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韵悠长话情韵——《蒹葭》教后说再教

fang

<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了推进“经典诵写讲”活动的一次公开课。“诵写讲”,顾名思义,课堂上应该有学生的诵的活动,有老师的讲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诵,如何设计;讲,怎样安排?诵,像余老师的课堂那样,小步迈进,分层朗读,一步增加一点情味,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理解、最后在诵读中完成文化认同。讲,一定针对学生自己不能理解到位的、在小组讨论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一课,理解抒情主人公矢志不渝地追求,学生可以;那种距离感、朦胧感,有的学生能理解;老师不提示,学生根据预习会知道这是一首爱情诗,再往前走一步,认识到对于前途、事业乃至人生的隐喻,学生不知道。关于课后练习——写赏析,学生从品词析句的角度品味语言、理解诗意可以写,对于什么叫意象、意境之类的概念,学生不太了解。学生不知道的、不了解的都是可以讲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音乐老师王蔚老师参与语文教研活动多次了,指导并参与经典诵读大赛,让我们省直属组获得了特等奖,平时还帮我改过学生的抄写作业!这么热爱文学、热爱学生的老师,作为语文老师肯定热烈欢迎啊!这次轮到上学校的公开课,当然不会忽略身边这么好的资源!</p> <p class="ql-block">  于是,课堂分三个环节:一、吟哦讽咏得诗味;二、聆听想象解诗意;三、品词析句知诗美。在第一环节反复朗读中,学生对《蒹葭》应该会有不同于《关雎》的感觉,后来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果然如此。真正进入《蒹葭》的意境,要靠音乐老师王老师来唱,现场演唱的效果一次次证明了比放录音要好不知多少。王蔚声音的那种空灵、悠远的感觉,那种一唱三叹的惆怅,不需要我讲,学生在听的时候沉浸其中就能深深被感染。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再一次验证了歌唱把学生都带到了语文老师讲所不能达到的《蒹葭》特有的意境之中。老师可以顺势提示学生思考诗歌的主旨意蕴不仅仅限于爱情。</p> <p class="ql-block">  朗读的感觉、聆听想象的画面、情境等等这种默会知识怎么变成学生的明言知识,最后一个环节的写可以实现。为了帮助学生写,穿插几则前人诗论,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这是初二第二学期的学生,对于品词析句理解诗意,都能做到;对《诗经》语言特点的赏析,因为学过《关雎》,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对于画面意境的欣赏,能做到的估计是极少数。从课堂表现及课后练习反馈看,情况果然如此。但课堂上最后几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赏析作品时,对“意境”的不理解,我没有即时跟进讲解,而是追求了公开课的完整性选择忽略,继续分享三位同学的赏析,提升讲解并全班朗诵《蒹葭》收束新课。</p>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优点在于文本解读较好,王蔚老师的演唱功不可没,课中讲解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足之处恰恰在于学生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概念模糊,没有即时讲清,这一次刚好有晚自习,再讲解可以弥补一二,但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学生课堂上学有困惑的时候,恰恰正是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这样的时刻转瞬即逝,如果不把握好真是极大的遗憾。课后有老师说,“课堂生成”是遗憾,学生读、听、写的成果都是课堂生成,真正遗憾的是学生发言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跟进。学生知道在录课都比较谨慎,不像平时在教室学习自由自在,那种课堂上的灵动、变化没有体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为了诵、为了讲,音乐老师王蔚老师的演唱一定为同学们提供了范例,希望六月的朗诵比赛,孩子们会有好的创意。</p> <p class="ql-block">  如果这节课按刚刚发布的新课标来上,设置任务情境,该怎么设计呢?既不要在课堂活动中消减《蒹葭》的那种朦胧、悠远而又空灵的情味,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那种可望难即的企慕情境,不适合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中体现。小丽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关雎》比较阅读。我想教材编辑应该也是这个思路,因为这两首诗编在同一课。《诗经》诗句意思的理解比格律诗、现代诗要难,倘若我各用一节课带学生学习《关雎》《蒹葭》,再用公开课带着学生来比较阅读,也是不错的设想。创设学习活动情境:按照教材编排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班设置的主题是“那人、那情——诗经二首中的美与哀愁”。活动环节:一唱三叹读出两首诗各自的韵味;品词析句说说两首诗不同的形象(意象);妙笔点评写出两首诗的颁奖词。</p> <p class="ql-block">  感谢学科组老师们捧场观课指导!感谢组长主持批评指正!感谢小琦小李录课!感谢林凡的美篇记录!特别要感谢的是音乐老师——王蔚老师!</p>

学生

课堂

老师

王蔚

朗读

赏析

理解

意境

活动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