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子像(图片来自网络)</h3> <h1><div><b>摘要:</b></div><div><b> 孟轲,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车。约生于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前后,卒于鲁平公五年(公元前318年)之后不久。孟子生于鲁,仕于齐,游于梁,居于邹,之宋、之薛、之滕,卒于邹,葬于邹。以时间段推测,孟子是共仲后裔,孟之侧曾孙,孟氏第四世祖,子服惠伯第四世孙,鲁桓公第十世孙。</b></div><div><br></div><div><h3>今天是孟子诞辰纪念日,特发此文。</h3></div><div><h3>(本文节选自《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h3></div></h1> <p class="ql-block">孟子,即孟轲。一般认为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若按此说,孟之侧就是孟轲之先。但这一说法仍缺乏有力的证据,故孟子的身份至今仍成谜。</p><p class="ql-block">首先,其“字”成谜。《孟子》书,未见其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未载其字。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孟子题辞》:“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p><p class="ql-block">《名疑》:“孟轲,鲁孟孙氏之后。《汉书》云轲字子车。《孔丛子》作子居,一作子舆,又作子與。”陈士元此解不确。《汉书》本条并无“字子车”一说,《孔丛子》亦无“子居、子舆、子與”诸说,而是作“子车”。</p><p class="ql-block">《孔丛子·杂训》:“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子上不愿也。客退,子上请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孟孺子无介而见,大人悦而敬之,白也未喻,敢问。’子思曰:‘然。吾昔从夫子于郯,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车,孺子也,言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希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非尔所及也。’……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子上,子思之子,名白。</p><p class="ql-block">王肃《圣证论》:“学者不知孟轲字,按子思书及《孔丛子》有‘孟子居’,即是轲也。轲少居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也。”</p><p class="ql-block">傅玄《傅子·附录》:“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其后邹之君子孟子舆,拟其体,著七篇,谓之《孟子》。”</p><p class="ql-block">颜师古注《艺文志》:“《圣证论》云:轲字子车,而此志无字,未详其所得。”</p><p class="ql-block">《名疑》:“元(陈氏)按:《孔丛子》《圣证记》等书,子车一作子舆、一作子與、一作子居。而杨倞、荀子注又作子興,盖车居音同,舆與興字讹也。”</p><p class="ql-block">其次,国籍成谜。赵歧《孟子题辞》:“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也。今邹县是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按赵歧所云,孟子为鲁人。</p><p class="ql-block">《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驺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邾国故都始置,属薛郡。司马迁云“驺人”系以今言古。</p><p class="ql-block">朱熹《孟子集注·孟子序说》:“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p><p class="ql-block">陈士元《孟子杂记》:“元按:司马贞索隐云‘轲本邾人,徙邹为邹人。’吴程云‘孟子,鲁人。居邹非生于邹也。’合璧事类云‘齐有孟轲,谓其仕齐,非谓齐人也。’”</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士子流动性较大。孟子到底是鲁人?是邾人?还是齐人?皆不清楚。</p><p class="ql-block">其三,其“姓”成谜。邹的前身为邾,邾国系曹姓,古文字“曹”作“”。鲁国为姬姓。齐国为姜姓。孟子以何为姓,所有史书均无记载。</p><p class="ql-block">其四,身世成谜。《孟子杂记》:“元按:孟氏谱云,轲父孟孙激公宜。孟孙,姓。激公,字。宜,名。或云激,名。公宜,字也。轲生三岁而激公宜卒。”按命氏规则,孟氏源于子服氏,孟轲以孟为氏,其父也当如此,何来“孟孙”氏呢?只能说明“孟孙激公宜”另有所出。</p><p class="ql-block">《左传》闵公元年(前661年),“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p><p class="ql-block">《左传》僖公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p><p class="ql-block">《春秋》宣公九年,“夏,仲孙蔑如京师。”《左传》:“夏,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之。”</p><p class="ql-block">鲁有仲孙氏,齐也有仲孙氏。从姓氏角度讲,鲁无孟孙氏,那么齐国有孟孙氏吗?其他国家,如邾国有孟孙氏吗?这些都需要考古来论证。</p><p class="ql-block">其五,子思与孟子是否有交集成谜。主要有三说:</p><p class="ql-block">一说孟子师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高诱《淮南子·泛论训注》:“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虽然“之门”与“之门人”有区别,但大致可以归为一类。此说云子思与孟子无交集。</p><p class="ql-block">一说孟子师于子思。刘向《列女传》:“孟子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班固《汉书·艺文志》自注:“名轲,邹人,子思弟子。”《孔丛子·杂训》:“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赵岐《孟子题辞》:“孟子,邹人也。……长师孔子之孙子思。”应劭《风俗通·穷通篇》:“孟子受业于子思。”王肃《孔子家语·后序》:“子思,名伋。伋常遭困于宋,作中庸之书四十七篇,以述圣祖之业。授弟子孟轲之徒数百人。”此说云子思与孟子有交集。</p><p class="ql-block">一说孟子自言师于子思之子子上。《孟子外书·性善辨》:“孙卿子自楚至齐见孟子而论性。……曼邱不择(曼邱,氏也。不择,名也)问于孟子曰:‘夫子焉学?’孟子曰:‘鲁有圣人曰孔子。曾子学于孔子,子思学于曾子。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也。子思之子曰子上,轲尝学焉,是以得圣人之传也。’”宋刘攽注:“孙卿子,荀卿,名况。楚人。避汉讳易荀为孙。”此说云孟子与子思之子有交集。</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刘向皆西汉人,一作师于子思之门人,一作师于子思,二人观点不一致,必有一误。可见至西汉时,孟子之事就已经模糊不清了,这也导致后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激烈争论。受篇幅所限,这里不展开陈述。在所有的研究成果中,郭沂先生的观点尤其要值得重视。</p><p class="ql-block">郭沂先生在其《 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 》一文中,认为这是“同姓名造成的误会。《子思子》、《孔丛子》等书所载的那位姓孟、名轲、字子车的儒者,并不是孟子,而是一位与孟子同姓名的子思弟子。字子车的孟轲与佚字的孟轲不是同一个人;前者是战国早期的子思弟子,后者是战国中期的大儒,即众所周知的孟子。”<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沂:《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中国哲学史》2002年3期 第24页。)</span></p><p class="ql-block">按照郭先生的结论,从地域上推断,字子车的孟轲,以孔子之孙子思为师,当即鲁人,鲁公族孟孙之后。再以时间段推测,孟子车约是孟之侧的孙子。司马迁所记“子思之门人”的孟轲,即亚圣孟子,其字佚失。傅玄言“邹之君子孟子舆”。魏晋之前,孟子以何为字,均不清楚。傅氏此出,不知何据。郭沂引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傅子》云:‘字子舆’。疑皆傅会。”<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沂:《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中国哲学史》2002年3期 第25页。)</span></p><p class="ql-block">然而,郭氏的观点仍有商榷的地方,其所立论的根据是“子思、孟子时不相值”,说白了就是二人没有交集。那么,果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无可否认,郭先生对子思生卒年的考证非常精到,“子思的生年在公元前504—494年之间,卒年在公元前413—403年之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沂:《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中国哲学史》2002年3期 第22页。)</span>而对孟子的生卒年却没有再考,而是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观点。</p><p class="ql-block">钱穆先生根据孟子生平事迹断定:“孟子生年,最早当在安王之十三年,最晚当在安王之二十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孟子生年考》。)</span>周安王十三年为公元前389年。孟子的年寿为八十四,这是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据此孟子生年上限,凑以八十四之数,则孟子生卒年代为公元前389—前306年。郭先生结论:“即使以钱穆先生所考的孟子生年上限公元前389年计,上距子思卒年下限公元前403年尚有十四年之久。因此,依据子思年九十二的新说,子思、孟子仍时不相值。看来,孟子受业于子思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正因如此,当今学者咸信《史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的记载,这似乎已经定案,不必复议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沂:《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中国哲学史》2002年3期 第22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真不必复议了吗?</p> <h3><p>《孟子·离娄》:“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朱子《集注》:“自孔子卒,至孟子游梁时,方百四十余年,而孟子已老。然则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也。”钱氏不以为然,云:“顾孟子游梁,去孔子之卒,实已百六十年。(详《考辨》第一一五《孟子游梁考》)朱子亦复误。则其推论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者,亦未必可信也。”<font color="#ED2308">(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孟子生年考》。)</font><br></p>《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前319年),后称梁惠王,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70一公元前319年在位。惠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336年。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孟子游梁时在孔子卒后143年,正是朱子所说的“方百四十余年”,哪里来的“实已百六十年”?<br>据《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滕定公薨时,孟子居邹。定公于公元前327年去世,此后再无孟子信息,孟子当卒于公元前327年之后。若以孟子八十四岁寿计,其大约生于公元前411年前后,游梁时已有75岁。《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称孟子为叟,正堪当之。朱子《集注》“而孟子已老”,亦很是。<br>朱子《集注》:“然则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也。”若以孟子生于公元前411前后计,离孔子卒年有68年,不足百年也对。<br>我们再来看子思与孟子的关系。按郭沂先生考证“子思的卒年在公元前413—403年之间”,若以子思卒年下限计,孟子生于子思生前,此亦与《孔丛子·杂训》“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相符合。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算,孟子寿八十四岁,源于世传《孟氏谱》。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谱未详来历”。孟子年寿恐亦不确,当长于八十四岁。<br>孟子车见子思,即能“言称尧舜,性乐仁义”,岁数太小恐也不能,既然“尚幼”,在十余岁左右是合适的,因此推测孟子车当生于公元前415年前后。<br>最正确的证据,莫过于来源于直接。《孟子·离娄》:“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朱子《集注》:“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故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于孔子之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盖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br>子思卒前,孟子年幼,没有收其为徒。子思见孟子,命儿子子上侍坐,“子上不愿也”。孔白对孟子没有好感,估计也不会收其为徒。所以孟子才说“予私淑诸人”,也就是说孟子既不是子思的弟子,也不是子上的。司马迁云“孟子师于子思之门人”,当不虚言。刘向、班固、赵歧等人云“孟子师于子思”,实对“子思见孟子”的附会。<br>《孟子外书·性善辨》:“子思之子曰子上,轲尝学焉,是以得圣人之传也。”孟子用一“尝”字,耐人寻味。如果《孟子外书》不是伪书的话,孟子此言盖为自己学说明以正统,既然是“圣人之传”,不当疑也。然而,孟子何必出此言耶?<br>孟子言“予未得为孔子徒也”,正说明孟子去孔子未远。若按郭沂先生所考,此孟轲为战国中期大儒,孟子又何必出此言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仲孙氏家族世系图</h3> <h3>这里还要再谈一下孟子与荀子的关系。<br>孟子约卒于公元前327年之后。公元前327年,即周显王43年,鲁景公17年。荀子,名况,其字不详,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据考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刘向《孙卿书录》:“孙卿,赵人,名况。……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孙卿后孟子百余年,以为人性恶,故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孙卿后孟子百余年”,孟子生于公元前415年前后,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以之计,正合后之百余年。<br>《孟子外书·性善辨》:“孙卿子自楚至齐见孟子而论性。”荀况与孟子生不能相见,何来二人“论性”!除非“孙卿子”另有他人。汉宣帝,名询、字次卿。既然讳宣帝之名“询”,何不连其字“次卿”一并讳之。即是说荀况,应书孙况,何必书孙卿呢?这是很让人费解和疑惑之事。<br>东汉赵歧《孟子题辞》:“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鲁臧仓毁鬲(按:鬲,通隔。音gé)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此段概要记述孟子著书过程,以及《孟子》传世的缘由,同时也交代了孟子晚年没有归鲁而居邹的原因,三桓的势力逐渐没落,孟氏家族遭到臧氏家族的挤压。<br>依赵歧之言,《外书》四篇,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因此《孟子外书》,疑是伪书。然而即使是伪书,所记未必没有事实,竢后续考。<br>世传《孟氏谱》载,孟子于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周赧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90年。孟子生于公元前415年前后,肯定活不到百岁以上。孟子卒于公元前327年之后,疑卒于鲁平公执政早期。<br>《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br>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br>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br>鲁平公外出不告有司,盖即位不久,鲜于规矩。鲁平公,姬叔,鲁景公子,公元前322年即位,薨于公元前303年,在位20年。从子思见孟子,孟子尚幼,到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弗遇,这段时间正是孟子生活于世的时段。若以鲁平公元年计,孟子年寿不少于93岁。<br>另,《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有孟子与戴不胜言“宋王”之事,此宋王即康王偃,于公元前318年称王。若以宋王偃称王时间计,孟子年寿不少于97岁。孟子,真古之寿考者也,可与文王比美。<br>孟子,鲁人无疑。《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朱子《集注》:“孟子仕于齐,丧母,归葬于鲁。嬴,齐南邑。充虞,孟子弟子,尝董治作棺之事者也。严,急也。木,棺木也。以、已通。以美,太美也。”<br>关于孟子之字,一曰子车,一曰子舆,当以子车为是。虽然“车”与“舆”近义,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br>舆,《康熙字典》:“《说文》车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为车。《注》舆人专作舆,而言为车者,车以舆为主也。《后汉·舆服志》: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复为之舆。《诗诂》曰:辀轴之上加板以载物,轸、轼、轛、较之所附植,舆,其总名也。”简言之,车厢即舆。<br>车,《说文解字》:“舆、轮之总名。”因此,“车”与“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古代车的种类很多,如安车、巾车、大车、小车等。<br>轲,《说文》椄轴车也。《解字注》:“椄者,续木也。轴所以持轮。而两木相椄则危矣。故引申之多迍,曰轗軻。”《广韵》:“轗轲,坎壈也。”窃以为说文解字注所释并不近义,轲作为名词,当是指车驾部分的构件,用于连接车箱与牛马,一根曲木的叫轲,两根直木的叫辕。辕,即辀。<br>轲与车,轲与舆,一是局部与整体,一是局部与局部,都可构成呼应关系,义相比附。《孔丛子》载孟轲,一曰孟孺子,一曰孟子车,当以字子车为是。《傅子·附录》作“子舆”,不知何据,抑或附会,抑或孟子一名二字(疑车是本字,舆是外字)。<br></h3><h1>综上所言,《子思子》、《孔丛子》等书所载的孟轲、孟子车、孟孺子,就是亚圣孟子。<b>孟轲,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车。约生于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前后,卒于鲁平公五年(公元前318年)之后不久。孟子生于鲁,仕于齐,游于梁,居于邹,之宋、之薛、之滕,卒于邹,葬于邹。以时间段推测,孟子是共仲后裔,孟之侧曾孙,孟氏第四世祖,子服惠伯第四世孙,鲁桓公第十世孙。</b></h1>