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河茶场和知青文化

贺城一念

<h3> (·贵州·凤冈·水河茶场·)</h3> <h3>  导读:水河茶场是凤冈县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社刅茶场,也是水河知青文化的起源发祥地。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是水河村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知青文化,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h3> <h3> (·今日水河知青文化园·)</h3> <h3><br> 第一节:水河茶场</h3> <h3>  水河茶场位于水河村西口,南面茶山丘陵马路边,有二栋红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标志性建筑 。知青楼在千亩茶林的衬托下与北面山岗的古堡营盘形成遥相呼应,每当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之时,它是水河村的一道亮丽风景。<br>  水河茶场地处何坝乡中部,距离凤冈县城12公里,是凤冈县的南大门。这里风景秀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河茶场创办之前,这片连绵起伏的群山丘陵,还是沉睡百年、植被完好、尚未开发的处女地。<br>  远去了是沧海桑田的变化,走近了是火红年代的来临。<br>  一九五八年春,凤冈大地拉开了“大跃进”序幕,全民大炼钢铁如火如荼。<br>  被水河村民称之为“毛狗洞”的这片丘陵地(现知青文化园核心区)是八百年前北面古堡营盘守军的溜马饲养操练地。这里树高林密,花草茂盛,是水河村杠杠的原始后花园。</h3> <h3> (·“毛狗洞”的前世今生·)</h3> <h3>  初冬的水河,阴雨连绵,虽然带有几分刺骨的寒冷,也丝毫没有影响扎寨“毛狗洞”的炼钢人。<br>  这拨炼钢人中,他们年龄差别较大,着装各异,有穿中山装、旧军装、学生装,还有不少戴眼镜的。围观的村民传说:是县上组织派遣来的“大跃进”炼钢工作队。</h3> <h3> (·“毛狗洞”炼钢现场一角·)</h3> <h3>  他们除草砍树、挖土搭棚,个个身手不凡,没见几天就在“毛狗洞”的中心区域,两坡之间的缓冲地带,架起了三口土坯炼钢高炉。竖立的烟囱足足有六米多高,高炉左右两侧的山坡被挖理的干干净净。黄土坡面用石灰水楷书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和“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巨幅标语,在迎风招展的红旗下显得格外醒目。<br>  成立才三个月的水河人民公社,自然成了这场“大跃进”炼钢运动的主力。<br>  公社选派了八百多名思想好、觉悟高、体格壮的社员,与“大跃进”工作队一起扎营在“毛狗洞”开山刅土,炼钢寻铁。他们在熊熊的篝火边,高炉傍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br>  伴随着一堆堆篝火的慢慢熄灭,这种盲目、蛮干、激昂的热情也随之慢慢地平静了下来。一百多天过去了,钢铁没炼成,倒是开垦了二千余亩梯土。“毛狗洞”从此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br>  面向霞光尽散的空间,站在高处浏览万物,我们是如此的渺然。夕阳的落幕预示着黑夜的来临、黎明的曙光又拉开了新一轮发展的帷幕。<br>  一九六七年,是水河公社“毛狗洞”的新纪元,这一年凤冈县革命委员会把开垦“毛狗洞”纳入了县农业学大寨的蓝图规划,要求水河公社,组织劳力、年内动工,用三年时间,创办具有五千亩茶园规模的社办水河试验茶场。<br>  早在八年前,湄潭茶科所、凤冈县农业局的几位“眼镜”专家,在当年参加水河“毛狗洞”开山办土、炼钢寻铁,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毛狗洞”这片丘陵地带,土地肥沃,呈黄壤酸性土质,pH值在4.5~5.5之间,含有较高的锌、硒等微量元素,是种植茶叶非常理想的优质土壤。他们认定其品质要高于湄潭和永兴茶场的土质。<br>  这几位“眼镜”专家,“再教育”结束后,专题向凤冈县革命委员会相关领导提出了“充分利用(毛狗洞)丘陵山地优质土壤资源,创办茶产业经济作物的可行性报告”。天时、地利、人和,似祥云朵朵、云集水河。<br>  一九六七年十月,凤冈县革命委员会专题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秋季)“三干”会议即县、区、社三级干部联席会,对水河公社开垦“毛狗洞”、创办茶产业事宜进行了全面布置。<br>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好带头人、领头雁,是水河公社贯彻落实全县“三干”会议决定要做的第一件大事。<br>  凌云大队党支部书记田建福,民兵排长生产骨干江守忠,经公社“三干”会议推荐,被任命为开垦“毛狗洞”,筹建水河茶场负责人。选拨抽调刘大才、刘文明、谭培贤等十名能工巧匠组成开垦筹建先遣队。<br>  八年前“大跃进”开垦的二千余亩梯土荒坡早已退耕还原,杂草丛生,抬眼望去“毛狗洞”这片丘陵遍野在冬日白霜的笼罩下显得格外荒芜。</h3> <h3> (·筹建水河茶场负责人田建福·)</h3> <h3>  田建福、江守忠率领先遣队全体成员,在寒冷、雾障、霜疑、阴雨连绵的环境下,他们无所畏惧从零起步。<br>  “毛狗洞”没有住宿生活设施,他们自带干粮(红薯、洋芋、包谷粑)早出晚归,每天往返十几公里,风雨无阻。<br>  为建筑工房、宿舍、食堂、他们自己平地,伐木、搬砖运瓦、和泥垒墙,尽显能工巧匠风采。<br>  为早日投产,他们坚持起早摸黑,开荒种茶,(农忙)返队生产两不误。<br>  为生产自救,他们打田、插秧种稻,茶林套种花生、辣椒、萝卜。<br>  为减轻队里负担,他们生活精打细算,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他们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年时间,完成开荒种茶五十余亩,搭建一批木砖结构制茶作坊,宿舍、食堂等简易基础设施,水河茶场初具雏形。<br>  昔日苍茫荒凉的山坡,被翻出了新土,清新的泥土气息,在曾经荒芜的土地上随风飘散,种下去的茶籽发出了新芽,“毛狗洞”一片新绿。<br>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四年,七年间公社每年坚持从辖属二十多个生产队轮流分批、分次抽调人员(出公差)去茶场开荒种茶,管理茶园,最多时达到50余人。县农业局、湄潭茶科所在茶叶的种植、管理、加工上给予技能指导,种茶面积逐年扩大,一九七四年达到了500余亩,至此,水河茶场初具规模。</h3> <h3>  <br>   第二节:知青文化</h3> <h3>  ( 知青文化:就是记录知青成长、成熟、成人的历史经历,是反映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为总和 )</h3> <h3> (·贵州·凤冈·水河茶场·知青·)</h3> <h3>  七年的开垦之路坎坎坷坷,往后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眼下水河茶场的发展进程,远远没有达到公社、区、县三级规划目标。<br>  开荒种茶周期长,见效慢,资金和劳动力是一道始终困扰水河茶场发展的难题。公社一穷二白,靠摊派“出公差”的套路,早已不能解决新老问题了。<br>  敢问路在何方?一时间引发了社、区、县三级组织的思考,也引起了新仼县委书记石明清同志的高度关注。<br>  一九七四年七月,遵义地区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在遵如期举行。凤冈县委书记石明清同志在会上介绍水河情况的发言,引起了行署领导和地委梁明德书记的高度重视。<br>  针对凤冈水河茶场、习水飞鸽林场长期存在劳动力、资金短缺的相同情况,结合遵义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面临的实际提出了《拟在凤冈、习水二地创建知青点的倡议》。随后便向驻遵大型国企发出邀请。<br>  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智慧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议、协调、落实之中。<br>  城乡单位挂钩创办知青点,是遵义地委、行署对延续十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模式的创新,因具有更好的互补指向性而受到欢迎。<br>  第一机械工业部长征电器基地率先作出响应。<br>  这家驻遵基地是一九六五年由上海内迁遵义,支援“三线”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多数职工举家搬迁,因此,解决应届子弟就业自然成了企业一项重要的维稳安抚工作。<br>  一九七四年八月,长征电器基地召开知青“创点”工作会议,成立二级领导小组、设立专职办公室,各厂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宣传发动。<br>  九月,基地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朱文源同志率领基地知青办主任毛岳年、基地团委书记沈乃高一行三人前往习水、风冈二县进行“选点”实地考察。<br></h3> <h3> (·考察组行驶在盘山途中·)</h3> <h3>  初秋的黔北,天高气爽,吉普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行驶,经过虾子、三渡关的盘山后,黄家坝湄江风景映入了眼帘。<br>  飒爽的秋风吹打着车窗,轻轻地弹抚在车内每个人的脸上,一股原野的清香直入心田,顿时让人感到无比的愉悦,连日来奔波习水考察的疲劳和沉闷的心情一扫而光,仿佛找到了一种希望的感觉。<br>  凤冈县委、县政府对长征电器基地的选点考察工作非常重视,县委书记石明清、县长李煌南、县知青办主任张永安组成三人工作组,石明清书记任组长。<br>  长征电器基地考察组一行三人,在朱文源主任的率领下,如约抵达凤冈县委所在地,宾主双方在县委门前互致问候,随即入座县委书记办公室开始工作洽谈。<br>  石明清书记首先发言,在详细介绍凤冈县和水河茶场的情况后,他深情地说:“长征电器基地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好伙伴,二年前你们扶贫医疗队前后四次来我县巡回医疗,深入王寨、峰岩等边远山村,为老百姓看病送药。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至今还被全县百姓传为佳话。我们𣪧切盼望能够再次合作,把孩子们留在凤冈、留在水河锻练,为他们的成长,让我们也尽点微薄之力”。<br>  长征电器基地朱文源主任在介绍基地的总体概况和答谢发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些孩子都是跟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从上海来遵义的,他们不仅是企业的未来、也是凤冈的未来,培养锻练好这些孩子,也事关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br>  一九七四年十月,长征电器基地凤冈水河知青点,在城乡二地组织和二位老书记、老革命、慈父般的关怀努力下诞生了!水河茶场将注入新的活力,翻开新的篇章。<br>  长征电器基地首批应届职工子弟,赴凤冈县水河茶场知青点,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组织实施全面启动。</h3> <h3>  (·长征一厂知青办组织该厂应届子弟<br>  报名去水河茶场上山下乡插队落户·)</h3> <h3>  基地知青办全力组织下属各厂知青办以广播、黑板报、各类会议、上门家访等多种形式进行动员发动。通过抓典型、树榜样,激励广大应届知识青年踊跃报名上山下乡到水河茶场插队落户。申请书、决心书一时间轰轰烈烈、如歌如潮。</h3> <h3>   (·临行前知青办组织专题培训·)</h3> <h3>  水河公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知青入场安置工作的指示精神,提前对水河茶场的组织结构、编制进行了全面调整,任命叶芝洪为茶场党支部书记、田应贵为支部委员兼茶场基干民兵连连长。下设五个生产队(民兵排)选配:肖国平、黎昌明、刘茂孝、胡昌瑜、李元华、李世凡、黎昌伦、黎国海、赵洪喜等一批思想好,觉悟高、能力强的本地优秀社员担任各生产队队长和管理骨干。以准军事化的要求进行规范管理,为知青们的到来作好了组织上的准备。<br>  与此同时,长征电器基地也及时召开党的核心小组成员、革委会常委办公会议,研究解决知青下乡安置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各厂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派基地团委书记沈乃高同志专职带队全面负责。各厂选派:贾志杰、邱仕明、陆才根、顾思孝、范红妹(女)陈启艳、陈万福、沈福全、冒恒贵、曹伯祥、扬兴龙、蔡永林、田儒英、陆德渝、史金美等十六名带队干部长驻水河茶场知青点轮换协助管理。<br>  一九七五年,阳春三月,布谷鸟阵阵呜啼,水河茶场一片生机。<br>  长征电器基地首批应届初中毕业生刘明德、俞深华、殷锡龙、龚伟四位知青在带队干部陆德渝、冒恒贵师付的带领下先期抵达,为月底大批知青到达开展前期准备工作。<br>  他们借用公社食品收购站后,马不停蹄、立即着手把收购站内二排猪圏清理干净,左边一排四间做食堂伙房,右边一排三间做库房寝室。<br>  在水河村供销社买了几口大铁锅、几只装过柴油的废铁桶和一些锅瓢器具。冒恒贵师付找来了一些废砖、烂瓦、黄泥,带着大家一起动手搭起了三口大炉灶,第二天升起了炊烟,吃上了冒师付亲手好的第一餐“上海口味”的知青饭。<br>  为尽早解决大部队知青住宿,他们与前来帮忙的社员一起清理公社大礼堂,搬运竹席、杉木板、分隔临时寝室,购置粮油、蔬菜。<br>  三月二十五日,遵义市井岗山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长征电器基地首批一百多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满怀激情分批从遵义启程,奔赴凤冈水河茶场插队落户,开启人生新征程。</h3> <h3> (·赴水河茶场途经永兴·)</h3> <h3>  初来乍到,青春萌萌、激情、好奇、新鲜,眼前的水河茶场,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住房,公社礼堂打地铺,没有水喝、自己挑来自己烧,没有电灯、点燃蜡烛煤油灯,没有食堂、清理猪圏当伙房,没有厕所、猪牛圈里解决了。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给水河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br>  长征电器基地团委书记沈乃高同志到位水河后,及时组织召开带队干部工作会议,通过学习交流,共同制定了带队干部四条工作准则:1.主动接受地方政府领导,积极配合贫下中农做好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2.提倡“团结、友谊、支持、谅解”的精神,同心同德完成带队任务。3.身教重于言教,和知青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工人阶级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精神影响和教育知青们经风雨见世面。4.要像对待自己子女那样一视同仁,关心爱护每一位知青过好劳动关、生活关、学习关。<br>  按照公社决定,一百多名知青分成五个生产队(也称五个基干民兵排)由肖国平、黎昌明等五位本地优秀社员仼队长。<br>  在茶场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队列操练,学习毛主席语录、忆苦思甜、向毛主席表忠心等系列政治教育,明确政治学习制度,考勤、请假报告制度,个人、集体年终总结评比表彰制度等管理制度的学习。为确立正量知青文化奠定基础。<br>  时蓬四月,春意盎然,茶山一片繁忙。采茶的知青们个个神采飞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绿色的茶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h3> <h3> (·75年春季知青们采茶一角·)</h3> <h3>  春季采茶是茶场的主业,也是一项需要比拼耐力的细活,手法讲究“精、准、快”。毎天单人定额20斤,需要采摘十二万株茶青,对于这些刚来的知青娃来说确实有点“压力山大”。<br>  清晨,春寒刺骨、雾水、露水沾湿全身,中午烈日当头,汗水、泪珠交织一起,每天十几个小时站立,弯腰不停地快速采摘,还要防范毛毛虫、野蜂、山蚊子的频频来袭。这些都设有丝毫影响知青们的劳动热情。他们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加班制茶,每天应采尽采,应制尽制。<br>  茶场技师李世凡、吴明进、申成静三位老师多次为知青组织茶技知识培训,传授制茶技能。知青们在煤油灯下、高温炉傍、苦练制茶基本功。<br>  六年前,由湄潭茶科所“眼镜”专家推荐种植的“浙江鸠坑中小叶群体品种”的五百多亩茶林已相继进入产茶期。<br>  李世凡、吴明进、申成静三位技师根据本场茶树特色,组织知青反复研制,成功开发了“知青翠片”、“水河毛锋”二款优质绿茶。<br>  “知青翠片”定位高端绿茶,纯手工制作,具有八道手工流程工序,品形扁平整齐、表面附沾白屑,清香扑鼻。素有“浓而不苦、青而不涩、鲜而不淡、醇厚回甘、锌硒同具的特点。曾被湄、凤二县业內人士誉为:“知青翠片不是龙井似龙井”的顶级好茶。<br>  “水河毛峰”为大众消费普及茶,工艺精简(杀青、柔捻、烘干),便于机械加工,是水河茶场的主营产品。<br>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知青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们春天披晨雾沾露水打田插秧忙采茶,夏天顶烈日冒酷暑翻土除草抓管理,秋天淋着绵绵细雨剪枝施肥战三秋,冬天踩着冰天雪地开荒种茶备春耕。</h3> <h3> (·初冬开荒种茶合影)</h3> <h3> “三秋会战有我!”<br> “高山背公粮有我!”<br> “穿阡水利工程建设还有我!”<br> “我们身上沾满了泥土的芳香,”<br> “我们双手磨出了一层层老茧。”<br> “我们在艰苦中学会了坚韧,”<br> “我们在逆境中铸就了品质。”<br>  通往理想的大同路上,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们过了一关又一关,他们走了一程又一程,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黑夜,迎来了一个个灿烂的黎明。<br>  一九七五年是水河茶场开创新纪元的一年,也是水河茶场步入快速发展的一年。<br>  九月十八日,在长征电器基地(一厂、永佳厂)的大力援助下,经过三个月的紧急施工,水河知青点、学校、公社驻地,实现了通电、供水。结束了水河公社无供电、无供排水的历史。<br>  知青点标志性建筑、红砖、灰瓦、马头墙的二栋知青宿舍楼,在长征电器基地的大力援助下,顺利竣工。130多名知青乔迁新居。也为下一批100多名应届知青的到来,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br>  由长征电器基地(九厂)援助、设计、制造的全套电动制茶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投入生产。全县首家实现机械化制茶加工,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制茶效率。<br>  巜茶山青年》月刊首期创刋,编委由蔡烈麟、陈爱萍、王重光、朱杰、张纪华、徐雪敏等知青组成。<br>  以各生产队为单位的月刊墙报首期上墙刋出。广播室、阅览室、医务室、乒乓球室、蓝球场等设施投入使用。文艺宣传队、蓝球队相继形成,开展活动。<br>  朱美华同志代表水河知青点,光荣出席凤冈县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赵萍同志代表水河公社参加全县文艺调演。</h3> <h3> (水河公社参会代表合影)</h3> <h3>  张秋兰、郭小萍、阮忠荣、王重光、朱杰、朱美华、徐晓念七位同志首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br>  新建知青食堂投入使用,主食供应“包谷饭、榨菜汤”。<br>  创办综合性工业加工厂开始实施,为实现以茶为主,兼营工、商一体化经济发展新格局迈出了新的一步。<br>  十月的天空阳光灿烂,十月的大地五彩缤纷。八年开垦苦尽甘来,站在营盘高处,遥望连绵起伏的茶山,绿浪滚滚。夕阳下,知青食堂炊烟升起,传来呜隆隆的鼓风声,知青们手提农具谈笑风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回归的茶林路上。好一派“喜看茶树千重浪,遍地知青下夕烟”的盛世美景。<br>  夜幕降临,知青点华灯初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拉开了帷幕。说、拉、弹、唱、彰显兴趣。唱歌、跳舞、排练节目,写自己的诗、唱自己的歌、玩自己的范儿,仿佛遨游在一个快乐自由的乐园里。充实、欢乐、浪漫 ⋯ ⋯</h3> <h3> (·表演:知青生活亞克西·)</h3> <h3>  知青之间充满了血浓于水兄弟姐妹般的亲情和爱心,演员绛了无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让水河村边和城里的青年男女们羡慕得不要不要的。<br>  水河茶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奋进中孕育了知青文化,发展中丰富了知青文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br> “雄壮的山林,美丽的茶山,<br> 有我的梦想,有我的希望。<br> 这里的一切,真使我向往,<br> 别忘了这个好地方 ⋯ ⋯<br> 来 来 来 ⋯ 来 来 来 ⋯ ⋯<br> 向往 ⋯ 向往 ⋯<br> 您把那微笑,捧进我胸坎,<br> 心花儿开放,就在您身旁,<br> 感人的热泪,湿透我衣裳,<br> 别忘了这个好地方 ⋯ ⋯<br> 来 来 来 ⋯ 来 来 来 ⋯ ⋯<br> 向往 ⋯ 向往 ⋯ ”<br>  这首自编、自导的知青歌曲,真情地唱出了知青们的心声和情怀,也唱响了水河茶场的今生和未来。</h3> <h3> 第三节:知青后文化</h3> <h3>  如果说上山下乡时的知青文化是基础文化,是对知识文明的普及和推广,那么当今的知青后文化则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是更高层次的知青文化。在振兴乡村发展中,具有先进的示范作用。<br>  水河村对知青文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知青返城后的十年间就开始了积极的探索。</h3> <h3> (·水河茶场知青文化园·)</h3> <h3>  当我们走向未来,走向共生、走向绿色深处时,无可避免的发生着新的巨大变化。必须看到水河原有的知青文化不仅需要创新、充实、发展,而且更需要具有当今水河特色的知青后文化。<br>  一九九一年冬,水河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建知青文化园活动。全乡六十七个村民组,四千余人参加了水河茶场突击补充建设。<br>  村民们开荒修路、除草、整理梯土、补种茶苗,全面完成知青留下的剩余仼务,实现知青文化园总面积达2400余亩。<br>  在此基础上,依托原有知青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对知青文化园进行全面打造、提升、创新。把知青们留下的二栋红砖宿舍楼翻修改造成一座四合院的知青纪念馆。内设知青展品陈列室,知青文化墙,村委综合办公室。<br>  茶山核心区,以茶树栽培组成的标志性图案“茶海红心”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壮观。</h3> <h3> (·知青文化园茶诲红心图·)</h3> <h3>  茶园内精心打造的知青亭,知青文化长廊、知青们当年用过的东方红拖拉机、炒茶机、斛斗、铁耙等。再现了当年长征电器基地二百六十多名应届知识青年在这里艰苦奋斗的劳动场面。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挥洒着炙热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一段岁月独有的知青文化。<br>  漫步茶林歩道,观赏茶海红心。在休闲中回忆,在时尚中怀旧,在热闹中重拾青春的价值,燃起生命的火焰。</h3> <h3>  (·漫步茶林步道、回味知青岁月·)</h3> <h3>  2017年4月21日,水河知青文化园披上节日的盛装,装饰一新的知青纪念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首届知青文化节在盼望中如期举行,八十多位从全国各地远道赶来的知青们与早已前来迎候的老书记,老队长、乡亲们热情相拥,一双双滚烫的热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热泪盈眶、互叙久别之情。</h3> <h3>  (·党、团支书四十多年后再相逢·)</h3> <h3>  时光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们对水河茶山的那份深深的怀念。</h3> <h3> (·原茶场二队部分队员合影·)</h3> <h3>  踏着知青文化前进的足迹,寻览知青文化奋斗的故事,挖掘知青文化资源的优势,用极其雄厚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多层面、多维度、展示知青精神风范,把知青文化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势力融入到当前先进文化、主旋律文化之中。</h3> <h3> (·知青文化融入主旋律·)</h3> <h3>  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以茶为媒,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把水河知青文化园,打造成为知青茶山融发展,振兴乡村谋幸福的先进文化示范囩。</h3> <h3>  (·水河知青文化园未来前程似锦·)<br> ·2022年4月26日·初稿·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