置在亚述帝国尼姆鲁德宫殿的大门外,保护王室免遭恶魔的侵害,距今已有2800年啦。 可惜即使有人首翼狮像保护,这些公元前800年的亚述浮雕壁画还是残缺破损得厉害哦。 在古希腊文物馆里,展出了大量来自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的内部建筑与浮雕。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是祭祀守护希腊的女神雅典娜的,我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来自神庙的内殿中楣:泛雅典娜节游行,这也是我们在雅典卫城博物馆参观时不曾见到的。<div><br></div> 这些浮雕和雕塑将希腊神话与宗教信仰编织在一起,讲述了雅典娜的诞生、特洛伊之战、提坦之战等经典故事,意在展现这座城市在帝国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反映了古希腊艺术装饰的巅峰。 展厅四周布满了来自帕特农神庙的浮雕和雕塑,可见其数量非常多。(关于帕特农神庙的介绍可参见我的美篇:西方文明的摇篮 —— 希腊) 由于帕特农神庙实在太大了,1806年的英国外交官为了把这些宝贝带回英国,直接切割拆成很多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展品有的是拼接而成的,有的却已无法还原,但是每一个石雕的造型依然美得震撼人心啊。 看这两尊神像的衣袍褶皱都那么唯美精细,仿佛随时可以飘起来。 人物的肌肉线条栩栩如生,充满动感,包括搭在身上的浴巾浴袍都那么形象逼真。 自1829年以来,希腊多次敦促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的所有宝贝,都快闹成外交事件了,最近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表示,他理解希腊人民的强烈感情,但他坚称这些藏品“是根据当时有效的法律合法获得的”,不可能归还。 看到这个带有中国红立柱的展厅,不用导游介绍,我们也知道中国馆到啦。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涵盖了陶器石雕,青铜器具,金银玉器,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3万件,其中还有不少是绝世孤本啊。 这里展出的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出自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2000年间。这种早期的陶器彩绘罐尺寸较大,但重量却比较轻,其波浪和网状图案是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绘的典型特征。大英博物馆特别解释说这些藏品分别受赠于两个私人藏家。 又一个“镇馆之宝”是这对1351年景德镇烧制的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它吸取了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各有一对象耳,瓶颈有注明日期的铭文,因而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青花瓷,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第一”。原本是中国敦煌藏经洞祭祀用的文物,1907年时被偷盗出中国。只因1935年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买下它们并捐出,便得名为“大维德花瓶”,真的是无语啦。 <h3>中国瓷器馆里还陈列着大量精美的古代中国瓷器,摆满了整个展厅,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和其他国家的瓷器相比,中国瓷器的做工、绘画、精细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不过,这么多精美的瓷器却再也回不了中国了。</h3> <h3>这幅河北省行唐县明代清凉寺的三菩萨壁画约有20平方米,是五台山寺院于1424年派人到清凉寺绘制的,1437年和1468年曾重绘过,整件壁画由几万片大小不等的碎片精细粘合而成,虽痕迹明显,却难掩其历经弥久色彩的鲜丽及三位菩萨的雍容华贵。</h3> <h3>这尊河北省易县罗汉像是中国金代三彩罗汉像,早年曾被认定为唐代或辽代作品,经专家科学测试,认定它制作于我国金代末期,迄今也有800年的历史了,如今尚存在世的仅10尊,被加拿大、美、法、俄、日等多国收藏。看这个罗汉一脸苦巴巴的表情,估计他也在为失散的同伴伤感吧。</h3> 博物馆的另一个“镇馆之宝”: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长达3米多,它生动描绘了那个时代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这件,它本藏在圆明园中,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1860年被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掠走。 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女史箴图》已是电子版的,很难拍照,我只好从网上找到了这张图片,可以看出右上角的部分就是我从电子版中截得的。 这尊制作于公元585年的隋朝汉白玉立佛,原本供奉在河北崇光寺,民国时期被盗卖到这里。像这样精美的文物在这里数不胜数,无法一一列举,满满承载的都是中华民族七千年的文明记忆啊! 步出展馆时,突然想起恩格斯说过的话:博物馆是城市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欧洲文明史,更是整个世界的文明史;大英博物馆展示的不仅仅是日不落帝国曾经的辉煌,更多的还有被掠夺国家及民族的自豪与屈辱........<div><br></div><div><b>(未完待续)</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