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小厨》自序

张筱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菠菜烧豆腐》食材)</div><div><br></div> 人从出生就吃,老夫吃到今天,也吃了近七十年了。总想写几篇东西,把吃过的、且记忆深刻的,整理出来。既是一种回味,也是与各位分享。<br><br><div> 地球人都重视吃。但“吃劲”与中国人相比,那是“望尘莫及”。中国人讲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件件与吃紧密相联。所以才有“民以食为天”的至理名言。<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派特色菜《干煎小黄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得吃、能吃,是一个层次;吃了以后能讲出好坏,说出道道,那又是一个层次;说得好还要做得到,能自己亲手烹制几个菜肴供大家享用,又上了一个层次;能把以上说的、做的,用文字综述表达出来,与世人共享,则是最高层次。所谓“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大概就是那个意境吧。</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农家菜《清炒芦蒿》)</div><div><br></div> 能吃,还要会吃;会吃,还要吃得出道道;吃出道道后,还要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那就是美食家。<div><br></div><div>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吃是没有选择的,大人教育我们:整天想吃这吃那的是“馋唠胚”。那是贬义的,和好逸恶劳的二流子差距不大。过了耳顺之年,才知道当个“馋唠胚”多么幸福,要修得多少福德。</div><div><br></div><div> 陆文夫的得奖小说《美食家》里的朱自冶,就是靠吃,救了自己一条命;也是靠吃,成就了自己最后的事业。如果朱自冶还没死,他的事业一定更加发达,起码是人民大会堂餐饮部高级顾问,没准就是一个跨国餐饮管理集团的董事长。我想大家不会忘记,当年朱自冶在苏州松鹤楼饭店,给一帮大厨们讲烧菜的“葵花宝典”吧?如果忘了,那是陆文夫笔下《美食家》的瑕疵。</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极品菜《鲃肺汤》)</div><div><br></div> 吃原本没有阶级性,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没得吃都会饿死;而对于每一道菜肴、食品,无产阶级的口感和味觉,与资产阶级也不会有明显的差别;但吃和时政、法规时时相连,如果违反党中央八条规定,用公款请吃、吃请,那就是碰了“政治高压线”。所以,吃也要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经济条件许可、收入来源合理,“鱼和熊掌兼得”也不为过;经济条件一般,“穷苦人粗茶淡饭分外香”也是一种理念。只要吃得心地坦荡、吃得愉悦、吃得健康,都无可厚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菜品《东坡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翠园小厨》收集的几篇拙作,都是我吃过的、并留有深刻记忆的几个菜。有的是杜撰的故事,有的是一些经历,有的自己能动手烹制。如有是非颠倒或粗制滥造之嫌,也是涉世不深、阅历浅陋之故,请各位见谅。取名《翠园小厨》,那是我住的小区名翠园,所以既是应景,也是附庸风雅。</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常州特色菜《豆炙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