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广州陈家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h1> <h1>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h1> <h1>陈家祠由曾任翰林院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是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合资在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其主要用途是为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宜提供居住的场所。</h1> <h1>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h1> <h1>背面碑上文字:<br>陈家祠堂,大门匾额又书“陈氏书院” 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末广东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庭院穿插,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br>陈家祠堂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br>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承担保护和管理利用陈家祠的重任,同时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工艺品。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br>保护范围:东至陈家祠东侧围墙外边线,南面从考古挖掘确证的陈家祠水塘南边界向南扩展5米,西至土兴巷东边界,北至陈家祠北围墙外边界<br>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之外,东至康王北路西边界,南至中山七路北边界,西至荔湾区人民政府建筑西边界,北面从龙源新街往北扩展45米<br></h1> <h1>陈家祠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共计十九座建筑组成。<br>陈家祠除正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小门可供出入。<br></h1> <h1>两头石狮霸气的坐在大门两侧,犹如两个守门神,保护着庭院的安全。<br>据说:祠左侧的雄狮象征着权力,祠右侧的雌狮征着家族人丁兴旺。<br></h1> <h1>清乾隆以来,由于官府担心合族祠“把持讼事,挟众抗官,聚众闹事”,禁止民间建合族祠堂。宗祠被消禁后,民间籍口安置赴考子弟食宿而改祠名书院,“陈氏书院”名称亦由此而来。</h1> <h1>陈家祠大门上有门神尉迟恭、秦琼彩绘画像。</h1> <h1>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收录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选自《百度百科》)</h1> <h1>房顶上的彩色雕塑、墙壁上的砖雕引人注目。</h1> <h1>大门外的石柱(石雕)造型别致。</h1> <h1>陈家祠的灰塑。<br>狮子图案在灰塑中十分常见。在陈家祠的垂脊上,有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这些狮子全身朱红色,它怒目圆睁,张着大口,抬头凝视着远方,有着一种威风凛凛的气度。独角狮源于佛山民间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陈家祠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有着避邪保平安的寓意。<br></h1> <h1>陈家祠的灰塑作品主要装饰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题材包含了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2008年6月7日,灰塑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灰塑是广州陈家祠主要的建筑装饰之一,已历经百年沧桑。<br></h1> <h1>(网上介绍)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草纸、糯米粉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经反复锤炼,制成草筋灰或纸筋灰,作为灰塑用料。</h1> <h1>与陶塑施工工艺不同,灰塑在施工现场塑造,先以瓦筒、铜线、钢钉为支撑物,固定造型,然后塑造,待干后再涂绘上各种色彩而成。</h1> <h1>由于现场制作,灰塑艺人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以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为主题,在陈家祠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庭院连廊等处运用灰塑装饰。</h1> <h1>门头灰塑</h1> <h1>灰塑</h1> <h1>除了屋顶灰塑,外墙上的砖雕也令人惊叹。</h1> <h1>陈家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br>这是砖雕——“梁山聚义”。<br></h1> <h1>广府砖雕与北方砖雕相比,在制作工艺上各有特点。北方砖雕多是在泥坯上雕好图案,再送入柴窑烧制,但广府砖雕大多是在烧制好的青砖上雕刻而成,是真正的“砖雕”。<br>这是砖雕——“刘庆伏狼驹”。<br></h1> <h1>砖雕中还出现了西方宗教里可爱的小天使形象,表明了当时社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又体现民间艺人们灵活而不受约束的创作风格。中西合璧的福娃天使,明明是中国娃娃的身形和脸蛋,却长着一对天使的小翅膀。</h1> <h1>砖雕以大门东、西外墙的最具规模。</h1> <h1>砖雕以浮雕为主,精雕细刻,层次分明。</h1> <h1>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人物,须眉毕现,神韵如生。</h1> <h1>大门开启后,迎门四扇镂空木雕(正面)。</h1> <h1>可以认为,这四扇木雕很好的起到了影壁的作用(这是迎门四扇镂空木雕反面)。<br>每扇屏风门的中框都为镂空的双面缕雕,通光透气,上下挡板则为浮雕。<br></h1> <h1>老竹“福”字浮雕,形似草书“多寿”两字组合,寓意“多福多寿”。这两幅浮雕上均刻有“青春发达,大器晚成”字样。</h1> <h1>两个“福”字取意“双福临门”。</h1> <h1>木雕:空城计</h1> <h1>木雕上的人物造型传神,都有寓意。</h1> <h1>陈家祠中的木雕,广泛应用在屏门、门窗、梁架等装饰上。</h1> <h1>廊柱木雕</h1> <h1>院内走廊上屋脊上陶塑、灰塑的各种传说和故事,构成了色彩万千的世界,目不暇接。</h1> <h1>院内月台看厢房屋脊——无比神奇的感受。</h1> <h1>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h1> <h1>将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h1> <h1>陶塑还是灰塑?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的惊奇、惊喜、惊叹!</h1> <h1>五彩缤纷的脊饰为这座建筑注入了活力。</h1> <h1>在陈家祠建造的年代,西洋文化在广州的影响已日渐深远,匠人们还心思缜密地在这个传统宗祠的细枝末节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注意比较与上幅图的建筑风格)。</h1> <h1>本图上方彩雕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让人眼花缭乱。</h1> <h1>大胆猜想一下:上方是陶塑,下方的鸟儿是灰塑?</h1> <h1>陈家祠堂屋顶脊饰大量采用陶塑和灰塑,高度达1米多。</h1> <h1>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br>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br></h1> <h1>聚贤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h1> <h1>东西斋、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h1> <h1>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h1> <h1>各栋建筑之间均由走廊连接。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前面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h1> <h1>青云巷及通往院外的旁门。</h1> <h1>门口石鼓。<br>古代,住宅、祠堂门前的石鼓大小、造型是非常讲究和严格的,与人的地位、官职有关。据说,在陈家祠建筑工程进行两年后,族人陈伯陶科举考中探花,清政府特赐殊荣,允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立巨型石鼓,以示彰表。陈家祠门口的石鼓高达2.55米,是目前广东已发现的最大的石鼓。<br></h1> <h1>门前东侧石鼓基座,雕有“日神”,象征阳刚、男性;门前西侧石鼓基座,雕有“月神”,象征阴柔、女性。</h1> <h1>石雕:诸葛亮智收姜维、桃园三结义。</h1> <h1>门廊石雕</h1> <h1>聚贤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家祠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h1> <h1>陈家祠堂石雕栏杆,栏板处采用当时先进的铸铁工艺。这是铁铸通花“麒麟玉书凤凰图”。</h1> <h1>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理解“建筑是凝固的艺术”。</h1> <h1>石狮望柱头和雕花石护栏。</h1> 石雕:金蝉吐瑞(气) <h1>祠内有石就会有石雕,而且各自都饱含着不同的祈盼和祝福。</h1> <h1>牙雕展品</h1> <h1>牙雕展品</h1> <h1>院内雕塑</h1> <h1>后花园雕塑——“听说书”。</h1> <h1>陈家祠门前,有两对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旗杆夹。(出于安全考虑,以金属材料代替原木质的旗杆和旗斗,并在旗杆上安装了防雷设施。)<br><br>在祠堂前竖旗杆是宗族荣誉的标志,考生科场高中获得朝廷赏赐(旗匾银)后,族人方能在祠堂前为其设立旗杆,升旗表彰以光宗耀祖。<br>旗杆夹石上详细刻有考取者的姓名,时间,名次等,显示了国家所认同的功名,所以又称功名石,代表着一个宗族的名望和荣耀。<br>陈氏书院前四斗旗杆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陈伯陶立。<br>三斗旗杆为光绪甲午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祥士臣陈昭常立。选自《百度百科》)<br></h1> <h1>陈家祠堂代表了一方的历史文化,虽然经历了沧桑变革,但是依旧保持着它的风采,让人流连忘返。</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